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翅膀>葛氏译本中的改革者形象扁平化研究

引言

原作背景

译文背景

前人研究了什么

放在形象学的视域下去探讨,会得出何种新的发现?

由张洁创作,1981年脱稿问世,后经多次修改,最终版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4 年 7 月出版。

1985年,《沉重的翅膀》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2019年,《沉重的翅膀》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沉重的翅膀》是我国文学创作界描写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四化建设和工业战线体制改革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是“改革题材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牛运清)。《沉重的翅膀》以重工业部和所属工厂的整顿改革为背景,描写了从正副部长、司局长到记者、工人和普通群众对经济改革的不同态度,以及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不同的生存状态,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改革初期的生活画卷。

戴乃迭译本(1987年)+出版社信息

葛浩文译本(1989年)+出版社信息

接下面的——所以,本研究要在形象学框架下探讨什么问题?

在形象学的视域下探究,可以以“异域他者形象作为源文本和目标文本对比的观察对象(参考莫哈在比较文学领域对“形象”一词作的定义)

影响更大

相较于源文本,目标语文本作为“异域他者”形象(郑子云)都发生了哪些改变?为什么? ——研究问题要用问号加以突出

研究戴乃迭的译本居多( 陈钰,2020; 汪晓莉;张来运,2020; 辛红娟,唐宏敏, 2019)

葛浩文的研究不多见(顾毅;高菲,2014)

在创 作这部 作品的全过程 之 中, 张洁始 终把塑造好人 物形象作为 自己 的主 要任 务。((杨桂欣,简论《沉重的翅膀》 的艺术性)

click to edit

(作品)是以对工人生活的真正了解和对人们思想情绪的心灵感应,创造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和情景。(蔡葵,1997,《沉重的翅膀》,p. 342)

郑子云是重要刻画的对象(这部分移动至解释完形象学视域后再详细描述,为什么要在众多形象中选择郑子云)

GAP: 源文本擅长于人物形象刻画,但是却没有研究对比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呈现方式!!!

click to edit

click to edit

善于开拓和 发掘人物心灵 世界 的 空 间及其荫蔽之所。 对 于为四化建设 而 忘 我 工作的体制改革的先 行者们, 上 自国家重 工 业部常务副部长郑子 云 ,下 至 生 产 班长杨小 东, 张洁都能注意展 现他 们的心灵 世界 的丰 富性, 既 表现 了他 们的豪情壮 志, 也写 出 了 他 们改革 自身, 即战胜历史 因袭力量和 社会 习 惯势力对 自已的 消极影 响这 一方面 的必 要 性 和 艰 巨性 , 使这些 时代 的先进分子 的形象 显得 丰满和厚实, 从而 克服 了 已往的文学创 作 中对先进 人物作简单化和概念化处理 的通 病 。 (杨桂欣,简论《沉重的翅膀》 的艺术性)

郑子云(最积极的改革家和实干家)

......副部长郑子云都是作家塑造的典型形象,他们是改革的扛旗人、领军者,具有坚定果敢的改革信念, 工作阅历深厚、管理经验丰富,大刀阔斧地推进工业改革,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改革中的困难,以积极的心态与改革中的阻力进行斗争,用改革实践谱写新时期的工业“神话”。(李 馥,“改革文学”时期工人英雄形象塑造模式研究)

《沉重的翅膀》中,郑子云是令人羡慕的副部长,有地位、有权力,亦有改革的魄力,但夫妻感情却不和谐,双方因性格、价值观念的差异总是陷入冷战,彼此心里都清楚这样的感情毫无意义,却为了维持表面上的完整,继续互相忍耐。作家将笔端延伸到工人形象的爱情、家庭和生活中,描绘他们作为普通人的烦恼、忧愁、喜乐等,这并没有弱化他们作为改革者、开拓者的高大形象,反而使其形象更加饱满、生动,这种“真实”的感觉拉近了领导者与职工的关系,更有利于改革的施行。(李 馥,“改革文学”时期工人英雄形象塑造模式研究)

毋庸置疑,人物的塑造的确是这部小说的亮点之一。后来,张洁在一则访谈中曾经提道 :“说句老实话《沉重的翅膀》的社会意义高于文学意义。”这部作品中众多人物形象是改革初期中国社会不同力量的生动代表。“他们既是一个人,又代表了一批人 ;既是具体的形象,又引申出富有意味的抽象理念。(郭晔旻,《沉重的翅膀》四十年前的四化实景)

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是一大亮点——在创 作这部 作品的全过程 之 中, 张洁始 终把塑造好人 物形象作为 自己 的主 要任 务。((杨桂欣,简论《沉重的翅膀》 的艺术性);毋庸置疑,人物的塑造的确是这部小说的亮点之一。后来,张洁在一则访谈中曾经提道 :“说句老实话《沉重的翅膀》的社会意义高于文学意义。”这部作品中众多人物形象是改革初期中国社会不同力量的生动代表。“他们既是一个人,又代表了一批人 ;既是具体的形象,又引申出富有意味的抽象理念。(郭晔旻,《沉重的翅膀》四十年前的四化实景)

为什么选郑子云?(这里可以写得比较概括一些,参考郑子云的形象刻画特色,从探讨的意义来评价)

在当代比较形象学的理论构架下,(2)考究译者自身、译者所处的历史社会背景中的群体(如:社会集体想象物、套话)以及个别人(如:个人意识想象物)对于异国的想象与阐释 对于译者的翻译活动有何影响。

(莫哈:“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法论”; 巴柔:“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形象学研究:从文学史到诗学”)

郑子云形象

译文本中的郑子云形象

源文本中的郑子云形象

译文本中郑子云形象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译者想让目标读者知道一些信息,而不知道例外一些信息)

坚定的改革者形象、同时也是一个拥护社会主义、拥护共产党的改革者

现代知识型干部形象(参考试论张洁小说《沉重的翅膀》中的人物形象)

开明的父亲/家长

充满人文主义关怀

例如: 。。。。(文本细节)语料2中的例10和例14)

总的来说,译者对该形象进行了“扁平化”处理

而郑子云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那种在现代化过程中始终不忘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人的精神生活和自我实现,对于反思当下社会的人文生态和精神痼疾,仍不失为一面理想的镜像。(《人性修辞、性别体验与改革议程的文学想象》)

具体上运用叙事学的理论进行分析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chapter, we expla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agology and methodology, describing the former as a specialism, a selection principle, a lens, or a perspective.
As indicated by Leerssen on several occasions (most recently 2016; see also van Doorslaer 2019), an imagological analysis always requires a threefold procedure which combines a textual, contextual, and intertextual level.

省略策略的定义

Jonathan Culpeper's model

坚定果断的改革信念(语料2中的例13)

意义还是文字的省略?

勇敢地与改革进程中的阻挠势力作斗争,时而也深感无奈(语料2中的例2);同时,也体现了译文中意识形态的淡化(邵静,第290页)

工作阅历深厚

对子女的婚事不干预(语料2中的例1)

语料2中的例9和例20

语境因素(contextual factors) :historical, social, political

个人的因素

这一时期中国政治文化中的政治束缚特征进行了淡化(邵静,媒介框架论:中国形象在美国报纸中的呈现,第290页)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美国人看到了中国融入西方世界的希望,并相信中国终究会统一到美国的文化和制度中去。这种幻想让美国人感到中国是在走资本主义道路,意识形态上的亲近感大大增加了美国对中国的好感。(姜智琴,美国的中国形象,p80)
。。。改革开放并“资本主义”化的中国形象显得无比美好(p. 83)

邓小平访美时展现的幽默睿智直率,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领导人的传统看法。。。(有改革者的象征性)((姜智琴,美国的中国形象,p84)

改革开放对美国的中国形象产生了巨大影响。。。。美国媒体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正面报道也越来越多,以《时代周刊》为例,他以不无欣喜的态度,不断报道中国充满活力的经济和丰富多样的市场。《时代》的报道从各个方面反映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取得的成功,不时冲击着美国人的视角(姜智琴,美国的中国形象,P85)

中美关系出现转折:1971年,乒乓外交;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建交联合公报》,邓小平访问美国

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中国国家形象被西方世界美化、理想化、浪漫化的中西蜜月期。(李智;中国国家形象;第81页)

葛浩文的态度和态度

波动原理也会影响中国文学读者的多少。新闻中出现中国消息,中国文学作品的销量就会增加;反之要是新闻中好久没有中国的消息,中国文学也就从书店下架了。(葛浩文文集,第203页)
人们读他们的作品,一是为了他们的写作才能,一是为了通过他们的作品来了解中国当代社会。(葛浩文文集,第204页)

美国编辑认为,读者们爱看连贯性的故事,受不了论文式的东西。(葛浩文和他的中国文学译介,第136页)

吸引他们的主要是中国文学的社会政治动机及具体体现,而不是这些作品的文学价值。。。。 人们阅读这些作品,是为了通过文学作品这个窗口了解社会,了解同一时期中国所发生的事件,因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或反映或影响着这个国家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所发生的一切兴衰沉浮。((葛浩文和他的中国文学译介,第156页)

click to edit

听说杨宪益嗜酒,葛浩文带去一瓶白兰地(或威士忌,他记不清了)和一本他翻译的萧红《呼兰河传》,表示对杨、戴的敬意。那次见面的一个直接结果是,葛浩文得到了翻译张洁小说《沉重的翅膀》的机会。这本书本来在戴乃迭手上翻译,她诚挚地对葛浩文说,“文革”和牢狱之灾使她与世界脱节多年,若她翻译,恐怕会译成1950年代那种老派英文,相信由葛浩文来译会让文字更有当代感,能更好地让外国了解中国。

戴乃迭说得没错,葛浩文的译笔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一脱老辈翻译名家如英国“布鲁姆斯伯里”圈中人阿瑟·韦利(《西游记》英译者)文字中过时的翻译腔。

《沉重的翅膀》是第一部得到商业出版的葛译当代中国大陆小说。它并不是葛浩文本人钟爱的作品,却是他翻译生涯上的一个重要关节。葛浩文由此接手一篇又一篇、一本又一本当代中国大陆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