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教學原理, 依據學生「內在學習歷程」,設計不同「教學事件」 - Coggle Diagram
教學原理
學習理論
發現學習/布魯納(Bloom)
教學情境安排,學習者自行發現教材結構,教材須配合學生認知發展
針對學習技能,重視操作研究、對照比較、尋找矛盾
創造思考教學理論
合作學習理論
人本心理學習理論
情境認知學習論
學習階層論
社會互動學習論
後皮亞傑認知發展論
社會認知發展
認知發展理論
訊息處理理論
意義學習
操作制約學習理論
教學方法
教師本位
🌟直接教學法/(Rosenshine)
步驟
呈現學習目標
複習
先備知識
及技巧
呈現新教材
前導組織﹔提出比較學習材料更具抽象性、涵蓋性的介紹性材料
進行學習探究
提供獨自練習機會
評量表現&提供回饋(形成性評量)
提供
分散練習
及
複習機會
有效
、
結構性
、
系統性
將知識傳遞給學生
明確教學目標、結構性強課程、排列明確教材
教師為中心
分散式學習
:多單元小步驟,避免記憶力分散及過度學習,有助於長期記憶
講述教學法
概念與思考取向
🌟創造思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
批判思考教學法
腦力激盪教學法/奧斯本(Osborn)
激發創造力、強化思考力而設計出來的一種方法
原則
追求數量:參與者要集中努力提出設想、擴展設想,提出的設想數量越多,越有機會出現高明有效的方法
禁止批評:在腦力激盪活動中,把批評留到後面的批評階段進行
提倡獨特的想法:要想有多而精的設想,應當提倡與眾不同
綜合並改善設想:多個好想法融合成一個更棒的設想,可以激發有建設性的設想
思考種類
流暢性思考
強調「量重於質」
心智靈活順暢,能在短時間內表達多個不同的觀念
變通性思考
思考方式變化多端,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隨機應變,不墨守成規
強調「非常用途」
獨創性思考
強調「新奇、奇異、怪誕觀念」
思想表現卓越,對事物處理能提出創新辦法,對疑難問題能提出獨特的見解
精密性思考
慣於深思熟慮,遇事精密分析,力求完美周延的地步
情意領域
欣賞教學法
藝術欣賞(美)
道德欣賞(善)
理智欣賞(真)
角色扮演教學法
🌟價值澄清教學法(CPA)/雷斯(Rath)
階段
C選擇:自由充分的從各種選擇中抉擇,考量後做出選擇
P珍視/讚賞:珍視和肯定自己的抉擇並願意公開
A表現/行動:為抉擇採取行動,並重複實施
活動
書寫
澄清
討論
角色扮演
教學過程
瞭解期:學習者了解自所要學習的概念及相關資源
關鍵期:將資源和個人觀點、經驗作有效連結
評價期:指導學生做價值和情感的表達,及對各事物採取的反應
反省期:公開表達自己的價值觀或遭遇
技能領域
練習教學法
功能
養成習慣
強固信念
熟練技巧
步驟
引起動機
教師示範
學生模仿
反覆練習
評量結果
發表教學法
設計教學法/克伯屈(Kilpatrick)
個別化取向
🌟編序教學法/史金納(Skinner)
步驟
界定範圍
搜集資料
編輯題目
設計增強
細目學習、積極學習、即時回饋
🌟精熟學習法
精熟學習/布魯姆(Bloom)
步驟
教學
提示
參與
增強&獎勵
回饋&校正
形成性評量
引發學習動機
校正&充實活動安排
引導
告知學生學習內容、如何學、熟練標準、評量程序、成績評定方式
學習成敗兩類因素
穩定變項﹔智力、社經地位
可變變項﹔認知情意的起點行為、教學品質
在測驗或評量中達到80-90%之精熟度
精熟理念/莫禮生
提倡單元教學法,強調精熟標準
「精熟公式」步驟
預測驗->教學->測驗較學結果->修正教學程序->再教學-熟練
學校學習模式/卡洛
性向高可學習複雜教材,性向低只學習學科基本知識
🌟凱勒教學法(個人化系統教學PSI)/凱勒
要素
熟練標準
學生自我監控
單元考試&成績評量
立即回饋
助理制度
學習材料
講述&展示
引起動機/切身相關/建立自信/獲得滿足
個別處方教學IPI
步驟
安置性評量
教學前評量
提供學習處方
實施習作測驗
實施後側
決策
合作取向
協同教學法
🌟合作學習教學法
小組成就分區
強調均等教育機會,依據能力設立不同標準
步驟
全班授課
小組學習:教師設計團體合作完成之學習目標
個別測驗:學生設定個別目標,個人進步作為小組計分依據
積分計算
表揚鼓勵
拼圖法二代
專家小組
異質小組
問題導向學習教學法(PBL)
透過問題或情境誘發學生思考,並建立學習目標,學生進行自我導向式研讀,增進新知或修正舊有的知識內容
技巧與態度
1.團隊合作
2.文獻選讀
3.主持團隊學習活動
4.自我導向學習與教學資源利用
5.傾聽
6.課堂報告
7.記錄
8.合作
9.尊重成員意見
10.呈現學習成果
要點
漸進累積的學習
:學習是無限制、無止境的
整合式學習
:學科不應該被拆開,而是以是否相關為取捨的準則
留心學習進展
:當學生的知識成長,則課程應該要跟著有所改變
學習的一致性
:課程的安排應該全面性的貫徹 PBL 的精神
認知領域
🌟啟發式教學法/孔子、蘇格拉底
四段教學法/赫爾巴特(Herbart)
明瞭
聯合
系統
方法
五段教學法/萊茵
預備
提示
比較
總括
應用
討論教學法
🌟菲力普66法(六六討論法)/(J.D.Pilips)
6位學生為單位
教師1分鐘內選定各組主持人、紀錄、計時者
1分鐘指示討論主題
6分鐘討論解決方案(一人發言1分鐘)
每組派代表提出該小組方案
教師統合歸納,針對各小組討論情形評估其優缺
討論會
導生討論小組
腦力激盪/奧斯邦(Osborn)
8位學生為單位
提出討論問題並鼓勵發言
遵守「和諧」「尊重」「不批評」原則
全體成員詞窮意盡,分析意見中何者為解決問題上上策
問題教學法/杜威
探究教學法/蘇克曼(Suchman)
有系統、組織、循序漸進、周密的教學歷程
學生自主探索問題及解決方式
觀察法aka直觀教學法/斯婓塔洛齊
發問教學法
問題類型
開放型
閉鎖型
認知記憶型
聚斂型
擴散型
評鑑型
提問技巧
提示
:誘導學生逐漸接近正確答案
選擇
轉問
:學生發問後不直接回答問題,轉問其他同學使其參與討論
拆細問題
:將問題拆解成不同層次之問題討論
反問
:請發問學生自己作答,引發其思考
轉引
:運用一個多種答案的問題,加以探討
口頭深入探討
延伸:要求學生多說一點
釐清:要求學生解釋更清楚一些
證明:要求學生說出其論述之依據
再發問:鼓勵全班一同思考問題,再請另一位學生進行延伸、釐清、證明
問題策略/海門(Hyman)
高原式策略
一個問題由
多人回答不同意見
,再提出更深層問題,等學生充分反應後,再提更深入一層次,直至達到目標
尖峰式策略
一個問題指名回答,陸續提出較深入之問題由同一人回答
由事實之認知進入比較,由比較再導出結論,直到某一階段後才指名他人回答另一系列問題
其他
交互教學法/維果斯基(Vygostsky)
以近側發展區為基礎,強調社會互動環境之重要性
多元文化
批判
取向
學生了解自身認知模式,參與知識建構的過程,洞察知識中隱藏的假定及價值
步驟
確立探討議題
社會科學探討
探討議題相關的事實、概念與通則
價值探討
個案分析、開放式的故事、角色扮演、道德兩難
透過教學協助學生進行道德澄清
做理性決定
列出可能方案,並預測可能結果,衡量結果輕重後進行選擇排序
採取社會行動
選擇與自身價值最相符的方案進行行動
生命共同體
教學設計模式
一般教學原則 GMI(General Model of Instruction)
葛拉塞(Glaser)
吉伯勒()
ARCS模式/凱勒(J.Keller)
要素
引起注意(Attention)
切身相關(Relevance)
建立信心(Confidence)
依照每個人能力訂定標準,給予鼓勵,助於建立信心
感到滿足(Satisfaction)
激勵學生
「學習動機」
的系統化設計模式
被引起了注意或興趣,發現這件事與自己切身相關,覺得自己有能力及信心處理,完成後具有成就感
線性模式ASSURE/Heinich & Molenda & Russell & Smaldino
著重於「教學情境」下,慎選及善用「多媒體工具」,鼓勵學生參與
步驟
A:分析學習者
S:撰寫學習目標
S:選擇方式、媒體與教材
U:使用媒體與教材
R:激發學習者參與
E:評估與修正
評估由教師在行動省思後加以調整,做為下一次修正方向
內在學習歷程/蓋聶(R.M.Gagne)
建立
「外在事件」
,支持學習者
「內在學習歷程」
依據學生「內在學習歷程」,設計不同「教學事件」
九階段
內在條件(學習階段)
外在事件(教學事件)
教學事件
引起注意
告知學習者學習目標
喚起舊經驗(刺激回憶先前知識)
呈現刺激(新教材內容)
提供學習輔導
引發表現
提供回饋
評估表現
增進保留與遷移
學習歷程
注意
期望
喚回至運作記憶
選擇知覺
語意性編碼以進入長期記憶儲存
反應
增強
喚回和增強
喚回和類化
評量方式
(前)安置性評量
了解學生先備知識
(中)診斷性評量
對學習困難學生進行評量,了解發生錯誤問題之原因
(中)形成性評量
學習歷程中連續性的回饋,了解學生學習狀況
(後)總結性評量
教學結束後,針對整個學習的表現評定
其他
翻轉教室/柏格曼(J.Bergmann)
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引導者
順序﹔課前自學->課堂互動->課後社群活動或延伸學習
自學形式﹔觀看課堂教學影片、錄音、精簡版電子書
融合探索式學習、問題導向式學習、實作學習、合作學習
體驗學習模式/柯爾布(D.Kolb)
學習步驟﹔體驗->省思->應用
經由具體經驗和抽象概念來掌控訊息,並使用觀察和經驗轉換訊息,形成完整持續不斷的歷程
學習階段
具體學習經驗
透過體驗學習各種有利於行為改變之經驗
目標建立、促進積極行動
觀察與省思
觀察團隊與成員間的互動,進而得到啟示
經驗的類化
將觀察所得的成功經驗,類化到自身經驗,激勵個人改變
經驗的應用
將成功經驗運用於
教學觀點&規準&原則
教學準則
皮德思(Peters)
合認知性(教學內容)
辨認「事實」及「真相」,傳遞正確及完整的認知
合價值性(教學結果)
具有意義、合理、適切的價值,為「內在」、「非工具性」的普遍價值
合自願性(教學方法)
教材符合學生「身心發展歷程」,非強迫、填鴨式、灌輸式
輔導學生「獨立思考」、「理性判斷」、「道德自律」
赫斯特(Hirst)
合目的性
合釋明性
合覺知性
教師知識/蘇爾曼(Shulman)
學科內容
一般教學
學科教學
課程知識
學習者特性
教育情境
教育目的、價值、哲學、歷史背景
🌟教學原則
十大教學原則
教學中
興趣原則
直接興趣﹔一個指定的方向中,具有永恆的心向與準備的可能性
間接興趣﹔由努力工作獲得,有助於學習進行
外力
激發動機
自動原則/福祿貝爾
學生「發自內心」強烈的「學習欲望」,「自願探索」「主動參與」,非外力監督
內在
產生動機
個別適應原則
重視學生獨特性,強調個別學習
社會化原則
運用「共同參與」,培養學生「求真求是」之精神,互相「尊重」「互助態度」的社會人
教學後
熟練原則/桑代克
同時學習原則/克伯屈(Kilpatrick)
主學習﹔單元知識與技能
副學習﹔知識技能衍生之「理論」「觀念」「態度」(與課本有關)
輔學習﹔附帶學習之「處事」「道德」「精神」
教學前
類化原則/赫爾巴特(Herbart)
依據「舊經驗」來吸收、接受、融化「新知識」的作用,溫故知新
準備原則/桑代克
教學原則/布魯納(J.Bruner)
結構原則
知識傳授之組織結構配合學生心智歷程
動機原則
學習動機才能有學習效果
順序原則
準備﹔引起並維持動機及興趣
教材教法的使用﹔由具體至抽象,銜接舊知識,配合兒童智力發展
增強原則
教學採啟發方式,因認知理解而自我滿足,使學生自發學習並達增強
教學觀
效能/效率導向教學觀
最「有效」「系統性」的教學方式,將知識有效統整及分析,學生易於吸收
人本導向教學觀
相信人有無限潛能及可能性,強調「自我實現」「學習歷程」「學生主體性」
建構導向教學觀
學習為學習者將所學知識,自行「構築」成自己的「知識體系脈絡」
批判導向教學觀
訓練學生「獨立思考模式」,建立「自身價值觀」,批判代表既有權力之課程,不受限現有課程宰制
有效教學八面向/(G.D.Borich)
學習氣氛
班級經營
課程清晰
教學多樣
教師的工作取向
學生參與學習歷程
學生成就
高層次思維歷程和表現成果
教學目標
布魯姆(B.Bloom)
由最簡單到最複雜,由具體到抽象
舊版層次
知識(Knowledge)
理解(Comprehension)
應用(Application)
分析(Analysis)
綜合(Synthesis)
評鑑(Evaluation)
新版/克拉斯霍爾&安德森(L.Anderson & D.Krathwohl)
知識向度(Knowledge Dimension)
概念知識(Conceptual Knowledge)
複雜、較大的基本元素間,抽取共同屬性,予以分類形成的知識
「分類和類別知識」「原理和原則的知識」「理論/模式/結構的知識」
程序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
一系列或有步驟的流程,知道如何做某事的知識
「特定學科的技能和演算知識」「特定學科的技術和方法知識」「運用規準的知識」
後設認知知識(Metacognitive Knowledge)
對認知的認知以及對自我知識的認知和覺察;含認知知識、監控、控制、調整認知
「策略知識」「認知任務知識(包括脈絡和情境的知識)」「自我知識(self knowledge)」
事實知識(Factual Knowledge)
術語、問題解決基本要素
「術語知識」「特定細節及元素知識」
認知歷程向度(Cognitive Process Dimension)
記憶(Remember)
從長期記憶中提取相關知識
「再認」「回憶」
了解(Understand)
從教學訊息中創造意義;建立所學新知識與舊經驗的連結
「詮釋」「舉例」「摘要」「分類」「推論」
應用(Apply)
使用程序(步驟)來執行作業或解決問題,與程序知識緊密結合
「執行」「實行」
分析(Analyze)
分解材料成局部,指出局部之間與對整體結構的關聯
「辨別」「組織」「歸因」
評鑑(Evaluate)
根據規準(criteria)和標準(standards)作判斷
「檢查」「評論」
創造(Create)
將各個元素組裝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且具功能的整體
「產生」「計畫」「製作」
認知、情意、技能
🌟
情意領域
克拉斯霍爾(D.Krathwohl)
價值接受:對特定事物或活動
「表示關心或注意」
價值反應:經由
「某種參與的形式」
「表現出對事物的反應」
價值判斷(鑑賞):對特定事物透過
「正反面態度」
,表示
「贊同或反對」
價值組織:面對多種價值需判斷的情況可自行組織,並
「判斷輕重緩和」
價值或品格形成(整合):持續
「依據所接受的價值行事」
,將行為
「融入及內化至人格」
之中
行為目標/奇伯樂(Kibler, et al.,1974)
要項
行為的
主體
學生或學習者
小明
實際的
行為
要求之動作
寫出、列出、指出
行為的
結果或內容
一篇文章、十個例子
行為的
條件
一小時之內、在全班面前
成功與否的
標準
達到前十%、80分以上
技能領域/辛普森(E.Simpson)
層次
知覺
感官注意到物體、性質、關係
「感官刺激」「線索的選擇」「轉換」
依照食譜準備食物
配合準備
動作或經驗,在心理、身體、情緒的調適與預備狀態
固定起跑姿勢
引導反應
在引導教師、旁人、自身之引導下,所表現的明顯行為
「模仿」「嘗試錯誤」
依照示範表演、透過實作發現迷宮最快途徑
機械反應
反覆練習達到熟練、自動化、習慣
混和顏料的過程
複雜反應
動作精熟的層次,順利且有效的操作複雜動作
表演一組舞蹈、進行一系列實驗過程
適應
改變動作,以協助適應新問題情境適應新問題情境
調整投籃角度
創作
依據動作技能領域所發展出的了解、能力、技能,創造新動作及處理方式
了解鹹蛋黃的製作原理,再創造出新的製作方式
依據學生「內在學習歷程」,設計不同「教學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