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一般軀體感覺, 平衡覺, 嗅覺 (構造, 影響因素, 不須先傳送到視丘則可以直接傳入大腦皮質(邊緣系統),嗅覺神經細胞每3天會汰換一次,…
一般軀體感覺
皮膚感覺
觸覺及震覺
屬皮膚機械接受器(較淺層)
接受觸覺訊息接受器:毛根叢、梅斯納氏小體、墨克爾氏盤、洛弗尼末器
接受震動感覺接受器:梅斯納氏小體、毛根叢、巴齊尼氏小體
壓覺
較深層的感覺接受器
游離神經末梢、洛弗尼末器、巴齊尼氏小體
溫度感覺和痛覺
游離神經末梢
溫度感覺:冷覺/熱覺 *當溫度越高時,感覺神經動作電位頻率越高
痛覺
無髓鞘C纖維:傳導較模糊的鈍痛感覺且傳導速度較慢
有髓鞘Aδ纖維:傳導較尖銳的刺痛感覺且傳導速度較快
本體感覺
來自骨骼肌、關節的複合性感覺,可讓人體感知肢體位置、姿勢及運動狀態,協助進行反射和調節平衡
接受器
肌梭:參與牽張反射、交叉伸直反射
高爾基氏肌腱器:參與肌腱反射
關節運動接受器
感覺適應
張力性/慢適應接受器:可長時間興奮或僅有緩慢微幅出現適應現象,如痛覺接受器
相位性/快適應接受器:在持續刺激下,短時間內就會出現明顯的適應現象, 如嗅覺、觸覺、壓覺、溫度感覺
平衡覺
傳導路徑
經前庭耳蝸神經傳入橋腦的前庭神經核
經上行內側束投射到動眼、滑車、外旋神經核 (干擾–>眼球震顫)
經前庭小腦由下小腦腳進入小腦 (干擾–>走路不穩)
經前庭脊髓經下傳到脊髓腹側的灰質運動細胞 (干擾–>抗重力肌興奮或抑制用以維持平衡)
經下行內側縱束以協調雙眼及頭部運動
平衡器官
半規管
專司三維空間內上下、前後、左右的平衡狀態
壺腹(壺腹嵴):由毛細胞、感覺神經末梢及支持細胞構成,偵測旋轉加速度
∅因慣性作用保持不動,造成纖毛往旋轉的反方向彎曲
∅毛細胞與感覺神經末梢只有在纖毛角度改變時才會改變其動作頻率
橢圓囊與球狀囊:偵測線性加速度(橢圓囊-水平加速度、球狀囊-垂直加速度)
∅毛細胞位於聽斑中,其纖毛由耳石膜包覆
平衡狀態
動態平衡 (半規管):偵測身體旋轉的動作,由毛細胞所接收到的訊息,由第VIII對腦神經傳至大腦頂葉平衡區
靜態平衡:橢圓囊、球狀囊):維持身體線性加速度或重力方向變化的平衡,由前庭神經傳至小腦
膜性迷路:內淋巴液
骨性迷路:外淋巴液
嗅覺
構造
嗅覺上皮
鮑氏腺 (黏多醣、免疫球蛋白、溶解酵素):分泌水性黏液,用以溶解空氣中的氣味分子
感覺細胞 (支持細胞、基底細胞、嗅覺細胞):特化的神經細胞
樹突用以收集氣味,軸突聚成嗅神經 <第I對腦神經>
嗅覺接受器位於鼻腔頂部的嗅覺上皮,屬G蛋白家族,生病時身體會出現特殊的氣味
影響因素
嗅覺靈敏度提高:飢餓、女性
嗅覺靈敏度下降:吸菸、老化、鼻黏膜充血、黏液分泌過多
不須先傳送到視丘則可以直接傳入大腦皮質(邊緣系統),嗅覺神經細胞每3天會汰換一次
具警戒作用,與認知及情緒有關
味覺
舌乳頭
蕈狀乳頭:分布在舌尖(甜味)和舌兩側(鹹味、酸味),有味蕾,由VII對腦神經控制
輪狀乳頭:分布在舌根(苦味),有味蕾,由第IX對腦神經控制
絲狀乳頭:分布在整個舌頭背部,數量最多且最小的乳頭,呈錐形,無味蕾
葉狀乳頭:位於舌體與舌根交界的兩側,含味蕾
傳導
鹹味(鈉、氯):鈉、鈣離子通道打開 <舌根前緣>
酸味(氫):阻隔鉀離子通道
甜味:T1R2、T1R3
甘味(味精):麩胺酸、天冬胺酸,T1R1、T1R3、mGluR4
味蕾
支持細胞:含微絨毛,可分泌黏液濕潤味蕾
味覺細胞:含有感覺傳導的部位
基地細胞:可分化為味覺細胞,每10天更新一次
將訊息傳送到大腦頂葉的味覺區以產生味覺
視覺
視覺傳導路徑
影像移動傳導(大腦皮質頂葉)、色彩及型態傳導(大腦皮質前額葉)
右眼神經損壞會造成右眼全盲
大腦枕葉視覺聯絡區損壞會出現視覺辨識失能(雙眼無法協調、手與雙眼失調)
顳葉受損會無法辨識原先已經熟悉的面孔
視交叉損壞會造成兩顳側偏盲
右視徑損壞會造成左側同側偏盲
疾病
近視:眼球前後徑太長、晶狀體太厚 <凹透鏡矯正>;遠視:眼球前後徑太短、晶狀體太薄 <凸透鏡矯正>
老花眼:晶狀體老化而失去與近物對焦的能力 (對近距離的視覺較模糊) <凸透鏡矯正>
散光:角膜或晶狀體表面不平整<不對稱弧鏡矯正>
白內障:晶狀體混濁 <更換人工晶狀體>;青光眼:視神經受到永久性破壞(由視野兩邊開始)、眼壓過高
夜盲症:維生素A缺乏使桿狀細胞喪失昏暗光線下視覺功能;色盲:先天性視網膜細胞缺損,錐狀細胞缺失
視覺傳導與整合
光線經角膜折射後進入瞳孔,再由晶狀體聚焦
通過玻璃狀液投影在視網膜上刺激桿狀細胞(明暗變化)、錐狀細胞(顏色形狀)
視覺神經訊號由視神經傳導至外側膝狀核,傳入大腦皮質枕葉的初級視覺區–>大腦顳葉的次級視覺區
外側
膝狀核
小細胞層(上方四層):接受與色彩及細部紋路相關的細胞訊號
大細胞層(底部二層):接受M細胞傳入的神經訊號,專司物體移動訊號
初級視覺區
簡單細胞、複雜細胞、超級複雜細胞
整合所有傳入的顏色、形狀、定向細胞以感應位置,建構立體的視覺空間
眼球
視網膜
感光細胞
錐狀細胞
於黃斑最密集,往外遞減,主司彩色視覺及明視覺
由網膜素和光視質構成,分別形成紅、綠、藍的視紫質;最大吸收光波長:紅-559、綠-531、藍-419
桿狀細胞
於中心凹周邊區較密集,而後遞減至鋸狀緣,主司暗視覺,分辨黑白、明暗對比之影像
由視膜素和暗視質構成;最大吸收光波長:500
聯絡細胞元
雙極細胞主要聯結感光細胞與神經節細胞
水平細胞與無軸索細胞分別與雙極細胞和神經節細胞相連接
做粗略辨識,調節視覺神經訊號的開關
神經節細胞
M細胞:較大的訊號接收區域,對較大的物體具較好的解像力,專司物體的輪廓
P細胞:較小的訊號接收區域,對物體的顏色及細部紋路做較清晰的偵測
黃斑
中央小凹:視覺注意力最集中也是色彩最敏銳的部位
退化(老化) <飛蚊症>:乾性(黃斑逐漸邊薄,不會發生眼盲),濕性(糖尿病導致的視網膜下血管破裂)
視神經盤(盲點)
脈絡膜
瞳孔
強光下或看近物–>虹膜環狀肌收縮,瞳孔縮小
弱光下或看遠物–>虹膜放射狀肌收縮,瞳孔放大
晶狀體(透明雙凸狀)
睫狀突會分泌水樣液(房水) *分泌太多/流動緩慢–>眼壓升高–>續發青光眼
副交感神經興奮使睫狀肌收縮,晶狀體變厚(看近物)
交感神經興奮使睫狀肌鬆弛,晶狀體邊薄(看遠物)
由色素及血管組成,供應眼球養分並運送廢物
虹膜:含色素,具環狀肌(副交感)、放射狀肌(交感),調節瞳孔大小,控制進入眼球的光量
鞏膜
角膜/黑眼珠(全透明)
:眼球折射光線最主要的構造
眼白(不透明、質地堅硬)
:眼球最外層的保護膜
聽覺與平衡感覺
毛細胞
浸泡在富含鉀離子的內淋巴液中,與周邊的支持細胞間有緊密接合
纖毛沒有擺動:內淋巴液中陽離子因電位或濃度差會從此通道漏入毛細胞內,毛細胞自發性去極化,產生接受器電位
毛細胞纖毛往短纖毛方向移動:特異性陽離子通道關閉且造成毛細胞過極化
毛細胞纖毛往較高的纖毛方向移動:拉開特異性陽離子通道的門造成毛細胞去極化
疾病
聽力障礙
傳導性聽力障礙:由聲波傳導的聽覺構造損壞或出現障礙 <外科手術、助聽器>
神經性聽力障礙:耳蝸神經受損 <助聽器、人工電子耳>
動暈症:大腦對外在情況的預期與從感官所接受到訊息不一致,而造成不舒服的後果
接受器到脊髓經由下視丘再到皮質
耳朵
中耳
鎚骨、砧骨、鐙骨:接受並放大從鼓膜傳來的聲波振動
耳咽管(歐氏管):平衡中耳及外界間的壓力
卵圓孔、圓窗:位於中耳與內耳的交界,能將鐙骨傳來的聲波震動傳入耳蝸
內耳
耳蝸-柯蒂氏器:含毛細胞,為聽覺接受器,藉淋巴液的震盪擺動毛細胞,將傳入內耳的振動轉換成神經訊號再傳入大腦聽覺皮質產生聽覺
三個半規管、前庭:身體平衡感覺
外耳:耳殼、外耳道、鼓膜:接收、放大及傳遞聲波,功能類似收波器
聽覺
傳導路徑
聲音以疏密波(縱波)的方式在空氣中傳播,經耳殼收集、強化後進入外耳道
聲音傳導媒介由氣體傳成固體並更加放大訊號
音量大小由聲波的振幅決定,聲音高低由聲波的頻率決定,聲波範圍20-20000Hz,舒適範圍1000-4000Hz
低頻聲波在耳蝸末端被偵測,高頻聲波在耳蝸起始端被偵測 (耳蝸老化–>高頻聲音無法偵測
類似底片功能
光圈調整功能
調整焦距
可見波長400-700nm
外側有6條隨意肌,可控制眼球轉動
暗適應
光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