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素養導向教學法&評量, 教學目標, 整合知識&技能&態度, 行為目標, 發展、起始&探究、解決, 素養導向教學設計實施原則 - Coggle…
素養導向教學法&評量
教學法
教師本位
直接教學法
程序
陳述學習目標:告訴學學習內容、目標及表現
引起動機興趣:以興趣將學生導向上課,產生意義學習
複習先備知識和技能:複習舊知識並與新課程之概念連結
呈現新教材:開始授課,呈現教材內容
進行學習探測:觀察學生反應,並適時糾正錯誤的概念
提供獨自練習機會
評量表現和提供回饋
分散練習和複習:回家作業,往後的課程也有複習
認知領域
探究教學法/蘇克曼(Suchman)
學生自主探索問題及解決方式
步驟
引起動機:以學生感興趣之議題作為主題
歸納原理與原則
證明與
應用問題解決策略
價值澄清與實踐
教師透過問題式教學情境引發學習動機
發問教學法
提問技巧
提示
:誘導學生逐漸接近正確答案
選擇
轉問
:學生發問後不直接回答問題,轉問其他同學使其參與討論
拆細問題
:將問題拆解成不同層次之問題討論
反問
:請發問學生自己作答,引發其思考
轉引
:運用一個多種答案的問題,加以探討
口頭深入探討
延伸:要求學生多說一點
釐清:要求學生解釋更清楚一些
證明:要求學生說出其論述之依據
再發問:鼓勵全班一同思考問題,再請另一位學生進行延伸、釐清、證明
小組討論教學法
類型:全體討論、小組討論、陪審式討論、座談會
🌟菲力普66法(六六討論法)/(J.D.Pilips)
6位學生為單位
教師1分鐘內選定各組主持人、紀錄、計時者
1分鐘指示討論主題
6分鐘討論解決方案(一人發言1分鐘)
每組派代表提出該小組方案
教師統合歸納,針對各小組討論情形評估其優缺
對話形式,針對某一組題進行探討,使教師、學生相互交換意見和觀點
實踐民主化,激發學生主動性,加強人際溝通
情意領域
欣賞教學法
種類
藝術欣賞(美)
道德欣賞(善)
理智欣賞(真)
🌟價值澄清教學法(CPA)/雷斯(Rath)
階段
C選擇:自由充分的從各種選擇中抉擇,考量後做出選擇
P珍視/讚賞:珍視和肯定自己的抉擇並願意公開
A表現/行動:為抉擇採取行動,並重複實施
活動
書寫
澄清
討論
角色扮演
教學過程
瞭解期:學習者了解自所要學習的概念及相關資源
關鍵期:將資源和個人觀點、經驗作有效連結
評價期:指導學生做價值和情感的表達,及對各事物採取的反應
反省期:公開表達自己的價值觀或遭遇
技能領域
設計教學法/克伯屈(W. H. Kilpatrick)
一種解決問題,培養創造能力的教學法
步驟
決定目的(purposing):設計是在社會情境中一種全神貫注而有目的之活動
擬訂計畫(planning):目的決定之後須依據目的訂定達到該項目的之詳細計畫,設計活動中最重要的步驟
實施工作(executing):學習者根據目的和計畫,進行實際的學習活動
評鑑結果(judging or evaluating):教師應視設計的種類和性質,指導學生自我評鑑,或進行同儕相互評鑑
個別化教學法
編序教學法 PI/史金納(Skinner)
特徵
採小步驟(small steps)進行
呈現明顯的反應(overt responding)
教學者立即回饋(immediate feedback)
學習者依自我步調學習(self-pacing)
確定學生的起點行為以及終點行為
精熟教學法ML/布魯姆(Bloom)
特徵
學習進度:教師控制
教學方式:教師進行團體控制
單元考試:全體同學同一時間參加考試,由同學按標準自行評分
精熟標準:80~90%的熟練度
不精熟者:給予補救教學,直到精熟
學習能力較快者:給予充實教學,加深加廣
個人化系統教學 PSI/凱勒(Keller)
特徵
熟練標準:90%的熟練度
學生自我監控:依照性向、能力及時間
單元考試和成績評量:評量採標準參照
輔助員制:讓成績優良的學生輔助成績落後的學生
精熟考試:學生自認精熟即可參加考試,由輔導員立即評分
教學方式:學生依據教材學習
程序
教材分單元細目,設立精熟標準
學生到教室領取教材
學生自我監控,按照自我學習進度直到精熟教材
回個別教室參加測試(不限次數)
助理立即批改試題給予回饋,得到增強
助理個別指導
個別處方教學法
步驟
安置性評量
教學前評量
提供學習處方
實施習作測驗
實施後測
於學期開始前瞭解學生的起點行為,擬定精熟標準,並決定學生應該學習的單元和進度
差異化教學法
同一班級之不同程度、學習需求、學習方式、學習興趣之學生提供多元學習輔導方案的教學
考量面向
內容
過程
成果
學習氛圍
學習環境
瞭解學生準備狀態、個別差異及學習風格,採取不同教學策略和教學活動,多元質性學習評量
策略
教材調整:重組、添加、刪減
教學方法:合作學習(拼圖法)、自學
評量
個人化的評量
促進學習的評量,強調「形成性評量」並提供「回饋」
合作取向教學法
協同教學法
教學人員所組成的教學團,來設計教學計畫、施教和評鑑
程序
計畫階段:組成教學團、商討事宜
教學:大班教學、小組討論、個別學習
評鑑:學習成績評鑑、教學成效評鑑、協同工作評鑑
合作學習教學法
類型
拼圖法&拼圖二代
專家小組負責精熟內容
學習表揚:個別及小組表揚
教師給予研究專題
回原小組報告
學習評鑑:個別測驗
小組成就區分(STAD)
教學
小組學習
報告與討論
學習評量:個別測驗
小組表揚:個人進步納入小組成績表揚
創意思考教學
腦力激盪/奧斯邦(Osborn)
步驟
提出討論問題並鼓勵發言
遵守「和諧」「尊重」「不批評」原則
全體成員詞窮意盡,分析意見中何者為解決問題上上策
8位學生為單位
激發學生創造力、強化思考能力
原則
追求數量:參與者要集中努力提出設想、擴展設想,提出的設想數量越多,越有機會出現高明有效的方法
禁止批評:在腦力激盪活動中,把批評留到後面的批評階段進行
提倡獨特的想法:要想有多而精的設想,應當提倡與眾不同
綜合並改善設想:多個好想法融合成一個更棒的設想,可以激發有建設性的設想
智力結構論/基爾福(Guilford)
創造力五力
敏捷力
掌控知識與解決問題的速度及能力
對問題或事物的敏感度,能夠覺察事物,發現缺漏、需求、不尋常
流暢力
多樣性,思考各種可能性或答案的能力
因素
觀念的流暢力:新觀念的數量,例如,會燃燒的物體為汽油、瓦斯
聯想的流暢力:尋找關係性的能力,同一觀念提出不同想法,例如,好的相反詞為壞、糟、差
表達的流暢力:組織、歸納及系統的能力,例如,給四個詞彙寫出更多
變通力
靈活性,擴大思考、突破思考限制的能力
因素
自發性的變通力:針對問題做出不同層次或類別的反應
適應的變通力:解釋和分析策略或答案上的改變
獨創力
提出不尋常答案,新穎想法的能力
精進力
添加,在原先構想或基礎概念再加上新觀念
情境教學
以學習者為中心,讓學習者置身於教學情境中,參與行動學習、反思探索與回饋
特徵
強調問題解決
教導和學習在一系列、多元化的情境下發生
教導學生監察和主導學習,使他們成為自我調節的學習者
小組進行
使用真實評估法
根據Vygotsky 的社會認知論,認知為文化及社會脈絡的產物,強調學習應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
問題導向教學法 PBL
特徵
以問題為學習核心:針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及練習,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偏重小組學習:培養學習者的思考、討論、 批判與問題解決能力
著重學習者主動性:強調主動學習,學生是問題持有者(stakeholder)
教學者角色為催化者:教師決定教學目標與進行問題的引導
學習階段
問題分析階段(problem analysis stage):呈現問題及學習議題,並產生初步之解決概念
資料蒐集階段 (information gathering stage):小組自我導向學習,蒐集相關之資料
綜合階段(synthesis stage):小組討論並對所獲得之資訊分析及評價
摘要階段(abstraction stage):任務達成後將所學的作總結摘要
反思階段(reflection stage)學習者在檢視學習之過程之後進行「自我評鑑」與「同儕評鑑」
3S法則
自主管理
小組討論
學生為本
專題導向教學法
特性
探究真實問題引起學生動機
對此真實問題產出作品與成果
讓學生、教師或有共通疑問的社會人士,一同合作解決問題
學習內容較為抽象、工作任務較複雜且跨學科領域的學習
階段
決定探究主題:可行、有去、挑戰性
擬定專題計畫:說明探究的動機、預期進度
實地探究與收集資料
資料整理與分析
專題成果:學生進行專題成果的發表,同儕與教師進行回饋
多元評量:教師給予評量,組間評量、小組互評、自評
評量
類型
教學前
安置性評量
瞭解學生
「起點行為」「精熟程度」
,以決定調整「教學起點」「教學內容」「是否複習」等教學計畫
面對新班級&單元教學前,可運用安置性評量了解學生能力
YES:安排更高層次的學習班級
NO:調整教學計畫
預備性評量
瞭解學生是否
「具備必要技能和知識」
,用於安置性評量確認學生起點行為後
YES:實施預定教學
NO:實施補救教學(學習扶助)
教學中
形成性評量(急救性處理)
瞭解學生「學習狀況」
「有無學習困難」
,
作為「補救教學」之依據
教學進行一段落時實施,提供師生教學與學習回饋,確保學習目標達成
診斷性評量(治療性處理)
針對形成性評量無法矯正的嚴重障礙,運用更精密的診斷訊息
「找出學習困難原因」
,作為
「治療性補救教學」
之依據
由專業輔導老師或諮商專家,進行綜合性、精密性的評量
教學後
總結性評量
瞭解學生是否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作為「評定成績等第」「學習成就」的依據
教學及課程完整結束後,抽取代表性樣本試題,結果可作為「評鑑課程效果」之參考
其他
標準參照評量
教學前,預先設定「效標」,作為學習是否「精熟」之「固定標準」
目的:比較個人與預定效標間的高低,提供改進教學與學習之回饋
選題依據:學習內容領域的代表性試題組成,不考量難度及鑑別度
效標設定
教師教學經驗
學校政策:獎學金之標準
政府法令:成績考查辦法規定60為及格
常模參照評量
依據樣本團體「平均數」,運用「相對位置」解釋評量結果
目的:比較個人與他人得分間的成就水準高低,提供「教育決策」之用
使用「雙向細目表」(教學目標&教材)
選題依據:得分分配平均、範圍較廣,難度約為0.5,難易適中
最佳表現測驗
鼓勵受試者盡力獲得最好的成績,測驗具有好壞、及格與否之分
例如:智力、性向、成就
典型表現測驗
顯示在正常情況下的自然及典型表現,無好壞、及格之分
例如:人格測驗
🌟多元評量
🌟實作評量aka真實性、直接評量
評量方式
作品集、實驗操作、表演、作品集
強調
真實的學習情境
,應用
知識與心理動作技能
,評量「情意」「動作技能」的學習目標
實作評量評定方式
系統觀察&軼事紀錄:扼要記錄有意義的偶發事件,進行個別詮釋
檢核表:針對測量向度,紀錄「是否」的資料表,提供行為診斷訊息
評定量表:判斷過程和成果的一種評量工具
結構化表現測驗:結構性的要求表現可被測量&觀察&量化的反應動作
概念構圖/諾瓦克(Novak)
依據奧蘇貝爾意義學習發展的
「圖形評量」
,以概念圖來表現教學和學習間的階層關係
將新學習連結到舊知識上,統整調合成一個有組織、系統、階層的知識架構,建構有意義的學習
可作為後設認知學習策略
步驟
篩選重要概念
依抽象度、從屬關係、或反應先後排列概念
以適當連結語說明概念關係
進行概念分支間的交叉連結關係(創造力)
舉出具體的例子
🌟
Rubric評量
🌟檔案評量
學生參與「目標及內容」「選擇標準」「評分標準」設定,師生共同合作
強調學生學習成果,
有意義
、
有系統
的蒐集一連串的學習成果及呈現最佳表現
信度較低
,
受主觀影響
,
耗時耗力
,適合熟悉學生學習表現的教師使用
展現縱貫的
「學習歷程」
及
「成長紀錄」
,並進行
「自我反思」
評分標準
發表、簡歷、反省評論等等
變通性評量aka多元評量
分為檔案評量&實作評量
評量方式
鑑賞、晤談、報告、表演、實作、實踐等等
信度較低
,
受主觀影響
,
耗時耗力
動態評量
重視評量者與被評者之間互動
,評量中以「測驗、介入、再測驗」形式,採雙向互動的評量方式
深入觀察過程,適時給予協助,評估「學習能力」「學習歷程」「學習遷移能力」
以維果斯基「社會認知發展論」為基礎,著重認知的可塑性
理念
時間的連續性
成長的連續性
評估工具的多樣性
對象的適切性
試題測驗
效度(測驗是有效的)
精準度
把箭射中紅心的「準確度」
效度類型
內容效度
能測量到,教學內容的「代表性」
判斷每一個測量題目,是否符合「教學目標」及「教材內容」
例如:設計「雙項細目表」、題數比例監督
建構效度
能測量到,心理或社會學理論的構念或特質程度
效標關聯效度
預測效度
「測驗分數」跟「外在效標」的取得隔一段時間後,計算兩者的相關係數
可測量到,「預測」個人外在效標的「未來表現」
例如:模擬考預測學測成績
同時效度
「測驗分數」跟同時間的「效標」,計算兩者的相關係數
可測量到,目前實際的表現
例如:平時考卷跟平時考卷
聚斂效度
測驗和「其他測量相同理論的測驗」之間,具有高度的相關
例如:國文成就測驗與在校成績之間具有高聚斂效度
區別效度
測驗與「其他測量不同理論的測驗」之間,具有低度的相關
例如:國文成就測驗與空間推理側之間具有低相關
項目分析
難度(P)
通過率(Pi)
高分組或低分組受試者中答對或通過的百分比
Pi
=
R
/
N
*100%
通過率=高分組或低分組答對或通過人數/高分或低分全體受試者人數*100%
最大值為 1,0.5為佳,沒有負數
公式
難度=(高分組答對
比例
+低分組答對
比例
)/2*100%
P
=(
P
H+
P
L)/2*100%
鑑別度(D)
公式
D
=
P
H -
P
L
鑑別度=高分組通過百分比 - 低分組通過百分比
最大值為 1,至少需0.25、0.4以上佳,沒有負數
題目太簡單/題目太難:鑑別度低
誘答力
「不正確選項」的「選答率」,低分組不可以為0
「不正確選項」的「答對率」,高分組必須高於低分組
選項沒有被選擇,代表不具誘答能力,可修改、潤飾、重擬
信度(測驗可信任的程度)
一致性
把箭射到箭靶的「穩定度」
信度的估算方式
再測(穩定)信度
一樣的工具,不同時間再測一次
受受試者的「穩定性影響」,故間隔時機不可太短或太長
通常為 2 weeks
複本(等同)信度
兩份格式、題數、難度等方面皆相同的測驗,共測驗兩次
複本信度係數:前後測驗分數,求其相關係數
內部一致性
同一測驗,各試題間的相關係數
誤差來自於內容抽樣及內容異質性
評分者信度
避免受到主觀判斷影響,評分者之結果間須有一致性
影響信度因素
題目數量:題目「數量」越多,信度高
抽取樣本能力:樣本異質性越高,信度高
試題難易度:難易適中(0.5),信度高
評分客觀性:選擇:信度高(標準答案)/申論題:信度低(受評分者主觀影響)
結果解釋呈現
Z分數(標準分數)
原始分數位於常態分佈中的「正確位置」,以「標準差」為單位
公式
Z =(X - M)/ SD
標準分數=原始分數 - 平均數/標準差
若原始分數低於平均會有負數
T分數
為避免負數,由Z分數轉換而成
除了平均數50、標準差10之外,T和Z相同
公式
T = 10Z + 50
PR值(百分等級)
原始分數在常模中的相對位置
信賴區間
估計母體在某一區間或範圍內的機率有多大
公式
Sm = SD √ 1 - r
信賴區間 = 標準差 √ 1 - 錯誤機率(信度係數)
信度與效度關係
信度高,效度未必高(射中箭靶,不一定正中紅心)
效度高,信度必高(射中紅心,一定會射到箭靶)
信度=效度+獨特度
效度低,信度未必低(沒射到紅心,也就沒射到箭靶)
信度低,效度必低(連箭靶都沒射到,也不可能射到紅心)
測驗偏誤
文化、種族、語言
社經地位
性別
教學目標
認知領域
克拉斯霍爾&安德森(L.Anderson & D.Krathwohl)
記憶、了解、應用、分析、評鑑、創造
情意領域
克拉斯霍爾(D.Krathwohl)
接受、反應、判斷(鑑賞)、組織、整合(形成)
技能領域
技能領域/辛普森(E.Simpson)
知覺、配合準備、引導反應、機械反應、複雜反應、適應、創作
整合知識&技能&態度
情境化&脈絡化的學習
學習歷程&方法&策略
實踐力行的能力
行為目標
奇伯樂(Kibler, et al.,1974)
主體、行為、結果或內容、條件、標準
發展、起始&探究、解決
素養導向教學設計實施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