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日治時期, 風俗習慣改變, 基礎建設 助於日後工業化+日本投資意願, 日本原住民政策, 教育 (西式教育-差別待遇-隔離政策, 留學教育-經濟富足…
日治時期
1919
一戰以後
內地延長主義
文官總督
1937年
七七事變/蘆溝橋事變
爆發中日戰爭
政治社會運動終止
1941
太平洋戰爭-日本偷襲珍珠港
取消學校差別,一慮改[國民學校]
台灣招兵
[慰安婦]
1943
六年國民義務教育
1945
二戰結束.日本投降
皇民化運動
中日戰爭爆發-日本戰敗
武官總督
日本開始侵略亞洲
把台灣當成南進基地
學習日本文化
說日語
改日本姓名
參拜神社
日式穿著+禮儀
1930
霧社事件
林獻堂另組-
台灣地方自治聯盟
原因
莫那魯道-賽德克族-襲殺日本人
原住民死傷慘重
台灣總督下台
溫和手段-強調善調
集體遷村
原住民逐漸接受教化
二次大戰-高砂義勇隊-前往南洋作戰
1934
日月潭水力發電所完工
1935
允許地方選舉
投票權
1931
台灣民眾黨解散
(日本軍國主義興起被迫)
1928
台北帝國大學
台灣大學前身
1921
林獻堂.蔣渭水-台灣文化協會
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爭取立法權
1927
台灣民眾黨
第一個合法政黨
提倡自由民權
破除迷信與惡習
反對鴉片
支持農工運動
總督專制
警察制度
地方控制.社會秩序
無所不管.民眾畏懼-稱為[大人]
保甲制度
配合警察-壯丁團-協助救災跟鎮壓抗日
台灣總督府-日本在台最高統治機構
台灣總督為首長
六三法-總督具有行政.立法.司法軍事大權
武官總督
殖民地特殊統治
1895-劉永福
1915
西來庵事件-焦吧哖事件
設立台中中學校(招收台人子弟)
1905
第一次人口普查
1908
完成基隆到高雄縱貫鐵路
風俗習慣改變
都市出現和休閒生活
都市出現
人口增加.集中
衛生比較好的地區,生活比較便利-吸引人口
休閒生活公共化
建造公園.博物館.百貨公司.
報紙.廣播.棒球.咖啡廳.戲院
融入日本的文化
城鄉差距
原住民
部落-以族來區分
教授禮儀跟醫療-停止一些習俗-改變文化
改日姓.說日語-平埔族的語言流失
太平洋戰爭-高砂義勇隊-南洋作戰-有志願有強迫
賴和-台灣文學之父-方言描寫人民生活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身分認同問題
斷髮放足
禁止鴉片-一開始消極.之後轉為積極
服飾改變
婦女解放-工作
漢.和.洋-並存
公共衛生醫療制度-防治傳染病
自來水.廁所
改善傳染病.保健衛生觀念普及
守法觀念-共治社會.維持秩序
司法制度確立
守時習慣-24小時.七天制
農曆制度還是沿用
基礎建設
助於日後工業化+日本投資意願
戶口調查-建立人口資料,有助於人力應用
土地調查-地籍資料.徵稅
林野調查-開發山居資源
成立台灣銀行-統一發行貨幣
統一度量衡-減少貿易糾紛
交通建設
整建基隆港+高雄港
設立電報線
農業台灣.工業日本
農業台灣-增加蔗糖產量
新式製糖廠-現代化製糖事業
培育新品種,擴大種植面積
台灣-[糖業王國]
蔗農受剝削-第一憨種甘蔗
蔗農賺不多
農業水利
磯永吉-培育蓬萊米
八田與一-嘉南大圳
工業台灣-農業南洋
日本原住民政策
五年理番計畫-1910年代
讓原住民歸順-開發山林資源
土地收歸國有-限制原住民生活
武力鎮壓.強制勞役+驅離
被迫改變生活方式
勞力換取資源
受到欺凌
初期
安撫
設置[隘勇線]-限制原住民活動
番童教育所-學校
用軍警-強迫降伏
原住民傳統文化受到衝擊
內部戰爭-有些人接受日本教化
教育
西式教育-差別待遇-隔離政策
初等教育
日本人-小學校
台灣人-公學校
原住民-番童教育所
國民學校
中等教育
一開始-日本人為主
台中中學校
醫生.教師.技術人才
高等教育-日本人為主
留學教育-經濟富足-前去日本
有思想,有經過專業訓練
政治跟文化活動奠定基礎
文化啟蒙
WW1-民族自決-日本國內要求民主
發行報紙-【台灣民報】
1894
中日-朝鮮問題-甲午戰爭
1895
清朝戰敗
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澎湖
武裝抗日
成立[台灣民主國]
[唐景崧]為總統
丘逢甲-義軍統帥
劉永福-大將軍
兵力武器不如日本+領導者離台
余清芳武裝抗日-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