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管理

數據管理之意義

流程

1、編制問卷或測量工具

2、編碼

3、輸碼者的稽核

4、數據的檢驗

透過問卷或測量工具所蒐集到的原始資訊轉變成數字,以達到研究分析目的的過程

意義內涵

注意事項

意義內涵

編碼簿

編碼之目的

稽核的目的

意義內涵

檢驗的方法

避免一個選項中充斥著數個概念或模擬兩可的矛盾字詞,會讓受訪者不知如何填答、拒絕填答或答非所問的選項,以降低題項的效度

引導研究者,透過測量工具或問卷,所蒐集到的受訪者資訊,轉換成數字的一本指南guide

稽核的方法

2、當一位輸碼者於原始資料輸入完畢,變成可分析的數據後,利用SPSS分析工具中分析次數分配與百分統計的功能,查看各選項及題項間,是否有呈現異常的數值或極端值outliner

前言

研究架構
(研究模式或研究概念)

(1)引導研究者進行一項研究計畫的架構;是研究者欲進行某一類型的研究時,(2)相關理論與文獻概念化後的綜整

研究者欲進行的研究,(3)所含括的各變相間之交互與因果關係的架構陳列;(4)引導研究者進行統計分析的指南

數據管理前之準備工作

數據呈現方式

表格

呈現總結原始數據(summarizing raw data)及研究變相的單變量統計(univariate statistics)

簡單數值的運算

圖形呈現

派狀圖(圓餅圖)、長條圖(柱狀圖)、折線圖

比率

每1個單位的母群中,符合某一標準變項的案件數量有多少

將數字比率,用圖形方式呈現,較簡單易懂

實證研究最重要的核心是數據;使用數據管理的目的,是呈現數據、分析數據,以展現數據與理論和政策意涵的關聯性

有承先(承接理論與過去的實證研究)啟後(開啟引導研究之進行)之功能

有研究架構後,才可將相關的理論(例如社會鍵理論)或概念(例如附著鍵),下操作性定義(例如與父母情感依附程度)後,設計成題目與選項(例如父母會陪我一起出去玩),編製於問卷或測量工具中,以方便日後測驗

有效率的進行數據管理,將有利於把蒐集到的原始資料轉變成數字,透過電腦與統計分析軟體,進行分析,以呈現研究的重大發現

問卷或測量工具內容必須(1)清晰易懂,能讓(2)受訪者一目了然地理解題意,才能夠(3)精確地完成作答

數據的管理與數據呈現的方法,能提供研究者蒐集數據的開始,或在研究的進行中,可以適切選擇使用

2、電腦與統計軟體

1、變項名單variable list

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SPSS)
社會科學統計要件

指研究者欲研究一個主題時,所建構或創建的變項名稱,而最好的檢定變項名單的方式:

使用開放式的題項設計,例如選項為「其他:請說明」,若數量很少,可以逕自統一編列命名為「其他」,便於SPSS進行分析時,歸為系統遺漏值(system missing)

利用電腦進行相關數據的儲存(分類、合併與儲存)、管理(抽樣、選樣及記錄)、分析(描述性統計、雙變量分析與多變量分析)與結果的呈現(長條圖、柱狀圖、圓餅圖等)

編碼簿可以隨著原始資料的變動而改變

注意事項

若發現受訪者填寫問卷時,填寫的數字不清楚或勾選的格子介於2個數字間等模稜兩可的情況

2、無法聯絡時,輸碼者應與研究者討論,針對受訪者填答問卷的習慣性與字跡的習性,求得一致的答案後予以輸入

運用計算機、電腦或SPSS分析工具中分析次數分配與百分統計的功能等,檢驗輸入的數據是否正確(防呆機制),避免輸碼者在輸碼過程中,發生分心或輸入錯誤數字的情況

部分率

百分比

比例

例如,呈現簡單的次數分配,例如男生有幾位,女生有幾位;犯罪率,刑事犯罪案件數除以年底人口總數,再乘以100,000(每10萬人會以幾件犯罪案件)

亦為比率,符合某一標準變項的案件數量占母群的多少部分

例如,刑事犯罪案件數除以年底人口總數

某一標準變項被觀察的數值或次數,除以母群或樣本數後,再乘以100的方式

例如,刑事犯罪案件數除以年底人口總數,再乘以100

記憶法:

兩個群組數量上的比值

例如,警民數,警察數量除以人民數量

折線圖可呈現一段時間某一現象的次數百分比變化的趨勢消長現象之圖形

若數據的呈現方式能言簡意賅,可以讓讀者能一目了然數據的特性與分布

(1)研究者所設計的研究架構

(2)根據研究架構圖所設計的問卷或測量工具的變項

是將一個問卷或測驗工具中的每一個題目變成一個相對應的數字或數碼,即為編碼的歷程

用工具來編碼,輸碼者的稽核是為了數據的檢驗

例如,因為測量工具混亂,受訪者可能會亂答題

為了蒐集研究主題的資料,必須編制問卷或測量工具

透過設計的測量工具、問卷,從受訪者蒐集到資料後予以轉換成數字之工作;研究者必須先針對每一個問題或選項,編制號碼;而記載號碼的手冊,為編碼簿

將許多問項對應的數字或數碼,編撰成一本冊著,即是編碼簿

不用再翻閱受訪者的問卷或測量工具,透過數字,即可以摘要式的掌握與了解哪些數字代表受訪者的那些資訊

例如,因為增加選項或增加開放性問題,研究者可以自行增加欄位的修改,並增加數字的編碼數字

1、盡可能請兩位輸碼者針對同一份問卷,進行多次檢核double-checks;請另一位輸碼者隨機抽查已完成的數據,檢視是否與問卷的原始資料一致,若有不一致之情況,進行校正

1、若有機會再接觸受訪者時,應主動詢問其原意

檢驗輸碼者coder所輸入的原始資料是否正確

為確保研究品質的重要程序之一,而稽核指標就是要查證與力求一致,以檢視輸入的原始資料是否存在錯誤,使輸入錯誤數據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例如,研究者或輸碼者欲了解所輸入的樣本性別是否正確,利用SPSS次數分配功能(分析→描述統計→次數分配表),運算性別變相的次數分配分布情形

又稱為清理數據,對於1.輸碼者所輸入的數據是否存在錯誤的一種普遍稽核方式

2.檢視問卷或測量工具之問題、選項是否有呈現異常數據或極端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