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原子結構

原子模型

拉塞福

波耳

湯姆森

葡萄乾-布丁模型

正電荷均勻分布成球狀,負電荷均勻散佈在球中。

行星原子模型

氫原子模型

  1. 原子為電中性,所以核帶正電且為質量中心。
  1. 結合拉塞福、巴耳末、普朗克的理論

α粒子散射實驗

  1. 電子受庫侖靜電力繞核作橢圓軌道運動。
  1. 原子核與軌道電子間形成電場,故電子無法逃逸原子外。

先以α粒子撞擊金箔,再用塗有硫化鋅的螢光片接收散射後的α粒子。

大部分α粒子筆直通過

極少數的α粒子撞擊後偏向角很大

原子內部之大部分空間是空的。

原子內部必有粒子能和α粒子發生強烈作用。

修正拉塞福星星原子模型,找出電子的運行軌道,解釋氫原子光譜。

不足

無法解釋原子的穩定性

無法解釋原子光譜

如果電荷在原子核周圍作加速運動,必會放出電磁波後墜落在原子核上。但是原子中並沒有發生這樣的情形。

電子繞核運動,應該會是連續光譜,但是實際上是不連續光譜。

  1. 定態量子化假設:角動量L=rmv=n*h/2π
  1. 軌道躍遷假設:能量差E=hf=hc/λ
  1. 穩定態假設:若滿足mvr=n⋅(h/2π),軌道穩定。
  1. 頻率假設: 吸收或放出的頻率為v=∆E/h
  1. 穩定態物理量量子化

不足

無法對量子化概念提出解釋

只能解釋氫原子或單原子電子。

電子軌道不合理,電子的出現應該是機率,稱作電子雲。

物質波

物理量關係

實驗驗證

運動中的粒子都帶有物質波

性質

物質波是一種機率波

λ = h/p = h/mv = h/√2mK

v=E/h

因為普朗克常數很小,而一般常見的物質粒子動量太大,造成物質波波長太短,無法以儀器測量出來。

達維生-革末

G.P. 湯姆森

使電子擁有54eV的動能,當電子束射擊表面規則排列的鎳晶體表面,沿不同的散射角度偵測由晶體表面散射的電子束強度。

以單一能量的電子束,射透金屬薄膜,在金箔背後之屏上形成繞射條紋。

粒子性

波動性

電子繞射

物質具質量,運動時具有粒子性

電子干涉

原子核

內部靠強核力束縛中子或質子

放射性

一個原子核大約10的-15次方公尺大

半衰期

由質子、中子、電子組成

居禮夫婦發現釷有放射性,並依此性質分離出釙、鐳

拉塞福使放射線通過磁場,確定α射線本質是帶正電的粒子流,β為帶負電的電子流

1896年,貝克勒發現鈾鹽使黑紙包裹的底片感光

兩種性質不會同時出現在一個物理現象中。

N=N_0*(1/2)^(t/T)

可延伸至放射性定年法

原子核的數目每隔一定時距,會有半數的原子發生衰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