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Case 3-1 Caterpillar Tractor Co, FIRST, SECOND, THIRD, FOURTH, FIFTH,…
Case 3-1 Caterpillar Tractor Co
1981年世界的挖土機具產業
市場
1973-1980年全球界對於挖土機具的需求成長了兩倍
美國總共輸出了1/3
零組件及附件的世界市場也是相當可觀的,達到三分之一的營建設備銷售額
零組件及附件的利潤比完整的機具高很多
使用者
挖土機具的主要使用者,營建60%
1980年,美國大約佔了全世界新建築物費用的5%
自1979年來,美國的營建產業面臨一個主要的向下逆轉(源自於營建工人累計工時下降了12%,以及季節性的16%失業率)
挖土機具的需求大部份來自於機械取代人力的趨勢
營建產業仍是高度集中且由美國所主宰
美國的承包商除了已佔有龐大的本土市場基礎,也贏得了大部份的海外營建點約(1980年,29家公司佔了94%的非美國,和54%的美國營建市場)
許多觀察家認為非美國國家在開發中國家競標並進行合約時處於較佳的位置,因為他們不必面對像美國國外貪污執行法案(Foreign Corrupt Practice Act)這樣的束縳
第三世界的承包商則常因較具彈性而獲利
全球所有的營建公司同樣都面對嚴酷的成本與時間限制。有效率地安排機具使用時間與儘量減少停工,是成功的關鍵
政府一般而言較承包更具有價格敏感性,更依賴製造商的直接交易,以直接提供維護與修理設備,並對機具的標單,會特別去要求金額已包含了往後兩年所需的零組件的報價單
採礦業30%
美國、蘇聯、中國及澳洲這四個國家,佔了全球煤60%的儲藏量及生產量
大部份煤的生產,是經由比較低成本、露天的地表開採方式,但是也有著較高的資本集中度與較多的技術性勞工需求
美國的煤礦產業,是世界上最大且最具專業導向的國家
六種非能源性礦產─鐵、銅、鋁、鋅、鎳、及鉛─在1976年大約佔有全球四分之三的礦產生產總值
這些礦產在開發中國家的開採幾乎都是在國家的控制之下
國營的採礦企業在1970年代早期,被居高的礦物價格所吸引,進行大舉的擴張與新的產能提升計畫
在1978年至1990年間,每年已開發國家:花費120億美元在礦產開採上,開發中國家:40億美元
銷售
挖土機具的製造商經由經銷商(dealer)銷售產品,這些經銷商(dealer)提供直接及售後服務
一般的競爭手法,是藉由每一個產品線的控制,有不同的銷售協議來授權業者
許多的製造商相信,所有產品線的授權,不只會阻礙經銷商的專業化,也會限制製造商對其所有產品市場佔有率極大化的能力
大多數的經銷權會在他們自已的會計帳上帶來存貨,所以他們的特色就是高度資本化(亦即,經銷商需有大量資金準備)
顧客在作採購決策時,會強調經銷商關係以及/或者是經銷商的聲譽,作為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
供應商
挖土機具產業開始於1800年代,蒸氣動力設備的開發,而這些發展衍生出後來的農業用牽引機
除了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外,大多數世界上主要的挖土機具製造商在農業設備市場也是領導者
這個產業比較專注於現有產品的改良,使其更具能源效率,舒適,或是更適用於特殊的工作用途,而不是高科技的突破
從比較上來看,汽車產業花費銷售額的4.9%在研發上,而重機械製造商則是2.3%
營建設備大約有三分之二的總產品成本,是屬於重型的零件─引擎、輪軸、傳動裝置、液壓系統─這些零件的製造
因為在挖土機具製造商周遭有許多密訣,所以很難去量化其規模效用
既然大約15%的產品成本來自於鋼,所以鋼的採購特別重要
幾個比較大的開發中國家,像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和印度,已經要求至少要生產部份在該國市場賣出的挖土機具
競爭
1981年在挖土機具產業有七家主要的競爭者
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凱斯 (J.I. Case)
約翰迪爾 (John Deere)
克拉克 (Clark Equipment)
飛雅特 (Fiat Allis)
國際哈維斯特 (International Harvester)
小松 (Komatsu)
所有的公司必須與在每個市場區隔都領先的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競爭,這促使較小的廠商以間接的方法來獲得市場
策略:"nibble away, moving in as Cat moved up to bigger equipment, forcing Cat to protect its heels here and head there."
(這段我覺得中文翻譯很爛)
通常競爭者帶來不是比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大的,就是比較小型的產品
小松 (Komatsu)
主牢了日本的營建設備市場,是世界上第二大的挖土機具製造商
在日本市場內其擁有60%的市場佔有率,但在世界上離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仍是有一段距離
直到1960年代,小松 (Komatsu) 仍是一家只有劣等品質,少數產品線的小型日本挖土機具製造商
在1960年代中期,當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宣佈與三菱 (Mitsubishi) 一項合資計劃時,小松 (Komatsu) 的管理階層被激勵去復興公司
得利於比美國與歐洲對手更具優勢的勞動成本,及戰後日本的營建熱潮,小松 (Komatsu) 不只是存活下來,在下個十年更加興盛
它(小松)在共產與第三世界國家政府培養良好的關係
在日本之外,小松 (Komatsu) 缺乏一個有效的經銷網路
在廣大的美國市場,它必須依靠提供小型承包商的非獨佔性經銷商
一般來說,小松 (Komatsu) 的產品標價比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的產品至少低上10%~15%
其他競爭者
克拉克 (Clark Equipment)
專注在一項產品上,裝填機
面臨了來自於低成本製造商的嚴酷競爭,而且景氣的衰退也幫不上忙
飛雅特 (Fiat-Allis)
著重在更重型的機種
以完整的產品線來競爭
公司意圖以價值來競爭,因為他在品質及可靠度上不佳的聲譽,所以並不被認為是一個威脅
IBH Holding Company
自1975年起,急速成長
他計畫使該公司成為一個具完整產品線的競爭者,並認為它將成為繼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之後,產業界的第二大公司
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的背景之一
總部位於伊利諾州佩歐利亞
設計、製造、銷售兩項主要種類產品的多國籍公司
(1)搬運、營建和原料處理相關的機械及設備
(2)搬運及營建用引擎、公路用卡車、以及軍用、石油、農業、工業其他用途、及電力發電系統
世界上最大的挖土機具製造商
1981年預期的92億美元銷售額中,有57%是來自於海外
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廣大的地理基礎與寬廣的產品線,使其免於依賴本國的景氣循環
雖然該公司從未確實揭露,但據估計,在總收入中,零件銷售佔了35%~45%
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成長至全球化的優勢,來自於一連串的好運,機靈的判斷和世界的歷史
該公司很幸運的以美國為根據地,一個由於汽車工業的發展,使高速公路激增,而增加對挖土機具需求的地方
在1920年代晚期,Raymond Force將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從已相當飽和的農業設備事業中拉出來,集中投入正在成長中的挖土機具區隔
世界第二次大戰創造搬運機械驚人的需求,且美國軍方決定以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堆土機為標準
當美軍在戰後撤出歐洲及亞洲時,將這些笨重的機械留在當地使用
外國的使用者變得習慣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的機械,且外國的技工也學習維修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的設備,由此建立的基礎,造就了一個驚人的全球挖土機具製造商
The strength of the company's classic strategic posture of high-quality products backed by effective service was well understood throughout the company
(中文翻譯很鳥)
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的背景之二
行銷
這些經銷商因為其自我維持,所以行動快速,而且有強壯的美國經銷網路,他們變成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的核心行銷策略
這些經銷商綜合的淨值幾乎相當於凱特彼勒
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用促使經銷商成為創業家的方法來拉近與經銷商的關係
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協助經銷商維持適當的存貨水準
公司建立一套全國的電腦網路,以使其美國的經銷商,可以從伊利諾州的中央配銷倉庫訂購零件,在次日遞送
而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則提供重新採購的零件或是經銷商無法銷售的零件
進行新產品的介紹時,公司首先會建立二個月的備用零件供應
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保證,如果零件無法在48小時內運送至全球的任何一個角落,顧客可以免費得到該零件
公司為經銷商舉行日常性的訓練計畫,且為他們的顧客作產品展示
在美國,平均一位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經銷商的淨值有4百萬美元及1億美元的年銷售額
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經銷商的數目,是最接近的競爭者的20倍
由於這種財務上的優勢,一位一般的經銷商可以配合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擴展新產品的腳步,擴展銷售及服務的能力
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在特殊的雜誌如工程新聞記錄 (Engineering News Record) 上大量打廣告。幾乎他的廣告都是集中在單一產品,通常是新產品
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抓往了戰後的機會,建立了獨立的銷售系統,以服務留在歐洲及亞洲的機械
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的背景之三
製造
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大量投資在少數大規模、最新科技的零件製造設施上,大多靠近佩歐利亞,以符合全球化的需求
當地的工廠不只是避免最終產品的高額運費,也協助公司對當地政府的製造投資作出回應
公司在美國有22座工廠,3座在英國,巴西、加拿大與法國各有兩座,澳洲與比利時各有一座
在整個1970年代,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持續地擴張他的工廠,即使他的正常產能低於75%
在1981年,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預測將有120億美元銷額的能力 (包括機械與引擎) 。而為了達到損益兩平,公司需在每年達到680億美元的銷售額
根據資深管理階層的說法,在需求疲軟的時候刮取利潤,比因為產品遞送遲到或是劣質產品而冒險失去顧客好多
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的持續投入在製造優勢上,表現在他的資金投入計畫
品質控制也吸引管理階層的注意力
1980年,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開始品質圈的實驗,這是一種鼓勵裝配線上的員工組成問題解決小組,去辨認、分析問題,並建議解決方法
公司也使用員工新聞稿的方式,來強調增加生產力的重要性,以迎頭趕上外國的競爭者,特別是來自於日本的競爭者
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在使用自動化上並未被員工所完全接受
在1979年,該公司與美國汽車工人聯盟經歷一次相當激烈的罷工
1980年,該公司辭退5,600位工人,更進一步傷害管理階層與勞工之間的關係
很多觀察家認為勞工關係是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的弱點
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的工程師相非常優秀,但並不擅長組織。
他們知道如果他們讓生產作業移至海外,則美國的營運將會變成一個緩衝,使生產作業搖罷不定
他們較偏好使用從美國出口的方式,以保持生產水準保持穩定。他們的方式是促使產量集中,以便他們能自動化及減少勞動力
觀察家也批評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的生產系統,稱呼它為”落後日本5年的生產系統”導致”較高的生產設備與設置成本
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策略上的第二個支柱,就是他專注在製造上的優勢
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的背景之四
海外擴張
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的高階主管已對他們的事業培養出世界觀
經由它長期投入國際市場的承諾,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鞏固與經銷商的關係,並鼓勵他們集中投注在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的產品上
典型海外經銷商經營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產品的超過一半。在美國和加拿大這個比例是80%
在1950至1960年代間,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在英國、歐洲、巴西、加拿大、墨西哥與澳洲成立辦事處
雖然一些國外擴張是由於害怕,市場會被貿易保護主義者主導市場所排擠而驅動的
但大多數的行動是由於管理階層的信念:相信既然在工業先進國存在一個市場,則當地會出現一家業者來服務這個市場,且在稍後會進軍海外
因此,除非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不是處於這樣的形勢,則其將無法有效地競爭
在1960年代早期公司曾試著進入日本市場
首先它嘗試與小松 (Komatsu) 連絡,但小松 (Komatsu) 只想要授權的協議
然後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開始與三菱 (Mitsubishi) 會談
小松 (Komatsu) 立刻至國際貿易及工業局 (Minist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y) ,並要求它阻擋新的投資活動,直到小松 (Komatsu) 將它的產品線升級
MITI不得不接受。在小松 (Komatsu) 完成與Cummins Engine的引擎製造授權後,MITI淮許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與三菱 (Mitsubishi) 的合資案。
由於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視其本土與國際營運為緊密的連結,所以其偏好經由100%的持有子公司,來維持完全的管理控制
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派其最佳的資深管理人員至海外管理子公司的營運,以確保全球營運的策略一致性
當這些管理人員回到佩歐利亞後,將對公司的營運更具世界觀
該公司的國際化銷售成果,是由以佩歐利亞為根據地的業務經理們所整合,指揮當地的業務代表與經銷商溝通
業務經理試著去維持一致的全球價格與經銷商政策
而產業觀察家覺得,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在美國的售價一直比海外的市場高
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的海外營運利潤大約是7%,而美國是20%
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的背景之五
產品發展
研究與發展的支出在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是很龐大的
大部份的研究直接專注於產品發展,產品改良,及應用研究
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在他的供應商無法提供所需的原料與零件時,進行基本的研究
舉例來說,他為自已的大型裝填機發展一款無氣泡輪胎,然後授權該技術給固特異輪胎 (Goodyear)
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很少第一個將產品推上市,他較偏好讓其他公司先走過試誤期,然後是快速地將無問題的產品推出市場
經由持續的適應,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的工程師已創造120項不同的機械,提供幾乎所有的市場區隔
訂價
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的產品通常採用比最接近競爭者高10%~20%的溢價(管理階層認為這就是產品品質與卓越服務所應得的溢價)
它試著去避免過度訂價,以及在成本中計入非相關因素,如將新工廠的創始成本計入價格計算
因為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一致的訂價政策,全球的經銷商以美金付款,而不管機械的來源
在挖土機具產業中,大部份的利潤來自於後備零件(一部在鐵礦脈切割成石塊大型的爬行牽引機,將用完與兩年內原始設備相等價值、或更多的零件)
多角化
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敘述的目標是在1980年代間,每一年成長6%至7%
因為其本土的營建事業正在成熟當中,該公司決定經由相關多角化達到這目標
在1981年中,從財務困難的IH手中,以5億5百萬美元購買索勒渦輪機部門 (Solar Turbines Division)
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的引擎競爭策略是建立在一個龐大的佔據基礎上;公司是世界上超過400匹馬力引擎的最大消費者
索勒製造渦輪機引擎、天然氣加壓器、發電機及動力啟動器;80%的銷售額來自於超過50%,在美國境外的石油與天然氣產業
從1960年代晚期起,它發展並供應引擎給福特卡車,在1981年供應福特超過三分之一所需的引擎
他意圖藉著先進的科技和工廠,變成低成本的製造商
大部份的公司視多角化為不同產品線的擴增,但這將失去焦點。多角化的精義─參與經濟體的許多區隔
財務政策
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是一家不太依靠舉債的財務保守公司
公司以last-in, first-out法作為存貨評價,以及將他的研發成本視為年度費用
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的損益平衡表並不如一些競爭者般,完全地根據公司的生產政策
”什麼是今天工廠所需要的,不是在今天製造,就是在今天運送。”
人事與外部關係政策
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只雇用表達了願意從工廠做起,並決定貢獻一生給公司的個人
他直接從大學雇用這些通常有科技學位的管理人員,根據規定,公司不雇用MBA
這種雇用與訓練方法,已導致緊密結合的管理團隊,一個一起工作、生活與社交的團隊
他們非常專注於他們的工作,他們有時被形容有”黃色的氣質”,指普遍存在的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的黃色機械
管理系統與風格
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管理系統的主要元素就是所謂公司稱為”各別反應”
在這種價值系統之下,所有的幕僚與在一個部門的的營運人員對所獲致的成果負責
另一個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管理風格的面向,就是他持續性地願意以長期的觀點來看待公司的未來,並犧牲今日,以換取明日的成長
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一直以來都拒絕分離式的辦公室設計,他們相信走遍組織的直線經理人,能瞭解公司既有的策略原則及功能性政策
其策略的核心為防禦其領先的競爭定位,這個定位是經由持續性的產品發展與在生產設備與行銷通路上的長期投資而獲得的。
通常,高層主管的決策在同心協力下達成
1981年十月的情勢
1981年晚期,凱特彼勒 (Caterpillar Tractor Co.) 面對一個不安定的經濟環境
自1979年起,美國的經濟持續走下陂。聯邦儲備局的反通貨臌脹小組,緊縮貨幣政策,使得利率升高,嚴重地影響營建產業
1982年經濟學家一致預測會有更嚴重的衰退和逐漸下降的利率
1979年石油危機的震撼刺激了一些石油盛產國家的營建業
1981年末,石油價格的上升,迫使非石油開採國的衰退
天然產品的需求疲軟,而一些經濟學家預測1980年代石油將過度供給。這些預測動搖了一些國家像奈及利亞和墨西哥的大規模開採計畫。
1981年末期,在世界財務新聞上有很多議論有關於全球債務危機
許多大型的開發中國家,像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奈及利亞與南韓,正面臨嚴厲的流動性危機,國際銀行不願意對LDCs(低度開發國家)提供更多的金援
同時,已開發國家提出削減海外援助,和商品價格也顯示急劇的下降。
遠東和澳洲是唯一顯現有希望訊號的地區
ASEAN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和泰國─在過去的5年中成長驚人,而這個趨勢也希望續繼下去
南韓、台灣和日本也同樣繁榮
澳洲由礦產導致的繁榮,被世界景氣衰退所暫時抑制,也被認為會在1980年代重新復甦
1981年,美國的挖土機具產業只大約運轉了60%的產能。在近幾年來的產能利用率也只有65%。在1980年,該產業雇用了將近190,000人;據估計在1981年末,此數字將降到152,000人。
FIRST
SECOND
THIRD
FOURTH
FIFTH
SIXTH
SEVEN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