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4.生物與環境的交互作用 - Coggle Diagram
4.生物與環境的交互作用
4-1生物與群集
生活在同一時期、同一棲地的同種生物合稱為族群。
生活在同一時期、同一棲地的各種族群合稱為群集。
特定區域內的所有生物與所棲息的環境合稱為生態系(涵蓋生物因子及環境因子)。
族群的大小會受出生、死亡、遷入、遷出影響。
族群無法不斷增大,因為食物、空間、飲水等自然資源是有限的,生態學家將一個生態系所能供養的單一族群的最大數量,稱為該地區對此種生物的負荷量。
群集中的生物種類組成可能因時間或環境變化而改變,造就整個群集外貌上的變化稱為演替。
樣區法:圈選樣區 →將樣區切割成數個區域→挑選部分區域計算個體數→取平均值→乘以區域總數。
捉放法:捕捉鳥類標記→釋放→在捕捉估計鳥類族群大小。
4-2生物間的交互作用
生物間的互動包括:掠食、競爭、共生、寄生
片利共生是指共存的生物只有一方有利,另一方不受影響;若雙方都能獲得好處則稱為互利共生
某種生物生活在另一種生物的體內或體表,並從寄主獲得養分,導致寄生指受益,寄主受害,稱為寄生
利用各種生物間的互動關係,達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稱為生物防治
4-4能量的流動與物質循環
在食物鏈中,愈高級的消費者所能獲得的總能量愈少
地球上的碳元素大多存在於地殼、大氣、海洋與生物體之間,大氣中的碳元素通常以二氧化碳的方式存在。
生產者透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變為醣類或其他養分,經由食物網傳遞給其他生物。生物體進行呼吸作用後,養分被分解而產生二氧化碳,釋放到大氣中。
4-3生態系的組成
生態系的各種生物依獲取養分的方式可分為
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同一種生物通常會有不同的食物來源,本身也可能成為多種生物的攝食對象,因此生態系中不同的食物鏈經常會彼此交錯連結,形成食物網。
一個生態系中物種越多,食物網就越複雜,生態系就越容易維持平衡。
依據吃與被吃的規則,將生產者排成單向鏈狀的食性關係,稱為食物鏈,以「→」代表養分傳遞方向。
4-5生態系的類型
生態系分為
陸域生態系
和
水域生態系
陸域環境受到雨量、氣溫和光照時間影響,使陸地上形成森林、凍原、草原、沙漠
草原乾溼分明,草本植物為生產者,消費者包括各種肉食性動物及草食性動物。肉食性動物通常行動敏捷,草食性動物以快速奔跑或穴居的方式降低被掠食的危險。
凍原位於高緯度地區,終年覆蓋冰雪,低溫少雨。
地衣及蘚苔為主要生產者,動物多具厚皮毛及脂肪層。
森林年雨量超過750毫米,生產者以高大樹木為主,在較溫暖潮濕地區可見蕈類及蘚苔。
昆蟲、哺乳類等是常見的消費者。
沙漠氣候乾燥,年雨量經常少於250毫米,晝夜溫差大,稱產者以仙人掌為主,消費者通常具有特殊構造以適應乾燥環境。
水域生態系依水中含量多寡,分為淡水、河口、海洋
海洋分為
潮間帶
、
淺海區
及
大洋區
淺海區深度在200寵內,包含大陸棚,常見大型紅藻和褐藻,消費者種類繁多,如魚類、水母。
大洋區分為透光層及深海層
透光層位於上層,陽光較充足,生產者以行光合作用的浮游藻為主。
深海層位於透光層之下,光線難以到達,有不少以生物屍體碎片為食、具有發光器的生物。
潮間帶陽光充足,生產者包含蜉蝣藻類及固著性藻類。潮間帶為漲、退潮間的區域,因刺生活在此的生物必須具備抵抗潮汐變化和海浪打擊的能力。
河口位於海洋和河流的交界處,養分含量大,鹽量和水溫變化大。生產者主要為蜉蝣藻類、草本植物及紅樹林植物,消費者數量繁多,生產者先被微生物分解成植物碎屑再被消費者攝食。
淡水包含合流、湖泊、池塘。生產者以藻類和水生植物為主,常見的消費者有昆蟲、蝦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