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高校教育学1 - Coggle Diagram
高校教育学1
第三部分: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
六.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1.高等学校的教师
一.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一)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
a.在整个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占有的地位资源来体现的,主要包括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法律地位和专业地位。
b.教师社会地位的高低,最终取决于教师素质,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自己对社会的作用与贡献。
-
二.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a.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师劳动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单方面发展的人。
b.教育任务的多样性。教师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训练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还要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c.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d.教育过程是复杂的。
-
-
-
-
-
三.高等学校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一)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高等学校的教师应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应具备相应职务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要不断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成长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因此,要抓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的培养应立足国内,着眼实践,坚持在职进修为主,脱产进修为辅。
(二)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
-
学术带头人应具备以下素质:
1.学术造诣深,理论基础雄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掌握与本学科有关的边缘学科知识和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学术思想活跃,教学,科研成果卓著,在国际国内学术界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2.治学态度严谨,能起到设计,组织和指导课题的作用;
3.有较强的科研管理和组织领导能力;
4.学术民主,具有团结协作精神。
-
2.高等学校的学生
一.高等学校学生的生理发展特征
我国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至22岁之间,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生长高峰期”的后期,已全面接近或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人体器官的功能已趋于完善和成熟,进入相对稳定期。
1.生长发育的身体各项指标增长趋于缓慢,已接近或达到成人水平,运动能力显著增强;
2.大学生内分泌腺的发育达到稳定和成熟,生殖系统逐渐达到成熟;
3.大学生的神经系统已接近成人水平,这一时期的青年表现为善于分析和综合考虑客观事物,能够坚持较长实践的脑力活动。
-
-
四.高等学校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
大一学生处于过渡适应阶段,思想单纯,可塑性和可变性很强。
大二学生基本适应了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确立,大部分学生对自身定位和发展目标有了初步规划,开始出现多层次的分化(但不稳定),学习目标,态度,人际关系等出现了差异。
大三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定型,趋于稳定,学生差异性增大,分化明显。
大四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思想较成熟,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和思维能力有很大提高。
3.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
三.高等学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
-
(二)高校师生心理关系建立在平等和民主基础之上
高等学校的学术氛围和大学生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与高校教师能处在一种较为平等,民主的地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使学术交流有助于达到师生共同提高的目的,要求师生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中互相尊重,既要欣赏对方,也应能正确看待各自的缺点。
-
四.建立良好的高等学校师生关系的途径
-
(二)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权威
高校教师的权威基础并不是教师的地位,而是教师本人的学识,品行与才能。从根本上说,教师的权威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能力,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等职业品质的修养水平。这要求高校教师要有敏锐的政治观点和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具备教育工作者应有的风度和语人方法,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
-
七.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1.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与课程概述
一.学科与专业的概述
-
(二)专业
1.广义:指专门职业,尤指需要经过高等专门化教育后方能从事的复杂劳动的职业;
2.狭义:指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而设立的学业门类,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
-
二.专业的形成,性质,设置与调整
-
-
(三)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
专业设置既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数量,类型,质量,规格上的变化,又要遵循教育的内部规律,符合学科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规律,主义人才培养的超前性,注重专业设置与调整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
-
-
-
三.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
-
(二)我国的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教训
1.教育既为经济的发展服务,同时教育的发展又应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特别是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2.“条块分割”的体制导致专业发展的盲目性,造成了某些专业的重复建设;
3.偏重数量发展,导致质量下降。高校专业设置过细,造成有限资源的分散使用,影响了重点专业,短线专业的建设,降低了规模效益。
2.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
课程的概念:“课程即学问和学科(或教学科目)”“课程即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课程即书面的教学(活动)计划”“课程即文化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等几种不同的说法。我国古代的“六艺”“四书”“五经”,西方中世纪的“七艺”等教育课程都强调把课程看作是学问和学科。
-
二.课程的分类
-
-
-
-
-
-
(七)古德莱德对课程类型的划分
古德莱德认为存在着五种不同层次的课程,它们从高到低依次是:
1.理想的课程,即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即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等。
3.领悟的课程,即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
4.运作的课程,即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
5.经验的课程,即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
-
-
-
-
-
-
-
第一部分:高等教育学综述
一.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
1.高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A.高等教育概述
-
(二)高等教育的分类
a.普通高等教育:是在丸川高级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社会活动。
普通高等学校: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举办的,通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全国招生),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实施高等教育的公办本课大学,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
-
-
-
-
-
C.高等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A.第一个时期(1862-1894年):甲午战争以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处于酝酿时期。
19世纪60年代,外来诱因下创办的培养外语人才和军事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治才”→“艺才”
1862 京师同文馆;1866 福建船政学堂。
B.第二个时期(1895-1911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形。
1895 天津中西学堂;1896 上海南洋公学;1897 浙江求是书院;1898 京师大学堂(参照日本东京大学制定)。
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以日为师”
-
2.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
二.高等教育的平等与效率
(一)高等教育的平等
A.含义:高等教育平等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包括三个方面: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平等,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
B.代表:
1.孔子:有教无类
2.柏拉图:对所有儿童实施初等教育
3.瑞典胡森:教育平等包括起点,连续的过程和最后目标(结果)
(二)高等教育的效率
A.内部效率:指某一教育系统用尽量减少浪费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所培养学生的数量:
B.外部效率:指一般教育同职业教育的关系,以及学校同就业机会的关系,即学校和教师能为学生将来就业做什么,以及学生所学知识就业后能否运用。
-
-
-
-
-
二.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
1.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
一.西方高等教育社会职能的发展
-
(二)德国柏林大学的建立——发展知识的职能
1.1810年柏林大学大建立标志着高等学校发展知识职能的开始。
2.(教育哲学家费希特)大学两条原则: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3.被称为美国大学真正开始的霍普金斯大学就是在借鉴和改造德国大学模式的基础上,改造和发展起来的。
-
二.我国高等教育社会职能的发展
1.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和汉代的“太学”:中国最早的高等学校(办学目的是要“成熟的人”和体格健全的人,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人。)
2.我国近代大学的创办: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1898年,京师大学堂(清),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最完备的公里大学。
3.蔡元培的大学理念:大学是研究机关,兼容并蓄,学术自由,教授治校。
-
-
-
三.高等教育的目的
2.我国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和培养目标
一.教育方针
(一)教育方针的概述
概念: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他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但是,教育方针的内容中不只限于教育目的的规定,还涉及教育的性质和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教育目的着重对人才培养规格做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于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与教育目的相比,教育方针对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更强的强制性。
-
三.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1.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指高等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规格要求。它是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制定的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2.从整体上说,我国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1.教育目的概述
-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
(一)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既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又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教育目的既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又是教育的最高理想;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
-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
1.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最基本的素质:先天的自然素质,先天与后天结合的心理素质,后天的社会素质。
3.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想。素质教育肩负着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即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三大基本任务,具体包括身体,心理,政治思想,科学文化,审美等方面素质的教育。
-
-
-
-
第二部分:高等教育的结构
四.高等教育的教育制度
-
-
-
4.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
-
二.高校教师职务的聘任与考核
(一)高等学校教师的聘任
我国高校实行教师聘任制。教师经评定具备任职条件的,由高等学校按照教师职务的职责,条件和任期聘任。教师职务的聘任包括任职资格的认定,采取何种聘任方式,聘任期间的考核,以及聘任期满是否续聘,解聘和缓聘等。整个聘任过程,应当遵循双方平等自愿的原则,由高等学校校长与受聘教师签订聘任合同。
-
三.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的改革重点和方向
首先,在保证学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其次,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再次,适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权,建立科学的高校评聘工作的评价和监督制度。最后,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是实行教师聘任制度的先决条件。成立高校教师权益的仲裁机构已势在必行,在涉及解聘或缓聘等事务时,要体现学术管理中专家团体的权威性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