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課程設計與原理 - Coggle Diagram
課程設計與原理
課程類型
分科課程
精粹主義、教與學、學科中心、
不考慮身心順序跟興趣
相關課程
唐詩配合唐朝史
合科(融合)課程
社會科(史地公)
廣域課程
依性質分(七大領域)
核心課程
精粹主義、社會需求(問題)
活動(經驗、兒童中心)課程
直接經驗解決生活問題
多學科課程
大單元、不同學科找尋與主題相關知能
概念、通則、精熟學科內容、重視各學科
科際課程
分析主題再找學科結合
跨科課程
其中一學科觀點解釋另一學科
超學科課程
完全打破學科界線
問題、故事中心
歷程模式、經驗統整
設計理論
哲學派(杜威)
兒童本位、教育即生活、興趣、
缺乏人類經驗精華、忽略社會需要
科學派(Bobbit)
科學化課程理論之父
社會、教材本位
成人中心、建造鐵路、不適合兒童
科學化理論(Tyler)
課程之父
工學模式
工廠生產、課程=目標、學校(目的)、教育(意圖)
組織三原則
連續、順序、統整
目標→選擇→組織→評鑑
三大來源、兩道過濾網
學習者特性、社會需要、學科專家
哲學、心理學
課程與教學基本原則(課程聖經)
再概念化、概念重建學派
研究潛在課程
派納(Pinar)艾波(Apple)
人文主義、第三勢力、反科學化理論、課程=經驗(Pinar)課程理解─文本對人的意義
課程即文本
後現代課程理論
反對傳授絕對真理、二元哲學課程本位
去集中性、重視多元不探討價值
反目標模式課程
課程動態循環開放
交互作用
草根模式(塔巴Taba)
循環性(道爾Doll)
反學科本位
統整與跨越
社會脈絡(關聯性)
社會文化主動建構
多元、不穩定、
非連續性、相對性
學校課程
空白課程
下課、彈性(也算正式課程)
有時間未安排課程
懸缺(空無、虛無)課程
艾斯納(Eisner)
缺乏情意、鑑賞
應教而未教
實有課程
潛在(內隱)課程
艾斯納(Eisner)
非預期非計畫
情意學習
外顯課程
正式課程
有在課表上的
國、數
非正式課程
比賽、典禮
校外教學、運動會、朝會
課程目標
目標分類
水平向度
事實、技能、態度
主、副、附(輔)學習─克伯屈
認知、情意、技能─Bloom
垂直向度
和學校無直接關聯
完成學業後,其餘生命期間完成
古德拉(Goodlad)&克萊恩(Klein)
理想課程
課程理論
符合理想
社會(中央、地方政府)
建議課程
正式課程
考量資源現實需要
九年一貫
機構(學校)
書面課程
知覺課程
教師認定
支持課程
運作課程
教師實際執行
(上課內容)
傳授課程
經驗課程
與學生直接有關
潛在課程、統整性
個人經驗
習得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