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微生物及公共衛生學教案, 活化免疫反影引起細胞激素風暴 - Coggle Diagram
微生物及公共衛生學教案
症狀
胃腸道
胃腸道症狀,如腹瀉、噁心和/或嘔吐、厭食和腹痛
血液學
淋巴細胞減少(最常出現)
肝膽
AST、ALT急劇升高
內分泌
血糖水平異常、血糖正常的酮症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心臟
心肌缺血 和心肌炎
神經
嗅覺喪失和聽力喪失外,其他表現包括頭痛、中風、癲癇發作和中毒性代謝性腦病
腎臟
急性腎損傷 (AKI)
皮膚
肢端病變(最常見,約40%)、紅斑斑丘疹(21.3%)、水皰疹(13%)和蕁麻疹(10.9%)
肺
發病機制可以分早期和晚期
晚期:免疫系統的過度活化導致“細胞因子風暴,從而引起局部和全身炎症反應
早期:病毒複製導致直接的組織損傷
風險因子
男性死亡率高於女性,年齡≥60歲與有潛在併發症(肥胖、心血管疾病、慢性腎病、糖尿病、慢性肺病、吸煙、癌症等)為高風險族群
公共衛生及流行病學相關統計指標
敏感度sensitivity
將有病者診斷為陽性結果的比率= 真陽性/生病
當靈敏度高的診斷試驗結果為陰性,是未罹患此疾病一項相當可靠指標
特異度specificity
將健康者診斷為陰性結果的比率= 真陰性/健康
在特異性高的診斷試驗結果為陽性,即表示有病
Rt值(Effective reproductive number)有效再生數
在傳染疫情發生後期,群體出現有抵抗力人口時,改用 Rt 值,觀察病毒在一定時間內傳播給人的能力
Rt 值若 低於 1 以下,代表疫情開始反轉。
偽陽性率false positive rate(Fpr)
實際無疾病,但根據診斷試驗卻被定為有病的機率
特異度越高,誤診愈少,理想的診斷試驗假陽性率=0
R0值(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
基本傳染數或基本再生數
所有人都無免疫力的情況下,平均一名確診者從染疫到康復或死亡期間,能傳染給幾個人的數值
R0值越大代表病毒的繁殖速度越快,人與人之間的傳染力越強,疫情的傳播力就越難控制
偽陰性率false negative rate(Fnr)
實際有疾病,但根據診斷試驗卻被定為非病者的機率
靈敏度越高,漏診愈少,理想的診斷試驗假陰性率=0
Ct值(Cycle threshold)循環數閾值
每放大2倍就是1單位的Ct值
多數人是高Ct值,可以推論疫情應該正在減退
多數人是低Ct值,代表疫情可能正在擴大中
COVID-19變異株
Alpha
Beta
Gamma
二次感染
Delta
重症率上升、幾乎沒有嗅味覺喪失
Omicron
傳播率高、症狀輕
病程
11.5天後出現症狀
潛伏期5.1天
重症率23%
死亡率6%
美國國家衛生機構NIH將 COVID-19 將病程分為五種
輕度
中度
症狀嚴重,血氧保持在94%以上
無症狀或症狀前感染
重症
症狀嚴重,血氧掉到低於94%
危重症
急性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和/或多器官功能障礙
流行病的傳播方式
模式分類
地方性疾病
流行性疾病
大流行疾病
疾病爆發的考慮因素
來源
單一暴露
多次暴露
頻率
週期性
連續性
疾病的爆發模式
共同來源
點源
鍊鎖感染
進程分類
CLASS A
CLASS B
CLASS C
最經典的易感-感染-恢復模型(SIR 基本模型)
模型簡介
R0定義與在SIR模型中的涵義
群體免疫門檻 HITs/Vt值
症狀相似之疾病
流感
無較嚴重的肺炎症狀
典型細菌性肺炎
無較嚴重的上呼吸道症狀
特殊傳染性肺炎
SARS、MERS
症狀極為相似,但感染的病毒株與COVID-19不同
診斷
初步檢查
臨床症狀
胸部影像檢查
X光
電腦斷層檢查
流感篩檢
檢測方法比較
核酸檢測RT-PCR
檢驗病毒RNA
檢體:鼻咽、口腔分泌物、唾液
時間:長
準確度高
對象:確認疑似感染者
快篩試劑檢測
抗體檢測
檢驗病毒抗體
檢體:血液
時間:短
僅測出是否曾經感染,且僅在感染後期才能測出
對象:事後疫調、感染源確認
抗原檢測
檢驗病毒抗原
檢體:鼻咽、口腔分泌物、唾液
時間:短
大規模快速篩檢
檢測原理
核酸檢測
利用專一性引子,結合檢體中病毒核酸序列,再將目標基因放大
常用的目標基因
病毒內部的核殼蛋白
RNA聚合酶基因
透過Ct值判斷感染階段
初期較低
後期較高
血清抗體檢測
偵測血清中是否存在可與病毒核殼蛋白或棘蛋白專一性結合的IgM與IgG抗體
判斷
感染初期
IgM陽性,IgG陰性
感染中期
IgM與IgG皆為陽性
感染末期
IgG陽性,IgM陰性
疫情調查、追溯感染源的有利工具
亦可用於確認疫苗保護力
抗原檢測
側向流體免疫層析法
試紙分為四部分
檢體層
膠體金抗體層
含結合奈米等級膠體金的單株抗體
硝化纖維膜
測試線
控制線
吸收層
藥物與治療
COVID-19治療藥物
Remdesivir
目前唯一拿到美國FDA抗COVID-19適應症的藥物
抑制病毒複製
副作用,如噁心感,另外肝臟酵素升高、凝血酶原時間延長、過敏反應也可能出現。
多國雙盲隨機分派試驗
抗發炎藥物dexamethasone
血糖監測、精神方面的副作用,仍需加以注意
非雙盲隨機分配多中心研究
其他跟發炎反應相關的治療,如干擾素、interleukin-6抑制劑,目前為止並沒有證據顯示是有效的
至於合併使用類固醇與抗病毒藥物的效果與安全性,目前尚未有嚴謹的研究報告,但理論上應該在嚴重新冠肺炎病人,是有幫助
COVID-19預防疫苗
BioNTech
AstraZeneca
Moderna
MVC
SARS、MERS、COVID-19比較
冠狀病毒
飛沫、接觸(直接或間接)感染,發燒、咳嗽、呼吸急促與呼吸困難
潛伏期數天至兩周
結合ACE2受體(分佈在鼻、肺泡、小腸)
頭痛、肌肉痠痛、倦怠或腹瀉
致死率較高9.5%
SARS
中國大陸東南地區傳染力中等
致死率較低3-5%
COVID-19
全球性傳染力強
結合DPP-4受體(大量分佈在腎)
腎衰竭、心包膜炎、心血管瀰漫性凝血
致死率高36%
MERS
中東地區傳染力低
活化免疫反影引起細胞激素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