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萬華區 - Coggle Diagram
萬華區
歷史
龍山寺(1738-1945)
建立(1738)
大地震重修(1815)
暴風雨侵襲重修(1867)
棟樑白蟻蛀蝕(1919)
住持福智大師率先捐出積蓄七千餘元,集資修復
二次世界大戰空襲(1945))
日治時期(1895-1945)
日本人命名此地「萬華」(1920)
取自佛典中日語發音的「万華〔萬華〕」
表「萬年均能繁華」
「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稱號
西門市場(1896)
近藤十郎為西門市場設計室內市集-西門紅樓(1907)
康熙(1662年-1722)
陳天章等人申請陳賴章墾號(1709),率領民眾
至大佳臘(今之台北市大同與萬華一帶)荒地開墾
晉江、南安、惠安人士渡海來此建立聚落
凱達格蘭族皆以獨木舟(Mankah)載運番薯等土產,
至此地河畔與漢人交易,俗稱番薯市街
『艋舺』代表番舟聚集之處
二次世界大戰(1945)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1949)
萬華區南機場附近眷村聚落
12里合併,命名為萬華區(1990)
臺北市政府推動「軸線翻轉計畫(1999))
嘉慶(1796-1820)
艋舺繁華,常有盜匪攻擊,民族移民間常有爭鬥
設置兩個隘門
廣州街223巷
貴陽街和西昌街的交會處(已拆除)
奉祀著福德正神
管制及圍堵前來侵略的敵方,並供瞭望與防禦之用
居民用來防衛的堡壘
乾隆(1736-1765)
「北皮藔街」出現於艋舺地契中(1763)
「剝樹皮」
「剝獸皮」
《臺北市志》的〈經濟志.工業〉:北皮寮後有一池,應是殺牲製革所在,所製成品不外手皮箱、枕、鼓
無法斷定是否能夠利用蓮花池附近的水塘作為剝皮的清洗池,
亦無法直接證實有剝獸皮的行業
發音相似「北皮」
推論「北皮藔」的名稱來自於「福皮藔」閩南語念法的轉換,而「剝皮寮」的名稱則來自於相類似的「北皮藔」閩南語發音
關鍵字
LGBTQ
戒嚴時期,拉皮條取締聚集地
紅樓戲院
放映二輪電影以及色情電影,不清場
廁所牆壁交換資訊
臨近228公園(新公園)
白先勇《孽子》背景
新公園被男同志們稱為「公司」、「台北總公司」
同志酒吧進駐西門紅樓
台北新一代且規模最大的同志集散地
街友
工業化和都市化發展,
萬華年輕力壯的勞工開始轉往東區或其它工業區
勞動競爭中,成為常見的零工、街友
距離台北車站近,使貧困者更容易獲得生活物資或打工機會
艋舺公園開放便利的公共空間,原本於龍山寺周圍及傳統市場內的街友聚集
信仰
青山宮
酒家女侍或性工作者認為,街區附近的青山王有驅除瘟疫的神力,也能保佑她們不會因為工作染上疾病
酒家參拜萬華的青山宮,還會捐款支持廟宇重修工作
龍山寺
信眾施捨累積功德
聚集街友
年長族群的獨居與照顧問題
阿公店、茶桌仔店
價格低廉可以常去
獲取一些人際連結和認同
扮演著茶友資訊和物件交流的功能
生活資訊教導功能
提醒、照顧、陪伴角色
為了與酒店競爭1980年代開始招募年輕小姐,推出新奇玩法,吸引酒店同業跳槽
現多為一般茶室
早期女性的困擾
住在路邊窗戶沒關的話,偷窺風氣
年長族群的獨居與照顧,來茶室客人多居住、缺乏陪伴,尋求娛樂才會常跑茶室
相關資料
都更計畫
當地居民認為萬華需要被改善的問題
影片1
影片2
大稻埕專案
都市更新速度慢
較多屋齡老舊、頂樓加蓋、木板隔間房
電影
艋舺
佛具街
西園路路口地面上的佛手印
禁止拍照
艋舺作為拍攝場景
萬華區歷史沿革
基本資料
地理
水文
西面環繞淡水河與新北市為界、南至新店溪
大漢溪、新店溪交匯口
公園
艋舺公園
以藝術為主題開發,民俗公園
常聚集街友、老人
和平青草園特色遊戲場
船擺盪鞦韆、月亮鞦韆、大型木造攀爬架、
人工草皮、木屑鋪面及遮陽措施
華江雁鴨自然公園
華江雁鴨季
台北市電影主題公園
市場
西門市場(
紅樓
)
日治時期作為西門市場的室內市集
戰後時期八角樓作為演藝場所
紅樓劇場
京戲清唱
演唱者登場唱上老生或青衣或花臉等京劇,以整齣化裝京劇結束。靠著點戲收入,巨商富賈為爭面子而引起衝突。
最著名的劇團是越風、慈光,名角兒則為名為「喇叭花」的花旦
紅樓書場
茶票作戲票,喝茶看相聲、說書。
紅樓歌場
臺視開播後,臺北市的歌廳衰退
紅樓戲院
《江山美人》在紅樓上映,紅樓劇院從西片改映國片,
為西門町電影街聚落的先鋒
建築由近藤十郎設計,由八角樓與十字樓組成
新富-東三水街市場
東三水街攤販集中場
流動攤販聚集而成
新富市場
新富町文化市場
臺北市少數僅存維持原貌的日據時期公設市場
前身為「綠町食料品小賣市場」
商品與生活呈現台日交融
事務所、管理員宿舍、腳踏車停車場、垃圾場及公廁;肉品、鮮魚、蔬菜、雜貨、菸酒、糕點與食器等30多個攤位
華西街夜市
華西街俗稱「舊街」
以龍山寺為中心擴散形成「華西街」、
「梧州街」、「廣州街」及「西昌街」四大觀光夜市
凱達格蘭族以獨木舟(ManKah)載運番薯等土產,至此地河畔與漢人交易,俗稱番薯市
碼頭工人在此休息,帶動娼寮、妓樓、酒樓便開張
「以毒壯陽」為號招的蛇店、鱉店
「蛇街」
學校
高中、國中(5)
華江高中、大理高中(含國中)、
私立立人高中(含國中)、萬華國中、龍山國中
小學(12)
新和國小、雙園國小、東園國小、大理國小、西園國小、萬大國小、華江國小、西門國小、老松國小、龍山國小、福星國小、私立光仁小學
大專院校(1)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城區部)
四大廟宇
龍山寺
供俸晉江縣安海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
居民信仰中心,遇到議事、鄉民間訴訟等均祈求神靈評斷
第二戰空襲,居民以觀世音菩薩蓮座下為避難所。
某次空襲前夕因兇蚊肆虐居民返家,所以中殿受毀時無人受難,
神蹟成為居民精神支柱
艋舺清水巖祖師廟
清水祖師為台北早期開拓土地移民的守護神清水祖師,
安溪人信仰的神祇
電影「艋舺」拍攝地點
「頂下郊拼」三邑人與同安人械鬥事件的關鍵地點
艋舺青山宮
青山王以消弭瘟疫、賞罰善惡
每年農曆10月23日青山王的聖誕,
舉辦青山祭,俗稱「艋舺大拜拜」
台北天后宮
主祀天上聖母媽祖,俗稱「西門町媽祖廟」
機關用地
萬華派出所分局
區民活動中心
萬華運動中心
萬華區健康服務中心
古蹟
金義合行、西門紅樓、艋舺謝宅、萬華林宅、臺糖台北倉庫、艋舺洪氏祖厝、新富市場、朝北醫院
艋舺龍山寺、艋舺青山宮、艋舺清水巖、艋舺地藏庵、慈雲寺、西本願寺、艋舺助順將軍廟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城區部文教大樓、學海書院、老松國小
藝文
糖廍文化園區
北台灣第一座製糖廠、糖倉
台北製糖株式會社
農民與水牛的雕像,萬華是靠水牛來研磨蔗糖
載運蔗糖的小火車
剝皮寮聚落
都市計劃將老松國小旁老街保留為學校預定地(1896)
剝皮寮歷史街區修復工程(2009)
保存清領時期的街型與日治時代的牌樓厝
臺北市今日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
巷道
青草巷
西昌街224巷
臺北市政府將青草巷歷史建築群列為歷史建築
「救命街」
艋舺開墾時期疾病眾多,
居民通常賴口傳偏方或龍山寺的藥籤,到附近青草店買青草治病
戰後,周圍的道路拓寬、房屋改建,青草店鋪聚集至青草巷
俗稱「赤腳仙仔」的藥販,騎著人力車兜售青草藥,形成市集
停車場
艋舺公園地下停車場、俥亭萬華停車場、
Times 24H 萬華火車站停車場
交通
縱貫鐵路—萬華火車站
捷運—板南線;建設中捷運—萬大線
交通道路—環河快速道路、西園路、中華路、萬大路、艋舺大道、和平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