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羞辱性創傷, 羞辱性創傷, 筆記 (創傷的傳承, 我們愛著那些會傷害自己的人) - Coggle Diagram
羞辱性創傷
傷與痛-那些最難忘的
羞辱性創傷的樣貌
羞辱性創傷的形式
從創傷到自我厭惡
羞辱性創傷的影響
當陷入創傷而過度努力
羞辱性創傷
引發的徵狀
情緒重現
情緒重現時我們容易攻擊自己跟他人。
「憤怒」是很容易被依賴的情緒,能夠擺脫無力感與恐懼
當碰到與過去類似的狀況,我們會再次經歷受到創傷時的感受
情緒調節困難
當羞辱我們的人,同時是我們希望得到愛與安全感的人,我們對於安全感的來源會出現混亂。
在缺少「自我安撫的學習對象」中,
我們會失去安撫與調節情緒的能力。
過度警覺
無法停下腦中的警報機制
容易轉變為指責對方做的不夠好或不夠重視自己。
慣性羞恥
將羞恥感內化為自己的一部份
不想讓真實的自己被人看見
自毀與自傷
自我懲罰式的自我安撫方式
身體或心理上的自我懲罰,甚至轉變為自毀性的行為
自我批評/自我怪罪
我們會從羞辱過自己的人手中接過鞭子,
繼續鞭打自己。
因為做得不夠好,所以被懲罰是應該的。
我們文化鼓勵將「自我批評」「自我怪罪」「自責」作為「自省」及「負責任」的美德。
退縮麻木
關掉自己,讓自己不要有感覺、不要懷抱期待
用以適應、安撫創傷與保護自己
逃到感覺安全的地方,如工作、遊戲、購物、物質依賴
羞辱
羞辱大多有目的性
展現權力、控制他人
撫平羞愧感、自我感覺不良
羞辱的施行者,常常也是困於羞辱性創傷的受害者
羞辱本身就是我們用以面對、處理脆弱的方式
羞辱比想像中的還常出現
作為一種懲罰
犯錯潔癖。
認為犯錯事就要懲罰,唯有羞辱才能讓你記住教訓。
面對和我們不同的人
從至高點去檢視和批評對方的想法、做法、選擇。
進一步會去否定對方的人格,以及合理化自己的羞辱。
使用手段去壓抑、貶低一個人的人格特質或自我價值,
影響到對方的自尊、對自我的看法,
因而使對方感受到羞恥,覺得自己很糟糕。
影響
自我防衛機制
戰、逃、僵
逃跑,控制自己
迎戰,控制別人
僵直,控制不痛
討好
更加社會化的防衛機制
自我價值建立於「我做了什麼」
而不是「我是怎麼樣的人」
否認
遺忘與放空
逃避行依附
隔絕痛苦和傷害,
卻也隔絕了情緒、自己、他人。
淡化與合理化
「其實我這樣還好,沒這麼嚴重」
「你已經很好命了,好嗎?」
長大後不需要人來提醒你,
你也會不斷地這樣提醒自己。
「感恩」與「創傷知情」能同時存在
我的感覺,對我而言是最重要的。
我尊重我的感覺,不代表我一定會去怨恨或傷害別人。
為了維持「上下」階級關係,
我們連「保有和承認自己的感覺」都是不被允許的。
自我歸因與投射性認同
自我歸因
會發生這樣的事,都是我造成的
投射性認同
父母會將自己最脆弱、無法承受的部分投射在孩子身上
負面的自我認同
透過怪罪自己,達到自我懲罰的安慰感。
難以建立自我標準與接納自我,
產生自我厭惡、批評、輕蔑與自我感覺不良,
變成依憑他人的情緒反應與評價標準而活。
孩子用「虛假的自」以求生存
要建立自我的標準,
必須有機會用自己的情緒、感受作為線索,
試著在社會中與他人互動。
無法自我保護
因為這種痛我忍受過,而且我很熟悉
你理性地知道自己是對的,
但又無法放下它人加在你身上的否定、期待、羞辱與指責,
在兩種標準拉扯中,最後贏的可能是別人的標準,
或是按照自己的標準,卻覺得自己這樣很自私。
我們沒有能力安撫自已,告訴自己,
這些羞恥感並非我應得的。
習慣羞恥感與罪惡感
內心深處渴望傷害我們的人,能給予我們愛與認同,
因此將他們給予我們的傷害內化,來減低內在的無助。
情緒起伏大、衝動憤怒與焦慮
慣性羞恥與自厭懲罰
覺得有情緒就有問題、自己不夠好
難以忍受獨處
會把自己的生活塞滿
創傷的形式
仁慈的獨裁者
父母、老師或其他人...
羞辱
隱藏在「逗弄」之下的羞辱
有權力的人容易隨意定義別人的外貿、能力、價值。
逗弄者感受到自己是有力量、全知的。
包裹在「為你好」的羞辱
孩子透過傷害自己、限制自己的能力,
將不符合別人框架中的自己切掉,
血肉模糊地站在別人為自己設定的框框裡。
遍體鱗傷的我們,只會急著告訴自己說:
「放心吧!我們在大家的期待裡面,我們很安全。」
你知道最可怕的是什麼嗎?
會做出傷害性的壞事,多半是大人,
但被說壞的,通常都是孩子。
暴力行為
體罰
其實孩子不會記得「為什麼」被體罰,
只會記得當時的恐懼與無助。
重點不是一個行為是否「該打」,
而是面對無法反擊的孩子,
大多很習慣「不對就打」及「我是大人我可以處罰你」。
心理控制
言語的輕蔑與否定
缺少平等的尊重,
只有一方的聲音與標準,
以及另一方常是被誤解與傷害的。
情緒壓制、否定與忽略
干預、控制孩子的情緒自主性與表達
會不斷的自我審查
「你有情緒是很丟臉的」
「你不能有這種情緒」
「你太敏感了!」
霸凌
在權力不對等中,被羞辱及攻擊的經驗
有時候他們不會意識到自己造成的傷害,
反而會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像「我是為你好」。
筆記
創傷的傳承
父母的羞辱性創傷
父母另用羞辱他人(孩子),來安撫自己的情緒重現。
因為以前就是這樣過來的,並且到了現在也無法掙脫。
「比較」是羞辱性創傷的來源
比別人好,才會被愛、被肯定,才不會被羞辱
是很糟糕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
而不是我很糟糕。
治療師拿一個玩偶給受到家暴的孩子,讓他試著與玩偶相處。
孩子將玩偶反過來放,開始打著玩偶的屁股,重複唸著「你不乖、你害我好丟臉...」。
我們愛著那些會傷害自己的人
帶著厭惡的羞辱性創傷
是因為我不夠好?
你們才會這樣對我?
虛假的自己
盼望傷害我們的人,能給予他們的關愛,
或是離我們遠遠的不要再被傷害。
同時我們離真實的自己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