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ICH - Coggle Diagram
ICH
原因
糖尿病
抽菸
肥胖
高齡
澱粉樣血管病變
腦血管畸形
凝血障礙
服用藥物(抗血栓藥物、rtPA、安非他命、古柯鹼)
腦梗塞後腦溢血
腦部腫瘤
酒精
臨床表徵
顱內出血典型表現是突發的局部神經症狀,常併有頭痛、噁心嘔吐、血壓偏高、意識障礙
少數會有癲癇發作現象
出血位置發生在殼核、尾狀核或視丘時,會有嚴重的對側感覺-運動缺失
典型的腦葉出血較易出現皮質功能喪失或障礙,會伴隨失語症、言語障礙、對側一半感覺缺失或輕微半癱及偏盲
小腦血腫則有明顯的運動失調、眼球震顫
腦幹出血徵象包括注視反常、腦神經及對側運動 缺失。也會出現非特異性徵候,如頭痛、噁心、嘔吐及頸部僵硬
護理措施
監測病人的動脈血氧氣體分析數,瞭解呼吸狀況與體內代謝情形
應該抬高床頭30度,且頭部擺在正中位置以降低腦部血流,亦可減壓顱內壓上升
監測體液電解質,如嚴格監控I/O,避免輸液太快引起腦水腫
監測血糖且維持血糖在正常值
維持體溫在正常範圍
分類
蛛網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滲出的血液在蜘蛛網膜與軟腦膜之間,創傷性的蜘蛛網膜下出血很常見
另外一類著名的蛛網膜下出血是由腦血管動脈瘤或是動靜脈畸形破裂造成的,這種就是自主性的蛛網膜下出血,患者會抱怨突然間的劇烈頭痛頭疼
醫療處理以血壓控制為主,配合監測腦壓和患者狀況給上適量的降壓藥物,減少腦水腫及腦壓,患者通常要在加護病房接受治療
蜘蛛網膜下出血後,患者可能面臨許多併發症,像是再度出血,而出血量太多的時候,動脈會痙攣收縮,影響腦部的氧氣養分供給。水腦、低血鉀、癲癇等亦是常見的併發症
硬腦膜上出血(Epidural hematoma)
硬腦膜是腦膜最外層,與頭骨相連,所以硬腦膜上出血是出血在腦膜以外,界於腦膜與顱骨之間的的動脈或大靜脈(靜脈竇)出血
最常見的原因是外傷而造成頭骨裂開與內側腦膜血管撕裂
出血時會於腦膜和頭骨間撐出一個空間,導致紡錘形(梭形)的出血:硬腦膜與頭骨間被撐出的空間是有限,腦膜與頭骨連結比較緊的位置就撐不開了,因此患者被送去做腦部電腦斷層檢查(未打顯影劑)時會看到一塊白色亮亮的,像凸面鏡這樣的影像。
臨床表徵可能會有清醒期(lucid interval),這段時間裡患者雖然腦部已有出血,但人看起來是清醒的,能說話,舉止正常,但如果出血量持續累積變多後,壓迫腦組織,患者可能會突然失去意識倒下。
硬腦膜下出血(subdural hematoma)
通常是因為血管出血,可能是硬腦膜下與腦皮質之間的橋靜脈或動脈出血所致大部分患者常因嚴重頭部創傷而引發此症,因此危險度較高
這是外傷後最容易發生的顱內出血類型,還有一些長期酗酒的人、服用抗凝血劑的患者及年紀較大的長者,即使頭部外傷的狀況不嚴重,也可能會導致硬腦膜下出血。
在電腦斷層檢查時呈現半月形的樣貌。根據出血發生的時間點不同,會被分成急性(<三天)、亞急性(3-7天)、和慢性(數周以上)三種,出血的時間點不同,在電腦斷層裡的呈色深淺會不一樣。
腦實質出血(Intracerebral hematoma)
也就是俗稱的腦出血(Intracerebral hematoma),即腦部組織出血
原因包含創傷、動脈瘤破裂、腦動靜脈血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高血壓和腦瘤,也有可能是因為疾病導致血管自發性破裂,使血液滲入腦部
在腦部組織裡面的出血型態,可能是起源於未控制的高血壓或腦血管病變,導致血管裂開血液滲出,這些血會刺激腦細胞,造成腦水腫、腦壓上升,能抵達腦部的血流量則減少,創傷後同樣也可能造成腦內出血
檢驗檢查
電腦斷層攝影(CT):確認出血、梗塞部位及腦組織有無移位
腰椎穿刺(LP):不常作,尤其是病人有顱內壓升高時,若腰椎穿刺發現CSF有血液,表示蛛網膜下腔出血,可能是血管瘤或靜脈畸形破裂
腦血管超音波儀:可以進行腦血液循環檢查(腦血管超音波檢查),觀察顱內出血的狀況
磁振造影(MRI):確認出血、梗塞部位及腦組織有無移位
內科治療
止血、抗血小板劑、深部靜脈血栓預防
控制顱内壓及預防腦組缺血:顱內壓升高時可利用呼吸器給予(hyperventilation),維持Paco在25~30mmHg之間,使腦部的血流量減少,進而使顱內壓下降
癲癇發作及用藥:在意識狀態發生改變的病人且 EEG 顯示有抽搐時,應給予抗癲癇藥物治療
輸液治療:維持等量體液的狀況
手術治療
合宜
宜外科手術者
小腦出血直徑>3cm或>30cc<且有症狀惡化現象,如壓迫腦幹或造成水腦症時
動脈腫瘤、動靜脈畸形或海綿狀血管瘤等特殊腦血管病變所造成的腦出血時,可視情況進行外科手術
小於60歲的病人、中或重度的腦葉或基底核的腦出血出血量超過50cc,且 GCS≦14
或出血量 30~50cc,GCS<12可考慮外科手術
出血量 30cc 以下或高齡患者則視個別情況而定
海綿狀動脈瘤:由膨脹得非常大、組織鬆散的血管所組成
不宜外科手術的情況
小出血(<10 cc)或神經症狀很輕微者。需注意並觀察超急性ICH(<3小時),常會有擴大情況
昏迷指數(GCS)≦5分,表示已太嚴重,手術效果不好,但若為小腦出血壓迫腦幹(生命中樞)時,就需緊急開刀
視丘或腦幹出血以不採開顱手術,但水腦症須做引流手術時除外
手術治療目的,為腦部減壓以減少二度傷害
一般是以減少腦內血塊產生的併發症為目標,如進一步壓迫周遭正常腦組織、水腦症或血塊導致嚴重的腦水腫
手術治療
顱骨切開術(craniotomy):此手術為清除血塊、切除壞死的腦組織,以緩解顱內壓
顱骨切除術(craniectomy):當無明顯的血塊或腦組織壞死,但腦部呈現瀰漫性腦水腫,造成顱內高壓,且無法以保守治療來控制時,則須以切除顱骨方式,擴大顱腔容積緩解顱內壓
腦室引流、顱內壓監測 (EVD、ICP monitor and treatment):腦室導管(ventricular catheter)放入側腦室提供腦脊髓液的引流,減低顱內壓。而顱內壓監測器置入只能進行顱內壓監測,但不能引流腦脊髓液
健康問題
言詞溝通障礙/失語症
降低噪音以避免分散注意力,如:音樂、電視、旁邊有人談話
站在個案聽力較好的那側,面向燈光處及面對病人,並建立眼神接觸,讓個案能看清楚說話者的口型
談話內容簡單具體為主,避免開放式問句或抽象的字眼
用平常音量,勿大聲叫喊,可以併用手勢、字卡、圖片、有效溝通
營養不足/吞嚥、活動、意識障礙
紀錄I/O
急性期由口進食任何食物前,須先進行吞嚥篩檢,評估吞嚥反射、作嘔反射及咀嚼吞嚥功能
可由口進食時,採半固體、固體、流體,需漸進式
協助坐起,頭應直立或略向前傾,且由健側入口
顱內出血;出血性腦中風
前言
顱內出血定義:是一種腦血管疾病,意指腦部血管破裂出血,導致該血管無法供應其腦組織區域,使腦 組織缺血與損傷
死亡率比缺血性中風來得高,一個月內死亡率可高達50-60%
出血部位:殼核(50%) - 為基底核的一部份、視丘(30%)、小腦半球(10%)、橋腦(10%)。
通常出血於小且深的皮質動脈,血管破裂時血液流出至腦組織周圍而形成血塊,血塊會壓迫腦組織,最後造成顱內壓升高。
大量出血會使腦中線移位(midline shuft),50%以上的病人在2天內會因顱內壓升高,嚴重時造成疝脫症候群,甚至死亡
腦中線移位:當血液積聚和損傷的腦組織周圍膨脹所產生的壓力足夠強大以將整個大腦推離中心
疝脫症候群:某一分腔有占位性病變時,該分腔的壓力比鄰近分腔的壓力高,腦組織從高壓區向低壓區移位,被擠到附近的生理孔道或非生理孔道,使部分腦組織、神經及血管受壓,腦脊液循環發生障礙而產生相應的症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