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安娜卡列尼那, image, 110201002許浩哲, 精神醫學與西洋文學4/21, image - Coggle Diagram
安娜卡列尼那
托爾斯泰的矛盾與衝突
描述出貴族社會的虛偽腐敗、一名上流社會女子的墮落與死亡、以及婚姻生活的不幸
性愛日記→婚前曾經賭博、找妓女、感染性病還有私生子
痛恨貴族階級與軍人階級的腐敗墮落與虛偽
(超我)婚姻契約對於托爾斯泰並沒有約束能力>>>(本我)性
熱愛自然的地主階級But
膚淺的愛情:追求肉體上的刺激(他愛吉蒂,也是除了美貌,沒有更多的屬於心靈交流的交代)
個人的墮落:有過愛情的幸福→理想、愛情幻滅→婚姻=枷鎖
這不幸社會必得要承擔責任
作者 托爾斯泰
著名小說:《戰爭與和平》(100多個角色)《安娜‧卡列妮娜》(單一主軸的故事)《復活》
克里米亞戰爭、憂鬱症、性病(放蕩濫交的生活)
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作家、心理學家(書中呈現95%人類的發展)
高爾基:不認識托爾斯泰者,不可能認識俄羅斯
身分:俄國貴族.小說家.評論家.劇作家.哲學家.非暴力基督教無政府主義者.教育改革家
婚姻:(糟糠之妻)被太太用各種手段束縛→(想離婚)不幸的婚姻(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不同)
出生:1828-1910, 俄國
安娜卡列尼那
世界觀的矛盾構成安娜形象的複雜性(喜歡與他人比較)
沒有愛情的婚姻→渴望自由而大膽的愛(握倫斯基)
當時俄國人的命運和倫理道德準則的思考
不可原諒的幸福+丟棄婦女的天職(強調母親)(被小孩綁住)→幸福But有罪的妻子
從一個低級趣味的失足女人改寫成真誠、嚴肅、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女性→容易外遇(父權社會)
除了渥倫斯基的愛,她一無所有,因此,她熱烈而執著地獻身於這種愛→被拋棄(產生負面想法)→自殺
矛盾→反覆→猜疑→幻想→精神分裂
故事大綱
無法壓抑自己對渥倫斯基的愛及對卡列寧所感到的罪惡感,無法離婚的她,終於離家出走
渥倫斯基在上流社會的輿論壓力之下,冷淡地離開了安娜
渥倫斯基不顧一切的追求安娜,兩人陷入熱戀
安娜獲得有限快樂卻給她帶來了無限的痛苦→火車自殺
安娜.卡列尼娜與大20歲的亞歷山大.卡列寧過上沒有愛情的婚姻
衝擊→渥倫斯基從軍一心求死
憂鬱症
全球3%人口罹患憂鬱症,15%終身罹患(每60人一生中就會得憂鬱症)
個性:神經質、自信差、情緒起伏大
生物、心理、社會等多重因素交互作用厚的結果
環境因素:重大打擊
情緒失調的精神官能症,透過時間的累積與壓力讓它外顯
遺傳、身體因素、藥物
背景
列夫·托爾斯泰著作
悲劇的戀情
寫於 1873 年至1877年
Dostoevsky:完美無瑕的作品藝術
安納卡列尼娜→完美且擁有所有榮耀及追求
(作者表達對於婚姻生活的痛苦)
列文
為貴族階級自甘敗落而憂心忡忡→憂鬱
列文不僅體現了托爾斯泰看待事物的既保守又民主的觀點
列文的幸福家庭VS安娜的不幸家庭
列文哥哥之死也是托爾斯泰的哥哥德米特里之死的痛苦追憶
托爾斯泰創造的自傳性人物
亞歷山大列寧
要安娜注意社會性的輿論,明白结婚的宗教意義,以
及對兒女的責任
他並不在乎妻子和别人相好,而是别
人注意到才使他不安
他認為他和安娜的结合是神的意志
代表了社會的普遍價值觀
完全醉心於功名的人物→不懂愛情
握倫斯基
追求安納並帶給她前所未有的感覺
(安娜為她拋家棄子)為了前途而在情感上疏遠安娜→安娜自殺
軍官+沉靜果斷的臉孔+性感的風流男子
俄國 改革浪潮
農奴體制→職業受到限制+經濟停留農業(窮)
整個國家處於落後而百病叢生的困境(無法藉由政治改變)
積壓許久的社會、政治、宗教問題一觸即發→亞歷山大二世
110201002許浩哲
精神醫學與西洋文學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