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七孝心智圖A - Coggle Diagram
七孝心智圖A
3-3新舊文化的變遷
將現代經驗引入台灣,改善傳染病、推行現代化習慣。鄉村和原住民部落保留原來的生活型態。
(二)現代衛生觀念的建立
建造醫療和公共衛生設施,死亡率下降人口激增。
(三)守法、守時習慣的形成
引進司法制度,一天二十四小時與一週七天的星期制。
(一)風俗習慣的改變
革除三陋習:纏足、辮髮與吸食鴉片,推行鴉片漸進政策。
(四)都會文化的出現
休閒活動場所逐漸普及。
3-1差別待遇的現代教育
臺灣總督府採取「差別待遇」與「隔離政策」,建立西式教育,將其作為同化臺灣人及推動產業政策的工具,而臺灣人也從教育中獲得現代知識。
(二)中等教育
治臺初期,陸續設立普通中學。
1915 年:設立第一所專收臺人的中學─臺中中學校。
也發展醫學、師範與農工商等學校,培養醫師、公學校教師與初級技術人才。
(三)高等教育
1928 年:設立「臺北帝國大學」具代表的高等教育機構,有志升學者多選擇前往日本留學,這些留日的知識分子,回臺後多扮演推動政治社會運動的角色。
(一)初等教育
1.日本人念「小學校」
2.臺灣人念「公學校」
3.原住民念「蕃人公學校」或「蕃童教育所」
(均用日文教學)
1941年:配合皇民化運動 ,取消小學校、公學校的區別,一律稱為「國民學校」。
1943年:實施六年國民義務教育。
3-2文化啟蒙與政治社會運動
1920 年: 臺灣知識分子受民族自決思潮刺激,展開文化啟蒙與政治社會運動,抗爭來自臺灣總督府的專制統治。
(二)政治社會運動
1.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發動政治社會運動,由林獻堂、蔣渭水領導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要求設立臺灣議會,政府並未採納,引起臺灣人民自治的想法。
2.臺灣民眾黨
1927 年:蔣渭水成立「臺灣民眾黨」,成立第一個政黨,宣傳民權、自治等概念。也積極扶助農、工運動,爭取權益。
3.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1930年:林獻堂「臺灣地方自治聯盟」,主張實施地方自治。
1935年:首次舉辦地方選舉,限制使地方自治成果有限。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受到打壓逐漸銷聲匿 跡。
(一)文化啟蒙運動
1921 年:林獻堂、蔣渭水「臺灣文化協會」,以「謀臺灣文化之向上」為宗旨,推行啟迪民智的工作。 例:發行臺灣民報、設立讀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