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神經系統, 大腦 (灰質(大腦皮質), 白質(大腦髓質), 大腦單側化, 邊緣系統, 學習與記憶), 腦波圖, 腦葉 (額葉:語言表達…
神經系統
周邊 PNS
腦神經
副交感神經:3、7、9、10
脊神經:8對頸神經、12對胸神經、5對腰神經、5對薦神經、1對尾神經
傳入神經系統:由感覺神經元組成
傳出神經系統:由運動神經元組成
中樞 CNS
腦
前腦
間腦
大腦
腦幹
中腦
橋腦
延腦
小腦
腦室:充滿腦脊髓液,由脈絡叢的血液過濾而成
脊髓
大腦
灰質(大腦皮質)
外緣顏色較深,內部核心顏色較淡,由細胞本體及樹突組成
含突觸,處理神經訊號最主要的地方
中央溝
運動皮質(中央溝之前):額葉皮質–>控制骨骼肌的隨意運動 (前額皮質->負責注意力、判斷力)
感覺皮質(中央溝之後):頂葉皮質–>主要體感覺區
腦波圖
用途:診斷腦部病變、區辨睡眠週期、判定腦死
睡眠週期
快速動眼期REM:肌肉呈完全放鬆狀態,呼吸及心跳加快,眼球轉動快速,90分鐘間隔重複發生 <做夢>
非快速動眼期NREM:肌肉漸漸放鬆,呼吸與心跳趨緩,70-100分鐘
白質(大腦髓質)
由髓鞘包覆的軸突所組成
聯絡纖維:同側的大腦半球傳遞訊息
聯合纖維:左右大腦半球間的聯繫
投射纖維:在大腦皮質與間腦、腦幹、小腦及脊髓間傳遞 (薄束、楔狀束)
胼胝體–>聯繫左、右大腦
基底核
紋狀體是基底核最主要結構,受損–>舞蹈症
由殼核、蒼白球、尾狀核組成,負責隨意運動監控
中腦黑質的多巴胺是基底核內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分泌不足–>基底核受損
靜止型震顫:肌肉張力增加呈僵直 <巴金森氏症>
治療–>左旋多巴 (可通過BBB)
大腦單側化
兩個大腦半球的功能是不對稱的
左大腦:邏輯、思考、數理
右大腦:空間、物體形狀、音樂、藝術
邊緣系統
杏仁核
位於顳葉內側前緣,情緒反應
刺激–>出現憤怒或攻擊性增加;破壞–>動物變溫馴,不再害怕
海馬迴
位於顳葉內側下緣,負責空間位置的學習與短期記憶的建立
阿茲海默症:海馬迴萎縮及功能低下
接受嗅覺的輸入、情緒反應、動機、學習與記憶的歷程
學習與記憶
麩胺酸
短期記憶轉為長期記憶的記憶鞏固過程
活化後,提升突觸後神經元興奮程度的效果(能長期維持)
<長期增益現象 LTP> 增加蛋白質合成,增加突觸數目
大腦皮質損傷–>造成久遠的記憶喪失
腦波圖
α波:清醒、閉眼的放鬆狀態
β波:清醒
θ波:新生兒
δ波:成人睡眠,嬰兒清醒 (波幅大,頻率低)
腦葉
額葉:語言表達 (語言、情緒障礙、人格特質改變)
頂葉:本體感覺建立、語言理解
顳葉:聽覺
枕葉:視覺
腦幹
整合諸多與生命功能有關的訊號:心血管、呼吸、吞嚥、咳嗽、嘔吐控制中樞,調節睡眠、清醒與專注力
網狀致活系統:網狀結構神經元將軸突向上投射至前腦->刺激大腦的警覺與清醒狀態
除I、II腦神經外,其餘皆起源自腦幹
前端受破壞–>大腦活性降低,造成終生昏迷
小腦
位於大腦枕葉下方,維持姿勢,保持運動平衡
接受由肌腱、肌梭、關節處傳來的本體感覺,發出抑制性訊號,可消除不適當的神經衝動
*走路時手臂自然擺動為骨骼肌潛意識動作–>基地神經節
受損–>動作失調、辨距不良、意向性震顫
脊髓
反射
種類
牽張反射
縮回反射:由疼痛刺激引起
交叉伸直反射:右腳踩到尖銳物體 (1.右腳縮回反射 2.左腳伸直以維持平衡)
不需大腦控制,身體針對刺激所做的非意識快速反應
反射弧-輸入輸出路徑:感覺神經元、反射中樞、運動神經元
灰質 (中央)
腹側-腹角:含有運動神經元的細胞體 *發出運動訊號
背側-背角:接受感覺神經元輸入
白質 (圍繞在外)
神經徑
上行徑
將周邊的感覺訊息由脊髓傳達至腦
精細動作、本體感覺:藉由粗髓鞘神經纖維將訊息送至延腦,經內側蹄系的神經纖維傳至視丘轉送至頂葉感覺區
粗略體表感覺(冷、熱):藉由細且無髓鞘神經纖維傳至脊髓背角,由外側脊髓視丘徑傳至視丘
下行徑
將腦的運動指令傳達至脊髓,控制骨骼肌的收縮
外側皮質脊髓徑/椎體路徑(會經過延腦錐體):參與精細運動的控制訊息
前皮質脊髓徑/錐體外路徑(不會通過錐體):負責身體的平衡及姿勢維持
作為腦和周邊神經聯絡的路徑,脊髓反射的整合中樞
大腦皮質
布洛卡氏區
(運動語言區)
位於左側額葉的外腹部 <運動皮質>,控制與說話有關的肌肉
受損–>表達性失語症 (語言表達不流利)
魏尼凱氏區
位於左側頂葉與顳葉交接的區域,負責字形與語意的理解
受損–>理解性失語症 (無法聽懂別人說的話,不了解文字意涵)
藉弓狀束互相聯絡:受損–>傳導性失語症 (說出的話毫無意義,似理解性失語症)
間腦
視丘
位於大腦半球的腹內側,由灰質組成,作為所有感覺訊息的轉接中心(嗅覺除外)
如:視覺訊號經視丘的外側膝狀核以整合雙眼的視覺訊號
下視丘
位於視丘下方,自主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間的聯絡站
調節恆定(體溫、進食、飲水控制中樞,控制腦下腺前葉激素分泌),調節睡眠週期,與邊緣系統共同作用(情緒)
命名源自眼部肌肉的放電程度
聯合纖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