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内生五邪 - Coggle Diagram
内生五邪
湿浊内生
相关脏腑
脾阳虚
津液不化
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
湿浊内困,必损及脾肾阳气
阳虚湿盛
同时湿浊可聚而成痰,留而为饮,积而成水,变生多种病患
肾阳虚衰
影响脾的运化导致湿浊内生
内湿外湿区别联系
区别
内湿
脾虚生湿,因虚致实
外湿
邪湿入侵,湿困脾土,属实
联系
都与脾有关
概念
“内湿”
脾的运化水液功能障碍,引起湿浊蓄积停滞的病机变化
多由于脾虚——“脾虚生湿”
形成
过食肥甘,恣食生冷,内伤脾胃,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素体肥胖,喜静少动,致气机不利,津液输布障碍,聚而成湿所致
临床表现
重浊黏滞,阻遏气机
留滞于经脉
头重如裹,肢体重着或屈伸不利
犯上焦
胸闷咳嗽
阻中焦
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腻,口甜,舌苔厚腻
滞下焦
腹胀便溏,小便不利
泛溢皮肤腠理
水肿
风气内动
临床症状特征
“风胜则动”
眩晕,头或肢体摇动,抽搐,震颤
与肝关系密切
“肝风内动”“肝风”
内风与外风区别联系
区别
概念
内风
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体内阳气亢逆而致风动之征的病机变化
外风
感受风邪而致的外感证
证
内风
以肝关系密切,为里证
外风
外感表证
临床表现
内风
眩晕,头或肢体动摇,抽搐,震颤
外风
恶风,汗出,脉浮
联系
相互影响
外风侵袭机体,可阴气内风;内风日久不愈,正气不足,招致外风侵袭人体而发病
概念
“内风”(与外风相对而言)
指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体内阳气亢逆而致风动致征的病机变化
病机
多由于阳盛而亢逆,或阴虚不能制阳,阳生无制
肝阳化风(本虚标实),热极生风(实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虚风)
热极生风
概念
“热甚动风”
邪热炽盛,燔灼津液,劫伤肝阴,筋脉失常而动风的病机变化
病机
火热亢盛,煎灼津液,致使筋脉失常,动而生风
临床表现
热性病极期
高热不退的基础上,痉厥,鼻翼扇动,目睛上吊,神昏谵语
阴虚风动
病机
阴气和津液大量亏损,筋脉失于滋润,导致虚风内动
临床表现
热病后期,久病伤阴
筋挛肉瞤,手足蠕动,并见低热起伏,舌光红少苔,脉细
概念
阴气衰竭,宁静,抑制功能减退而动风的病机变化
肝阳化风
概念
肝阳偏亢,或肝肾阴亏,阴不制阳,致肝阳亢逆无制而动风的病机变化
病机
情志所伤,肝郁化火,郁火伤阴;老年肝肾阴亏;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导致阴虚阳亢,风气内动
临床表现
轻者——眩晕欲仆,筋惕肉瞤shun(体表筋肉不自觉惕然抽动),肢麻震颤,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重者——卒然昏仆,神志昏迷,闭厥,脱厥
血虚风动
病机
生血不足;失血过多;久病耗伤阴血,肝血不足,筋脉失养;血不荣络,致虚风内动
临床表现
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手足拘挛不伸
概念
血液虚少,筋脉失养而动风的病机变化
血燥生风
病机
久病伤阴耗血;年老津亏血少;长期营养缺乏,生血不足;淤血内结,新血生化障碍
临床表现
皮肤干燥,肌肤甲错,伴有皮肤瘙痒落屑
概念
血虚津亏,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濡养而生风的病机变化
寒从中生
病机
温煦失常
相关脏腑
脾阳虚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能达肌肉四肢
肾阳虚(尤为关键)
人身阳气之根,温煦全身脏腑形体
血脉不得温煦,则已绌急收引
临床表现
面色恍白,畏寒喜热,形寒肢冷,手足不温,舌质淡胖,苔白滑润,脉象沉迟,筋脉拘挛,肢节痹痛
症状特征
疼痛剧烈,痛处固定,遇寒加重
气化失司
机理
阳气虚衰,气化失司,蒸化水液功能减退,津液代谢障碍,病理产物积聚或停滞,形成水湿痰饮
症状特征
内寒夹湿,夹淤
临床表现
尿频清长,涕唾痰涎稀薄清冷,泄泻,水肿
内寒和外寒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
内寒
以虚为主,兼寒象
外寒
以寒为主,或可兼虚
联系
外寒之邪侵犯人体,必然会损伤机体杨i去,最终导致阳虚
阳气素虚之体,抗御外邪能力低下,易感寒邪致病
概念
“内寒”
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气弥漫的病机变化
机理
先天禀赋不足,阳气素虚;久病伤阳;外感寒邪,过食生冷,损伤阳气,以致阳气虚衰
津伤化燥
相关脏腑及其临床表现
肺,胃,大肠
胃燥
食少,舌光红无苔
肠燥
兼见便秘
肺燥
兼见干咳无痰,甚则咯血
常见症状
津液枯涸,阴虚内热之证
肌肤干燥,起皮脱屑,甚至皲裂,口燥咽干唇焦,舌上无津,甚光红龟裂,鼻干,目涩少泪,爪甲脆折,大便燥结,小便短少
内燥外燥联系区别
区别
内燥
由于全身脏腑功能失常,津液亏少所致,以肺,胃,大肠多见
外燥
伤人多在秋季,多易伤肺
联系
都以津液不足,脏腑组织失于滋润为特征
机理
久病伤津耗液;大汗,大吐,大下;亡血失精导致津液亏少;热性病过程中的热盛伤津
概念
“内燥”
体内津液耗伤而干燥少津的病机变化
火热内生
有虚实之分
实火
邪郁化火
外感六淫病邪
郁滞而从阳化火,如寒郁而化火,湿郁而化火
病理产物,食积,虫积郁积
五志过极化火
“五志之火”
由于情志刺激,影响脏腑精气阴阳的协调平衡,导致气机郁结或亢逆,气郁日久化热,气逆自可化火,火热内生
阳盛化火
临床表现
阳盛则热
壮热,面赤,烦躁,大汗,舌红,脉数
阳盛则阴病
火热之邪耗伤阴液
口渴,尿少,便秘
概念
阳邪过盛,导致机体阳气有余,功能亢奋,化为火热的病机变化
正常生理状态下,为“少火”;疾病状态下,阳邪亢盛,“壮火” “气有余便是火”
虚火
阴虚火旺
机理
阴液大伤,阴虚阳亢,虚热虚火内生
临床表现
阴虚内热
多见全身性虚热征象
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部烘热,消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阴虚火旺
多见集中于机体某一部位的火热之象
虚火上炎致牙痛,齿出血,咽痛,颧红
内火外火的区别联系
区别
内火
脏腑功能失调,阳气亢盛;邪郁化火;五志过极;阴虚火旺——虚火或实火,病位在里在脏腑
外火
袭表,病位在表在肺卫,伴有表证
联系
外火可入里引发内火,内火日久损伤肺卫,亦可招致外感火热之邪的侵袭而发病
机理
阳盛有余;阴虚阳亢;五志化火;气血壅滞,病邪郁结,郁而化火
概念
“内火(热)”
脏腑阴阳失调,致火热内扰的病机变化
火与热唯有在程度上有所差别——“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
癌毒
病变本质
局部
属实
有形之结,涨势迅猛
或软,或硬,或坚硬如岩,留于体内
附着体表,呈翻花样,触之有形,推之不移
全身
属虚
胃
胃脘疼痛,纳少消瘦
肠腑
腹痛腹泻,便中带血
肺
干咳,咯痰,痰中带血
晚期
大骨枯槁,大肉下陷,面色萎黄,发枯神疲
脑
头痛不解,视力模糊
概念
在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郁滞的基础上,受内外多种因素诱导而生成,是导致癌病的一类特异性致病因素,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病机
病理变化
癌毒留结,常与痰,瘀,风,寒,火热,湿浊相互搏结,在致虚之处留着滋生,最终形成肿块
癌毒夺取机体精微以自养,致使肿瘤迅速生长,机体急速衰弱,诸症叠起
生长到一定阶段,癌毒常虽血脉流窜走注,在他出停积,继续形成新的肿块
癌毒耗伤气血阴阳,脏腑失于濡养,正气亏虚,更无力制约癌毒,癌毒更伤正气,终至毒猖正损,难以恢复之恶境
总述
区别于“外感六淫”
内生五邪不是致病因素,是脏腑阴阳失调和气血津液等生理功能异常所致内伤病的病机变化
病症归类,归纳出某些特定脏腑病变规律——丰富了脏腑辨证的内容
外感六淫是由于自然界季节气候异常变化而产生,属于外感病因
概念
“内生五气”
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脏腑阴阳失调和气血津液等生理功能异常,产生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病机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