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比較教育史 - Coggle Diagram
比較教育史
第二時期-教育借用期
(1800~1900)
Horace Mann
帶動所有人民皆可進入之學校(school common to all people)的改革運動
1847年開始有強迫教育
成立的師範學校是考察外國學校而來的 ,尤其德國seminar制度
Henry Barnard
撰寫現於康州公共學校期刊中的歐洲教育文章
州議員→轉向教育普及化
Victor cousin
建立新型的中等學校collége
認為各國教育必有其優點
初等教育的普及化,提醒國 際社會有關國家在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
強調高等教育要專業化,而非專門化
特徵
他國教育制度盡皆稱頌而無批評
功利主義為目的國家建設為宗旨
描述性資料
以教育改革作為社會改善的基石
Marc-Antonine Jullien de Paris
主張以分析的方法研究各國教育
目的為建立比較教育原則與規則
教育為奠基於事實與觀察的科學
以外國教育制度的考察結果作為本 國教育制度改進的參考
比較教育之父 (十九世紀初期至十九世紀末)
缺失
各國派出考察的行政官員提出之報告書較為表面化
無深入檢討社會、經濟與文化等因素對教育之影響
第一時期-旅人故事期
比較解剖學的啟蒙
比較研究的出現(18世紀)
2.對各國教育制度的描述性分析
1.將今昔教育比較
對外國教育的研究
先口耳相傳、後書面資料方式
第三時期-歷史文化分析時期
(1900~1960)
以教育制度的外在原因為主的因素分,同時可以說是以人文科學方法為主的研究時期。
Kandel:強調歷史原因與教育傳統(民族性格)
在《比較教育研究》一書歸
納出六個民族國家的民族性
:英法德美義大利蘇俄
Schneider:教育動力因素分析
Sadler:首倡教
育現象之歷史文化脈絡的動態分析
Hans:因素決定論
第四時期-社會科學時期 (1960~1980)
比較教育的研究受到量化潮流的影響,逐漸有實證主義的色彩
Bereday提出四階段研
究模式
Holmes提出批判二元論、問題中心法
King首倡觀念架構
Noah與Eckstein主張
比較教育科學方法論
第五時期-多元方法論時期
PISA
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學生學習評估項目之一
旨在發展教育方法和成果
全球15歲學生學習水平測試
TALIS
教學與學習國際調查
針對學校學習環境和教師工作情況的國際性調查
TIMSS
長期追蹤學生數學和科學成就的趨勢與影響因素的相關資料,了解其教育或課程改革成效。
針對國小四年級、八年級學生的數學與科學能力的表現
作為各國在從事教育改進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