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高齡城市報告_台中 - Coggle Diagram
高齡城市報告_台中
-
高齡人口分布
高齡人口大多居住分布在市中心由於城市發展是從中心點向外擴展,市中心發展歷史相對於其他周圍地區較為久遠。故高齡者人口大多分布在市中心。
養護機構(失能者)
養護機構分佈的不均勻台中市65歲以上失能人口比率約12.7%(2010年戶口普查資料)文章段落:
養護機構則常被選作為高齡失能者的長照據點,因此,養護機構便是檢視城市高齡友善程度的重要指標。
目前養護機構數量不足與醫療照護人力短缺,已經是社會明顯感受到的問題。除了「量」的不足,其實「分配」也有不均勻的狀況。
失能者照顧狀況(2010年戶口普查資料)
養護機構分佈未能涵蓋周邊高齡失能人口數量文章段落:
有些機構的涵蓋範圍,可能服務的高齡人口超過700人以上;有些則只有400人以下。
養護機構的供給遠不及需求由於高齡失能人口與養護機構分布範圍不同,導致養護機構床位承擔周邊人口數不及需求。故有多餘床位之機構服務範圍需擴大。文章段落:
下圖,從中可看出大部份機構床位數,都遠低於附近的失能人口數,也就代表能夠就近照護的供給量,遠遠不及需求量。而少部分床位多於失能人口的機構,應更積極承擔更大區域的照護功能。
養護機構與醫療資源的連結對應緊急或進階醫療需求,醫院必須擔任醫療機構支持者。文章段落: 養護機構能提供高齡者一般性的醫療照護,但緊急或進階的醫療設施仍需仰賴醫院支持。
大多數養護機構都有相鄰的大型醫院作為支援,之間距離能在十分鐘內抵達。(平日下午非尖峰時段)
在地安老: 長照2.0
社區照護(共三級)
-
-
-
目前各級採申請方式認定,是為了讓社福與醫療相互結合。未實現通盤檢討依據,可能會產生資源分配不足、若差加據情形。且認定方式重複(即B包含A職能,A包含B、C職能),造成機構失衡,多專注於搞等級的服務。
文章段落:
目前各級站點採取申請的方式認定,而不同的站點有不同的職能與角色,這是為了讓社福機能與醫療資源相互輔助,以完善社區整體照顧模式。
這樣的立意雖好,但我們不免擔心,若缺乏通盤的檢討依據,是否容易出現大者恆大、資源分配落差加劇的隱憂?或目前等級重疊認定的方式(即B包含A職能,A包含B、C職能),是否會造成機構顧此失彼,只專注較高等級的服務,而無暇兼顧較低等級的責任?
前言
健康或亞健康年長者占高齡人口80%(2010戶口普查資料)
對於這群長者活動中心相對於長照中心重要,除了家庭外,活動中心能提供社交活動、休閒運動、學習進修的角色
文章段落:
依據2000年人口及住宅普查報告結果,台灣65歲以上人口失能比率約為12.7%,反過來說就是,健康或亞健康的高齡者,超過八成。對於這群人數更多的的長者而言,日常生活中能前往活動的各類型空間,比長照醫療空間更重要。
除了家庭之外,年長者也需要社交活動、休閒運動、甚至學習進修。各鄰里的社區活動中心這時就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我們實地走訪幾個社區活動中心,發現高齡者的活動其實相當多樣豐富。
社區活動中心分布與交通下圖各點為活動中心,活動中心方圓半徑250公尺為範圍,表示能服務的高齡人口。再加上公車路線疊圖,線路顏色越深,表示公車路線越多。
分析後發現
1.台中市區的社區活動中心有分布不均的現象,例如西區特別明顯缺乏活動中心。2.現有市區公車路線以台中車站為匯聚,路線多集中在中區、北區與台灣大道沿線等,西區班次較少。若要彌補西區社區中心不足的問題,除增設社區中心之外,也可以透過加強南北向的公車班次,讓有需要的居民更容易前往南北側的社區中心。3.若地方資源有限,或可將資源優先投注在周圍高齡人口較多的活動中心,以獲得較大的邊際效益(marginal benefit)。
高齡友善場所的拓展
高齡者的活動場所不只是活動中心,公園綠地、廟宇廣場、校園操場等空地區域,皆為高齡者重要去處。
這些場所能加強設施設置或配合教育部的校園空間釋放與再利用計畫,解決高齡者空間需求不足問題。
空地區域與活動中心結合將活動中心與周遭可活動區域座結合分析,產生空間互補,高齡者可使用空間會更為完整平均。
連線代表為相距500公尺內距離
文章段落:
這些類公共空間的空間分佈與連結情形又是如何呢?下圖用前述的社區活動中心網絡圖為底,進一步將學校、公園、廟宇等地點加入標示。從中能看出,這些地點得分佈與覆蓋性,比只有社區活動中心的狀況,更為均衡。也就是說,如果這些空間的高齡友善性都能提升或改造,並提供給高齡者使用,那麼台中市的高齡生活據點分布,將能更加完整均衡。再進一步看這些地點間的連結,如下圖。圖中兩點之間,如果有直線連結,代表兩個場所之間距離小於500公尺,也就是說兩個場所間可靠步行到達。因此,這些場所間有機會做功能類型上的互補,形成多樣化,也符合當地特色的社區高齡友善網絡。
結論
「在地安老」概念下落實高齡友善生活網絡對於高齡者使用之照護機構或活動中心空間,皆是以「建立可量化的設施評價指標體系」的角度觀點進行討論。對於前面提及設施地點、人口分布、交通路線。皆為對於台中市現況空間的初步分析。對於更進完善的討論措施,須待政府單位公開更多設施相關資訊,與考量衛福部頒布的「高齡友善城市八大面向 」指標。更能促進台中市的高齡友善程度。
文章段落:
本文與上篇所用的各種討論方式,皆是圍繞著「建立可量化的設施評價指標體系」的觀點進行。如文中提到的「設施周邊覆蓋人口量」、「交通便利性」等,都是利用開放資料與一些簡易的空間分析方式,即可推算的量值。這些都還是初步在空間佈局上分析。若要有更有利於完善的分析與討論,還有待政府單位能開放更多設施本身的資訊,如軟硬體水準、設施容納量、建物資訊、近遠期建設計畫等資訊。而城市的高齡友善程度,不光是長照與醫療,還包括綜合的生活服務。以衛福部頒布的「高齡友善城市八大面向」為例,我們的城市還有很多值得研究深討的角度。
-
七二一政策(政策)
人口健康比例與政策台中市衛生局與社會局分析台中市高齡人口健康比例,發現70%長者多為健康的,20%為亞健康與輕度失能,10%為需要長期照顧者。七二一政策是希望提供協助讓占大多數70%的健康長者,預防成為被照顧者。20%的亞健康輕度失能者提供次級預防照護,建立一個體系協助亞健康輕度失能者恢復自主生活的能力,且幫助他們恢復健康。最後,剩下10%的失能或需要長照人口就是我們政策主要協助的對象。
台中市政府對於老年人照顧體系的規劃,可以分成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預防照顧準備期
成立社區關懷據點,提升社區質與量。結合衛生所簡易醫療服務,與里民社區活動,並與在地宮廟推行「老人共餐」的服務。第二階段:初級預防照顧
除了提供「老人共餐」活動,也推行增設「長青快樂學堂(托老所)」,增進長者互動交流,與活到老學到老的理念。增進社會互動,使心理層面獲得滿足,有助於防止失智,延緩老化。第三階段:預防照顧
為了符合六十五歲以上亞健康與輕度失能/失智者的需求,著重在建立社區共助機制,規劃建立日間托老照顧中心。社區失智照顧支援中心是以政府核心,配合家庭、社區與機構的協力合作,且有社福團體的支援,也有醫療資源的導入,使得亞健康與輕度失能/失智者獲得更圓滿的照護。第四階段:長期照護
對失能/失智者提供長期連續性的多機能照顧服務。在此階段,著重在社區整體照顧服務,除了以日間照顧服務為基礎,提供多元整合性服務之外,另外也注意到家庭照顧者的喘息需求,因此採堆積木方式擴充辦理居家服務、臨時住宿等服務項目。另外,亦擴充服務項目,包括沐浴服務、餐飲服務、交通接送服務以及其他長照相關服務。
台中市托老一條龍計畫,以社會投資理論為基礎,透過預防照顧服務提升銀髮動能,落實在地老化創造照顧產業就業機會,邁向台中市「生活首都、移居城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