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CH11, 峭壁、裂縫與摺皺, 地殼變形與造山運動, P57-78, 2022.03.31.THU. - Coggle Diagram
CH11
造山原因
導因於板塊構造運動
聚合性板塊邊界
大陸性地殼碰撞帶
裂谷向上之張裂作用
線帶狀板塊邊界
線帶狀造山帶
隱沒(聚合)邊界之造山
隱沒作用
上覆板塊之火山弧作用造山
增積岩體
向上增長作用
上覆板塊
因壓縮變短與向上增長
褶皺衝斷
帶向陸地發展之造山
外來岩體
加附於隱沒帶邊緣
大陸地殼片塊島之組合
浮力大無法隱沒
縫合到上部板塊
外來岩體地質性質與周遭地質成因差異大
北美板塊西部邊緣
散落一些外來的岩塊
大陸地殼碰撞
海洋之閉合
海洋岩石圈完全隱沒
兩板塊之大陸性岩石圈聚合
大陸地殼浮力作用使隱沒停止
造就寬廣增厚的地殼
導因於逆衝斷層與流變摺皺
造山帶中心岩石發生高度變質
摺皺逆衝帶向兩側往外延伸
最終高山可能因根部熱、軟而向下垮落
大陸裂谷地殼向上抬升
正斷層
產生許多線型斷層塊山與盆地
減壓熔融作用
軟流圈岩漿向上活動
熱流增加膨脹與抬升岩石
為何山會長高
地表高程為力作用平衡下之結果
地殼均衡
重力作用向下
往地函推移地殼
地函上部產生浮力
岩石圈浮動
外加或移除上覆岩石圈重量
產生地殼均衡作用
岩石圈厚度變化
密度變地殼均衡
聚合性邊界發生水平壓縮
增加兩倍之地殼厚度
水平縮收
垂直增厚
高聳山其地下需有厚的地殼(山根)支持
火成岩的加入
增厚地殼
火山物質被噴出表
火山岩穿入地殼中
岩石圈地函移除
抬升作用
地殼岩石圈的剝離
西藏高原可以形成
臺灣山根有多深?
北臺灣的造山運動已經結束
中臺灣正在造山
南臺灣未來才會造山
中央山脈底下的地殼
45公里
比陸地地殼的平均厚度多出15公里
深厚的山根
造山運動非常激烈
往西邊偏了10幾公里
板塊擠壓與造山的過程太激烈
克拉通古陸
古陸是近10億年來沒有再變形的地殼
低的地溫梯度,冷、強韌與穩定的地殼
古陸涵蓋兩個分區
盾地區
佈滿前寒武紀火成岩及變質岩露頭
內陸平台
盾地上覆顯生元沈積物之地層
克拉通古陸平台
沈積岩覆蓋前寒武紀之基盤
大量穹丘與盆地出露
地殼之垂直調整
傳遞由主動式大陸邊緣之應力到大陸內部
造山作用與岩石
火成岩
侵入與噴出火成岩
隱沒作用
火山弧
裂谷解壓的熔融作用
變質岩
區域與接觸變質岩
火成侵入
深埋作用
水平壓縮作用
沈積岩
侵蝕碎屑移動堆積
地殼襓曲沈積物累積於構造凹陷之盆地
保存造山之證據,因山長高不久及受侵蝕而夷平
地往上長高後
山可反應抬升作用與侵蝕作用之平衡關係
山陡峭呈鋸齒狀
侵蝕作用
岩石結構因侵蝕有不同變化
抗侵蝕岩層
懸崖地形
易侵蝕岩層
碎石邊坡
山一定被夷平
喜馬拉雅山
可能是地球上最高的山
山的高度有其上限
侵蝕隨高度增加而加速
高山重量大於岩石強度
深部、熱的岩石往外流出高山底部
山尤如變軟起司般向下垮落
抬升、侵蝕與跨落
深部地殼岩石出露
構造性葉理
發育與岩層變短方向垂直
使岩層砂粒變平並拉長
黏土更緻密
構造性葉理平行褶曲軸面
剪力作用
因塑性岩石產生縐折
葉理非垂直於壓縮方向
抬升作用與山的外型
聖母(珠穆朗瑪)峰
海拔為8.85公里
由海中沉積物所造
峭壁、裂縫與摺皺
地殼變形與造山運動
P57-78
2022.03.31.T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