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5/12第四章論述版, 教學 (找到一些方法), 環境設計很人性 - Coggle Diagram
5/12第四章論述版
課程設計
學生觀點
不是使用一個樣貌
依照小孩樣貌
分組很詳細
上課時使用較高的師生比
需求、個別化
當課程設計中,教師在設計完多數的課程時,會考慮是否每個人的需求都有被照顧到,當有個別學生的需求尚未被滿足時,教師會願意再想想是否還能再開設什麼樣課程來滿足個別的需求
動力
教師於課程設計時,會討論活動中要讓學生學到的素養,可以使用那些更有效的學習
例如狼人殺課程中,讓學生觀察彼此的非語言訊息,就設計要使用V8拍攝回放,使學生能重複觀察彼此的肢體動作
課程設計是以大目標為方向,課程或活動是達成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
重視人、發展、需求、情感
教師在設計G67年級的整體目標時,最重要的目的是降低學生學習的限制,提出應以穩定的關係為主,包含穩定的事情、穩定的同儕、老師,認為穩定哦關係可以降低限制,並且課程的內容可由各種方向出發
會使用各種詞語形容大目標,例如探索就會形容成打開自己一點
這些用語是發展中的,並且會彼此溝通與修正,例如總導師提出希望讓學生有成功經驗,另一位老師則提出美好經驗的概念更能形容學生這段時間應對學習留下的正面印象
課程設計時,教師會談論課程或活動中最核心要學的東西,並起各種方法達成
重視人
人文國中小的理念來自於對人的重視,尊重並在意每一個人,包含老師與學生,這樣的理念貫串了所有的理念、課程、教學、教師角色。
對待人的態度
人文國中國中小對人的看法包含,尊重、平等、發展、完整、獨立
獨立個體、溝通
人文國中小認為每個學生是獨立的個體,重視他的能力與尊嚴
完整的人
人文國中小認為每個學生都是完整的人,人的感受、困擾、發揮是整體而連續的,包含生理、心理的需求,不會因為課程、時段而切割,例如當數學課時,是每一個完整的人在上數學課,而不是只會用到與數學有關的部分,或者整個人變成完美符合數學課的需求。
看待困壤
若以完整的人來看待學生,當學生學習上出現困擾時,這個困擾會被重視且當成學生的一部份,教師以重視的態度看待完整的學生包含困擾時,會傾向於積極主動協助學生調整,而不是因為課堂的要求或老師的教學進度而去貶抑或忽略學生的困擾,因此教師會認為是學生的某個部分需要幫忙,應該協助他有困擾的部分,就可以使學生整體運作順暢,例如當學生想睡覺時,會直接影響到他的學習,應該協助他好好休息,認為學生身體恢復後學習才會順暢。
協助困擾的方式
當學生學習出現困擾時教師會傾向於思考學生哪部分出現問題,而自己又該如何協助,可能是對他來說前五分鐘的講解還不足夠、對這件事的理解還不夠、目前已有的學習方法或工具不好使用
積極主動察覺、對話
教師將這些協助視作必需且應該主動察覺的,因此教師會主動與小孩對話發現問題
獨立的個體可以與外界互動
聆聽
尊重一個獨立個體的方式是聆聽他的想法,
每一個人
因此重視盡可能讓每一個人的想法出現,在團體中教師會鼓勵學生以各種形式表達自己的想法,例如選擇
維持方式
這樣的尊重是需要有方法和態度去維持的
照顧自己、不困擾他人
當因為現實的限制無法讓每個人滿足時,老師也會引導大家如何可以做到讓自己舒服一點,卻又不會影響到他人
共同形成氛圍
研究者推論觀察現場發現如此會使學生彼此間也充分產生這樣尊重的氣氛,是尊重每一個人更容易達到
普遍存在
這樣的尊重存在於整個校園,不分上下課與老師或學生
溝通(聽懂、表達自己)
認為學生是可以溝通的,包含表達自己、聆聽他人,因此應該以溝通的方式互動,相信學生能夠與大人相互對話
個別差異
人文國中小認為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因此個別差異被基本觀念來重視
個別化
為了在個別差異的情況下順利推行教育,因此教育的方向會有個別化的特色
個別差異的來源
人文國中小認為學生來自於不同的家庭,並且每個人的學習歷程都不同,這些都影響到學生會有不同的發展,
發現的事實
當老師能好好看待學生個體時,發現每個人都不一樣,並且很難有標準
形成的看法
教師看待學生依然是有標準的,但是標準會以光譜式的方式呈現,不是簡單的對與錯,而是一個標準可能分成十個程度,看待學生只是程度上的不同,這樣讓老師對學生的看法具有彈性
這樣的做法有利於老師凸顯每個人的重要性,使得個別化得以實行
發展
人是會發展的,發展的過程從幼兒到成人,前期、後期階段都是自然的,都值得尊重且肯定,發展中會產生各種需求,包含生理與心理
需求
人文國中小認為人的需求需要被滿足,滿足了以後會發展更高的需求
需求是一種動能,會主動地抓取所需的資源,也是學生最主要成長的動力,因此教師的角色會去觀察學生的動能是否良好,需不需要幫助
四大動能
人文國中小重視學生四大動能的品質,認為品質好就自己會學得很好
因此教師的角色很大一部份在維持、保護動能的良好
例如成功與發揮會維持較高的探索動能
學生的動能可以藉由老師聆聽小孩而感受到,例如線上課程中教師感受到學生有強烈想回來舉辦實體運動會的意願,甚至於只要能回來做甚麼都好
動能維持得好時,再加上素養的能力,學生就具備認識這個世界的動力與能力
獨立探索的動能,會讓學生對事物感到新鮮,而有想要試試看的企圖心
人文國中小看待學生的需求,是以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認為需求有層次,須滿足基本的層次,學生才會發展更高層次的需求。例如自信心與獨立探索
動能滿足的小孩會自己去追求或發展
自動學習
人文國中小認為學生的學習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只要基礎的需求滿足,學習是較進階的需求,因此學習是學生發展的一部份,會自動的延伸自己的認知、情意、技能,
情感
人文國中小認為情感是人的需求之一
當需要協助時,會由較熟悉小孩的家族老師,對話後了解學生的情況與所需要的協助
動機
人文國中小認為符合需求的課程,學生就會有動機,而無動機的課程學生是無法學習的
當一般學校的課程內容是以課本為主時,若能引起動機的部分只有前五分鐘,對學生而言只有前五分鐘較能學習
教師認為準確的課程可以讓學生充滿動機投入其中
教師認為學生沒有動機就沒有投入,如同人在教室但是沒有靈魂,是沒有教育意義的
對學生動機的了解來自於學生分析,老師會談論孩子的事情,形成學生圖像進而了解學生動機
教師形容學習動機如同胃口,當有學習動機時,學生會主動地吃
教師認為課本並不是按照學生的需求與動機去設計的,因此純上課本無法引起小孩的動機
因此人文國中小使用自編教材
動機來自於學生對於當下課程的感受,若這樣的感受能讓學生充分投入,則學生會對課程充滿動機
人文國中小以發展的角度看待教育
認識外界
發展的歷程是與外界互動的歷程,也藉由接觸外界認識自己
教師的授課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與活動產生連結
學生進行選擇可以讓人與活動產生連結
學習
人文國中小對於學習的看法,常談論核心素養,較少談論學習內容或進度
一堂課的重點不是活動本身,是藉由活動本身找規律、學邏輯
素養的功能會讓學生知道學習或領域的整體樣貌,增進學生的吸收能力
當教學以核心素養為主時,教師發現學生的探索度與好奇心會增加,也會增加學生學習的能力
教師認為教育就如同educate所述,是從學生原有的內心中培養或引出
小孩本來就會長大,過程就是給予足夠的資源,並且避免原有的動力與天賦被破壞
優勢的培養
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協助發現學生的優勢,並有意識的培養
教育是學生在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持續接觸有動力的事情,會讓學生維持學習胃口,讓學生持續接觸擅長的事情,會讓學生形成他的天賦
早期國小階段找到自己喜歡的
沒有找到的可以持續開拓眼界
教師認為國中在探索
人文國中小認為學生發展的後期,青少年會可以形成自我概念與認同,當形成後會能夠站出人群,發展自己的天賦與影響力
最後會決定世界與他們的關係
教師重視發展出帶得走的能力
這種能力是某種觀念或理解
這個東西必須是學生自己建構的
找到的會加深加廣
教師認為教育的歷程在發展,發展的過程是藉由與外界接觸,最終認識他自己,教師的學生分析,是老師在認識學生,教師所做的課程、教學,都是為了給他外界刺激,讓他發現他自己,所以整個教育的過程就是老師陪著他一起找到他自己
青少年會津津樂道當年發生的事情,是因為老師的安排中他與活動發生了高度的連結,並以當年露營的事情與自己的人相融合
人的學習是來自與自身的建構與產出
因此教師對學生有充分的信任,只要安排的課程學生有投入於當下,就相信學生的腦袋一定有在運作,那必然會有產出與成長,也許不是一定是老師給他的知識,老師也認為課程中的產出是有價值的。
階段化教育任務
人文國中小認為學生國小、國中的發展,可以用人文展賦教育的階段化教育任務來敘述,
國中的階段化教育任務
建構自我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會掌握建構自我的目標,與學生在談愛情的困擾時,提醒他回頭看看自己發生甚麼事了,使學生發現自己是因為寂寞而不斷談戀愛
教師使用更認識自己來形容建構自我
尊重
人文國中小認為人士需要尊重的
尊重的最基礎是願意了解對方
了解對方的基礎是願意聆聽
人文國中小願意聆聽小孩,並且積極協助小孩表達
表達是需要練習的,可以從最基本的選擇學起,人文國中小會協助學生做選擇
協助選擇的方式
人文國中小以各種面向協助小孩做選擇
價值觀
在協助選擇時,教師會有的態度包含
4 more items...
選擇時教師在學生選擇前會給予的協助包含
6 more items...
選擇的協助,包含教師希望營造的學習氛圍與方向
選擇的協助,包含教師希望營造的學習氛圍與方向,例如在開設課程時,會依據目的調配課表,希望讓學生普遍接觸各領域時,會在同一個時段排入同一領域不同學習方式與程度,使得學生在各個時段接觸到不同領域,但也可以有合適的學習方法與難度。
願意瞭解是尊重並以學生為中心的結果
平等
人文國中小認為人是平等的,包含同學與老師、同學與同學、老師與老師間
研究者推論人文國中小的理念包含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當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只是因為角色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權力與義務,而不是階級差異、控制,
有了這樣的理念教師才可能具有以學生觀點推行較教育的開放度
權利義務
彼此有不同的角色,因此需要了解每個人的權利與義務
學生的權利與義務是發展與學習
協助學生、學生觀點
教師的權力與義務是為了教育而存在,讓學生能順利的發展與學習,因此教師的思考、方式與行為會朝向如何讓學生順利學習,於是發展出以學生的觀點的理念
研究者推測站在學生的立場是為了要達成重視人的教育下,對學生最有效教育的方向
教學
教學的過程中也以站在學生的立場方式進行
教師會去了解學生一整天的行程,並在意學生可能會遭遇到的困難,基於希望學生能順利進行的立場,提醒可能會遭遇的困難,例如下午有噴漆實做的活動,上午若開會開得太晚就會導致休息時間不夠,下午的會太累,身心節奏需要休息,因此提醒學生提早休息。
以小孩的視角是一個大原則,在人文整體教育的各部份的需貫串,
時機
站在小孩的立場這樣的原則,在準備課程、課程設計前、後、授課中、檢討時都會出現,
最常出現的情況是,看到小孩發生了什麼狀況,為了要了解小孩發生的原因和過程,所以回頭以小孩的視角看看發生了甚麼事,或者是小孩的需求什麼地方沒有照顧到。
這樣的觀念會影響老師的用語,例如當課程設計時,老師第一個想到的是,看到小孩的需要,會視為重要的事情,要去處理,或者去想小孩的需要,了解現在他們欠缺什麼或者最在意什麼,
因此老師會提醒自己是否有以小孩的視角來看看自己課程設計與教育
這樣的觀念度人文國中小來說已經內化,教師對於以學生的視角思考習以為常,並且認為這就是人文國中小的共同信念,不需要特別規定去做
當討論出現分歧時,會選擇回到學生來看該怎麼做
資源重心
站在學生的立場去設計教育,因此整個學校的資源重心會往學生需要的地方傾斜,而不是以老師管理方便
照顧
學校的整理資源,會放在照顧學生上
被外界回饋
因此從外界看起來就會覺得人文國中小很照顧學生
1 more item...
學生分析
人文國中小將學生視為教育的根基,因此教師是先大量交流完學生訊息,並以此做為課程設計或輔導策略的依據,
教師的需要
教師為了要把教育做好,必須了解學生,因此教師將了解學生視為自己的需要,會大量的觀察、交流,希望能更認識每個學生
教師在意課程的精準程度,經過學生分析教師才能精準把握學生情況
1 more item...
學生分析的功能
學生分析是讓老師普遍知道所有學生的狀況,讓老師熟悉學生群體,且且形成具體的畫面
學生分析的向度
動力
教師在學生分析時,會討論每個學生最有動力的事情
2 more items...
學生分析會在了解學生各種情況後,推測學生行為背後的可能原因
了解學生深層的原因後才可能協助到學生
要站在學生的立場,很需要了解學生,要了解學生,需要聆聽,積極地聆聽需要與學生對話
觀察
人文國中小藉由各種觀察的方式了解學生
對話
青少年不一定能從旁觀察就知道他的內心想法,所以教師會主動與學生對話,
2 more items...
人的影響
以學生的觀點來看,思考對學生造成最大影響的,人文國中小認為是人
人的相處
對話
教師認為私底下與學生的對話,是協助學生的關鍵
老師也是人
教師在人文國中小也被以尊重、平等、發展、完整、獨立
尊重
人文國中小的每個老師都受到尊重
個別差異
人文國中小重視老師的個別差異
每個老師開會的話都被重視
多元
人文國中小重視老師的多元性
重視教師的特質
有的老師擅長察覺學生優勢,以他的是視角來說,尚未長出個人優勢的學生群體,就是平的
意願
人文國中小重視教師的意願
教師的教學本身也要考慮自身的意願
發展
人文國中小認為老師也在發展中
不完整很正常
人文國中小認為老師不是完美的,不完整的能力與做法很正常
總導師在與教師論述整體架構時,對於架構中自己未發展完的內容或未找到好的做法,可以自在的與大家談
能力
教師的教學也要考慮自身擅長的能力與限制,例如是不是對學生有足夠的敏感度
當有部分做不到時,也會被接納,並以合作的方式達到最好的效果,例如老師善於陪伴小孩與修復依附關係,但不擅於促進探索與天賦開展,就會與擅長的老師合作。
教學
找到一些方法
玩狼人殺的時候,會多說一些意見或想法,而不是馬上跳過,不知如何發揮
環境設計很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