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里杙
大里杙故事
都市計畫
第二章 上位及相關計畫
大里杙的發展
重要計畫
第五章 發展定位與構想
發展定位
第三章 發展背景分析
人口
歷史
大里溪治理計畫
大里杙 人口成長 大里都市計畫區內住宅區平均發展率已超過 9 成
近五年大里區及本計畫區涵蓋之大里里、新里里、東昇里、日新里、永隆里、樹王里增加
位置
舊位置水閘碼頭新位置大里國中附近
地質與土壤
平原部分之土壤為礫石及粘土,適合各種農作物
水域
click to edit
時間
整治區域
洪雅平埔人,開發最早的地方臺中盆地上最富庶的地區
氣候
經濟活動
一級產業大里區之一級產業人口數正逐漸減少,產業結構已經逐漸脫離以往農業經濟體系,朝工商服務業發展方向邁進。
二級產業大里區之二級產業近十年呈穩定發展,且為大里區產業之發展重心
亭仔腳
竹竿厝
福興宮
大里杙
老屋
三級產業 大里區產業結構以二級產業為主,次為三級產業,在人口快速增加的趨勢下,各種服務業應運而生,未來大里產業人口發展將呈現類似臺中市高度都市化後,三級產業人口將快速成長的發展趨勢。另藉由大里、仁化工業區及臺中軟體園區之聚集及相互支援所產生之群聚經濟效應,並鄰近太平工業區、精密機械園區、中部科學工業園區發展之牽引,製造業蓬勃發展,未來將成為以機械零組件研製生產之中心產業社群地區
發展
78 年 12 月 18 日~ 83 年
至民國 105 年止,大里區以批發及零售業的家數為最多,其次為製造業,而從業員工數則以製造業為最高,其次為批發及零售業
計畫
當時鹿港和北投庄都有竹筏,會來大里貿易,當舟筏抵達碼頭,因為河川湍急,必須繫在小木樁上面才不會被沖走,而有「大里杙」這個地名。
霧峰、烏日、草湖及
原臺中市東區
平均氣溫約為攝氏 23 度
早期街市人口較密集,為有效利用土地,發展出面小身長的連棟式商業建築,這種長條式建築被稱為「竹竿厝」。當大里杙街貿易開始興盛後,大家開始將家宅前聽做成小店面分割。像這間慶源堂林宅便分割成三間店面。
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於大里(草湖地區)都市計畫區內原菸酒公賣局試驗所基地推動臺中軟體園區設置計畫
仁化工業區
仁化工業區位於臺中市大里區,緊鄰大里工業區及太平工業區,主要的產業為塑膠製品製造業、金屬製品製造業、機械設備製造業。
台灣許多老街都有亭仔腳,但大里杙老街的亭仔腳卻比較特別,因為它獨立於房屋之外,沒有與磚牆上的附壁柱相連,這算是清代中末葉傳統街屋的見證。店面與亭仔腳的橫梁,是由店面匾額上方挑懸出兩塊圓形凸出物來承接,而有台灣唯一的捲簾式屋頂。
臺中軟體園
由國有財產署與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共同合作開發,以發展軟體科技相關之媒體、資訊、電子、通訊產業、商務、文化創意等產業為主
大里杙是大里區最早發展的聚落,亦為清代臺灣六大街市之一,具備重要的歷史發展地位,至今仍保留重要遺址、宗教建築、街道空間、亭仔腳型式建築及日治時期建築再利用等資源
福興宮媽祖廟則訴說著乾隆年間,「福」建人在大里代「興」盛的謝天信仰,廟裡已列為國家重要文物的軟身媽祖,見證了廟宇悠久的歷史。想像十八世紀末葉,林爽文焚香禱稟媽祖,舉旗抗官,誓解民個的豪情萬丈。
在福興宮旁還有兩棟可觀的老屋,一個是前方有座大樹,木造、水泥、鐵皮搭蓋的「勝興車行」,綠木門和窗欄都很有韻味。對面則是黑瓦屋頂、清水磚造的「大里杙文化館」,這棟建築大概建於昭和四年(1929年),作為大里杙保正集會場所,與庄役場被推斷為同時間設立。
七將軍廟
大里溪堤岸賞鳥
根據廟方網站上的說法,同治九年(1870年)汛兵部六名士兵及義犬一隻,在阿罩霧柳樹湳一帶巡察值勤,不幸被原住民所殺。義犬則奔回抄封館悲鳴狂吠,因體力透支而身亡。清朝政府為表揚士兵們及義犬的忠義之舉,將他們葬於柳樹湳這就義之地。
將軍二巷
花甲橋
「將軍二巷」,又被稱為鹹菜巷。戰後土地改革,佃農都可以有自己的土地種菜,不少大里農民在冬季稻米收割後,就在土地上種滿芥菜,來醃製鹹菜。據說在鹹菜加工鼎盛時期,將軍二巷內擺滿了鹹菜桶。
這座橋的歷史可與慶元堂的主人林邱金有關。林先生事業有成,晚年致力於地方事務,在其六十大壽之時,大正十四年(1925年)之時,於通往烏日的大里路與龍船埤上興建一座水泥橋,供來往行旅通過。雖然河流已加蓋拓建,但橋頭提名仍在原地。
幾乎臺灣中低海拔的鳥類在大里溪都能容易發現,冬天北方來的候鳥亦會沿著大肚溪棲息於大里溪。
廟宇
計畫區內廟宇眾多,共計有 15 處,惟已辦理合法寺廟登記者僅有大里市天師宮、慈修寺、大里池王宮及盤古開基殿 4 處
珍貴老樹
本計畫區內共計有已公告列管 2 處受保護樹木,為聚落內重要地標
土地使用現況
於原「大里都市計畫」區與原「大里(草湖地區)都市計畫」區之間,因受大里溪自然地形阻隔,其發展現況尚未具一般都市土地邊緣嚴重蔓延的現象
路口交通量分析
看見大里杙
計畫區臨近號誌化路口,平日與假日昏峰時段僅德芳路/中投東西路路口服務水準為 E 級(60.1-80,應是尖峰交通量高且左轉需求高,使得路口平均延滯較高,其他各路口服務水準約維持為 B~D 級(15.1-60)。
大里溪治理計畫範圍
台中市區域計畫
論文
第一章 緖論
歷史街區名詞釋義
臺中市縣市合併後成為一個人口超過 260 萬人,土地面積 221,489.68 公頃的大都會,未來以「智慧創新」、「宜居城市」、「生活首市發展願景,並在願景下提環行城市、友善綠色城鄉」都」、「生態城鄉」為其城出「亞太新門戶、中部智慧之發展定位。
台中生活圈道路交通系統建設設計計畫
臺中生活圈歷經重大公路系統建設陸續通車,重新檢視、整合、規劃生活圈道路系統,以完備台中都會區之環狀路網。
台 74 線增設
出口匝道
建構大里、霧峰地區平面道路與臺 74 線之聯結道路系路與臺 74 線之聯結道路系並強化大里、霧峰地區間之串接,提升道路服務機能。
大里命名由來
「大里」這兩個字,原是番社的譯音;「杙」的意思則是指「繫舟筏的小木椿」。
研究目的
歷史街區不應該只是著重於硬體設施的維護與保存,如何讓民眾藉由生活歷史記憶與公共交流過程,促進居民彼此間的互動讓地方文化得以傳承,重視【人】於街區內形成的生活空間及各種的交流活動,才是歷史街區得以獲得【再生】、【活化】之重要途徑。
公共空間名詞釋義
研究動機
騎樓名詞釋義
目前臺灣對於歷史街區的保存現狀,普遍將歷史街區之景觀特色、傳統文脈與文化內涵以現代化與商業手法處理,期盼賦於新的發展動力,但通常也因保存與維護方式的不當,讓具有歷史風貌的街道景觀消逝也失去昔日之 風采。
大里都市計畫推動歷程
「擴大大里都市計畫」
「騎樓」其來源最早可推溯至1912年, 閩南語則叫「亭仔腳」,潮州人稱「五腳砌」,在四川以「涼亭子」稱呼, 東亞地區則以「五腳基」稱呼。
擬定「大里溪治
理計畫」,進行大里溪流域的整治工作
「臺中生活圈道路交通系統建設計畫」
改善臺中地區道路交通系統
歷史街區指某一地區歷史文化上佔有重要地位,代表這一地區歷史發展脈絡和集中反映該地區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價值的建築群及其周圍的環境,也保存了某個歷史階段的生活區域與城市發展的歷史,最能反映城市的特色和風貌。
公共空間可將它細分為獨立和非獨立兩種類型,獨立指的是公共空間具有獨立土地權屬,但民眾可在此進行公共之行為,非獨立權屬者屬政府機關。城市公共空間的概念 可以擴大到公共設施空間,例如城市的廣場、商業區、綠地等,可藉由公共空間進行商業交易、表演、藝文展覽、休閒運動、觀光遊覽、節日集會以及人際交往等各類活動,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活動提供了公共交流之空間,可見公共空間在都市的發展過程中
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自然優勢
創造以水為傲的地景型城市風貌
擴大大里都市計畫
住宅區
商業區
第二章 歷史回顧與相關理論研析
大平霧地區推動屯區市區化,分別於東側與西側兩大區塊劃設商業軸帶
騎樓由來
農業區
騎樓演變
清朝時期似乎對於騎樓的設置無統一規定其建造與使用方式,完全依造個人需求自由發展,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商業空間,由於欠缺章法與規範,使得此一時期的騎樓較為雜亂無序。
公共空間的論述
交通
延伸銜接至聯外幹道,建立便捷、順暢之聯外及內部交通系統。
規劃園道系統,一方面作為通學、人行步道並與旱溪自行車道串連形成自行車道系統,成為計畫區人本運輸之主幹
於 15 公尺以上道路用地路權規劃,建議優先預留自行車騎乘空間,落實綠色人本運輸環境之建置。
主要是因為臺灣的亞熱帶氣候,因此清代臺灣店舖前,都會在檐下設有騎樓,不僅可以防止烈日直接照射屋內的貨品,又可以防止下雨淋毀店舖的貨品。除了臺灣以外在東南亞地區也常能看到這種建築形式,但這些地區只有在商家門口才會設置, 並不像臺灣這樣的普遍。
現況周邊灌溉水路接引,集中劃設為農業區。
水資源
配合雨水管理策略與排水規劃,建構地區防洪功能
營造保水、多孔隙都市環境
採用之集流時間與逕流係數,計算因開發行為致使增加排水逕流量,並於適當區位設置滯洪設施
設置滯洪型公共設施
儘量以透水材質施作,地面下應保持原始地層狀態,不予開發地下室或操場,以利雨水滲透
土地使用管制
容許住商混合使用
退縮建築與人行空間
基地智宏保水規範
日治期間,殖民政府陸續頒行許多建築法規,但首先是針對臺灣建築與環境提出改善之對策,藉由騎樓的設置改善衛生、清潔、構造及使用管理,這只是其中一部分的改善手法,重要的事將法制化社會移植至臺灣,建構完整之法制體系,殖民政府依法行政,法規施行實務經驗之累積,修正法規內涵使法規設計愈見嚴密,逐漸創設符合臺灣需求之市區計畫相關法制,對日後臺灣都市建設有深大之影響性。
國民政府接管臺灣後,初期思維除了必要的經濟發展計畫與建設,多數公共資源投入國防建設,也影響了臺灣戰後都市發展的秩序與規模。在都市發展上,大致沿用日人治臺時期的計畫,直到六十年代臺灣經濟的起飛,對於都市之需求提升,開始沿著主要 幹道兩側發展形成路線型商業區。騎樓的設置係起源於日治時代之制度,因此部分規定 沿用至今,且已成為臺灣獨特之都市景觀影響極為深遠。
水樣、適居、大里杙
生態城市
永續建築技術管制
生態環境與基盤設計
土地使用規劃
建立生態基盤管線系統
藍綠帶串聯系統
適合步行的街廓尺度
具生態性的道路系統
歷史街區的保存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騎樓」提供步行與交流空間一直是歷史街區的人們相互交往的重要場所之一,但隨著商業活動、生活方式和都市更新的轉變,使得「騎樓」所賦於的空間機能與公共性質遭受破壞,進而影響歷史街區生活模式。因此歷史街區的保存應有計劃性、合理性並融入當地人的生活文化中,讓現代城市與傳統建築空間相互融合並達到帄衡點,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不能只保護有形的物質環境而忽視了無形的人文環境。
騎樓為都市公共空間之一,此空間型態透過居民生活方式建構著地方的社會和文化歷史,加上空間使用與傳統社會的生活型態有密切關係,因此居民如 何建構公共空間的認同尌顯得相當重要。
早年由於大里溪舟楫之便,使得大里成為鄰近地區的物產交易中心商業
蓬勃發展。但隨著港口淤積,船運不再,
大里工商業難以進一步發展,不過透過
農業改革,菸草、蔗糖、稻米生產更甚前期,為戰後的農業發展奠立良好基
礎。
大里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以道教為主,早期因
河港商運繁榮,對於護佑船隻的天上聖母-媽祖
1970 年代開始,大里蓬勃發展的金屬製品製造業、機械設備製造修配業、塑膠製品製造業三大產業,至今依
舊是大里工業的主力
大里區位處大里溪、頭汴坑溪交會以往深受水患之苦近
年來市政府完成多項排水、溝渠、
下水道整建以及河川整治、護岸
修復,有效解決水患。
大里杙老街中著名的「鹹菜巷」就是將軍二巷,早期農民在冬季稻作收割完畢後繼續種植可醃漬的芥菜當時隨處可見醃製芥菜的大木桶,塑造出獨樹一格的聚落景觀,直到 70 年代以後逐漸沒落了。
大里杙農漁會產品生活館營運最大特色是匯集全省農漁會產品,對消費者而言在生活館可以一次選購到齊種類繁多且皆經過嚴格精挑細選的精品,極為方便。而本會藉此建立農漁會互助平台與行銷網路,以臻達到互惠雙贏,另一方面也促進農會業務
多元化,與提升農會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