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Albert Ellis 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REBT)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
Albert Ellis 理(性)情(緒)行為治療 (REBT)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認知行為治療
認知行為學派與行為學派的共通性為:
共同合作:諮商員與當事人間。
基本假設:(1)心理困擾來自來自認知歷程。
(2)信念、行為、情緒、身體反應彼此是相互關聯的。
(3)受人本主義影響,視人為整體、目標導向的有機體,需要對案主無條件接納。
治療焦點:挑戰認知、促成情感和行為的改變。
有時限的治療:以當下為核心,短期治療,約10幾次。不談過去。
治療者是主動且直接的。
教導性治療,特定而有結構的目標問題。
結構性的心理教育模式。
有家庭作業。
賦權:予以責任給當事人。
期待當事人在諮商關係中為積極的角色。
期待發展治療同盟的關係。
改變信念不是治療唯一的目標。ㄋ
關於 Albert Ellis:被稱為是認知行為之父。
當認知改變時,行為就會被改變。
原本相信精神分析,後來對精神分析感到失望。
從自己的親身經驗出發,19歲時強迫自己去跟100位女性說話,克服自我障礙。
學派名稱起始:理性治療→理情治療→理情行為治療。
.
家庭背景:身為家中長子,母親是社交花的個性。
Ellis 個性:
(1)童年害羞不擅交際、懼怕權威人士、會強迫自己面對恐懼、是作家、有臨床學位與哲學博士學位。
(2)Ellis 是親職化小孩,沒有怨恨父母、獨立自主的念書、重心放在學業上、沒有依賴他人、靠自己。容易壓抑自己,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3)Ellis私下沒有社交性,靠理性思考度過負面童年,但弟弟妹妹有受到影響,弟弟叛逆、妹妹情緒化。
(4)演講時,會以幽默的態度演講,開心迎接挑戰,認為這樣就可以介紹REBT給世人知道。
主要概念
(一) 對情緒困擾的看法
:star:非理性信念:是從兒童時期與重要他人之間發展出來的,個體透過自我暗示 (autosuggestion)、自我複誦 (self-reprtition),強化與內化自我挫敗的信念,在一生中重新塑造。
責備是大部分情緒困擾的核心,包含責備自己與責備他人
。
個體時常因為「應該、必須、一定是」絕對性認知,帶來不安與焦慮。有三種基本必須(three basic musts),使個體常內化,導致自我挫敗的非理性信念。
(1)我必須做的很好,並得到別人的愛與贊同。
(2)別人必須公平、善良、體貼地對待我。
(3)這世界和我的生活情境必須舒適、令我滿意且公平合理,能提供我生活中任何想要的東西。
.
心理健康之道,是奠基在無條件自我接納的哲理上,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可能會是一個失敗的普通人類,兼具正面與負面,需要有高挫折忍受力,為了高價值的目標。
Ellis欲協助個體將非理性信念轉為理性信念,進而改善他們的情緒和行為功能,認為唯有改變人生觀,才能促進心理健康。
(二) A-B-C 理論架構
A:事件(activating event),困擾事件,真實的、想像的,過去、現在、未來的。
B:信念(Belief),個體對該事件所持的理性與非理性信念。
C:情緒反應、行為結果(emotional and behavior consequence),個體在特定信念下所衍生的情緒和行為後果。
D:駁斥(disputing intevention),是一種主動協助案主評估信念的有效方法。
E:有效的哲學(Effective philosophy),用有效的理性想法代替非理性想法,如非教條式的希望、合理的評估劣勢、挫折容忍度高、對自己或他人評價不至於以偏概全。
F:新感覺(new feeling),全新而有效的感覺,配合情境的適當感覺。
3D駁斥(disputing intevention)歷程:
偵測 (detecting):共同找出非理性信念,尤其是必須、應該的字句。
辯論 (debating):經歷一系列問題,像非理性信念發出挑戰。如不合邏輯的、扭曲的、無幫助的。
分辨 (discriminating):分辨出生活中不想要(理性信念)、無法忍受(非理性信念)的後果有何不同。
四種駁斥類型:
(1)實證駁斥→確認證據,支持這想法的證據在哪裡呢?
(2)功能型駁斥→確認功能,相信自己不好,有什麼好處呢?
(3)邏輯型駁斥→確認邏輯,A一定會造成B嗎?
(4)哲學型駁斥→瞭解問題不是生活的全部,檢視生活的其他面向。
舉例:
A:activating event,sky主訴被父母否定,等於被全世界否定。
B:Belief,我覺得這世界上沒有人認同我,我感受不到被認同。
C:emotional and behavior consequence,焦慮、沮喪、被否定的感覺。
D:disputing intevention,有證據證明被父母否定,就等同於被全世界否定嗎?
E:Effective philosophy,我很希望能夠被父母肯定,如果這次被否定了,並不代表我下次一定也會被否定,我覺得我可以再嘗試看看與父母溝通。
F:new feeling,抱持著這想法對你有好處嗎? 沒有好處的話,為何你還要執著不放呢?
(三) 人性觀
受人本主義影響,視人為
整體、目標導向
的有機體,需要對案主無條件接納。
負責任的快樂主義:ellis認為享樂是生活目標,人們會思慮行為對自己和他人帶來的後果。
透過治療,當事人可以學到技術
駁斥自己的非理性信念(irrational beliefs)
理性:人們使用有效率、有變通性、合邏輯和科學的方法嘗試達成價值觀和目標。
人的特性:自我對話(self-talking)、自我評鑑(self-evaluating)、自我支持(self-sustaining)
個體用自己對事件和情境的詮釋造成自己的心理問題。(來自Adler概念)
認知、情緒、行為,是交互作用與因果關係。
REBT的基本假設:
(1)人有成長和自我實現的天生傾向,人是理性亦是非理性、偏樂觀的。
(2)人的心理困擾來自,自己對事件和情境的詮釋造成自己的心理問題與特定症狀。
Ellis引述哲學家艾比克泰德Epictetus格言並改寫成「困擾人們的是對事情僵化且極端的想法,並非事情本身。」
(四) 非理性信念vs理性信念
理性信念的定義:
有彈性的、合事實、合邏輯、能夠自我協助的、可以有效達成個人和社會目標的想法。
只反射出個體的喜好、需要、慾望、期待。
理性信念產生的情緒:
健康的負面情緒(失望
、擔心、微微的生氣、關切、悲傷、受挫、後悔等),有自我幫助的潛能。
舉例:
我想要得到別人的愛與肯定,但不一定需要。(有彈性的)
事業有成是一件好事,所以我想要事業有成。(表示渴望)
:star:非理性信念的定義:
表現出絕對和硬性的需求,使用「應該、必須、一定是」的語句,較不合乎邏輯與事實,引發重大的情緒失調與行為失當,自我挫敗的偏頗想法。
夏安記憶法:(四個信念)
絕對、必須、應該。
災難化,誇大。
我無法忍受、無法容忍,ellis認為挫折過低。
責備自己與他人。
非理性信念產生的情緒:(較為極端的、破壞性行為)
產生不健康的情緒(忌妒、羞愧、憤怒、焦慮、憂鬱、罪惡感、羞愧感等等)
ex:
我
必須
擁有別人的愛和肯定。(絕對性的信念)
事業有成是件好事,我絕對
必須
要成功。
治療技術
認知技術
駁斥非理性信念:
治療師直接且主動的挑戰案主的想法,並示範引導案主檢視非理性信念「必須、一定、應該」的絕對性想法。
認知家庭作業:
鼓勵案主將自己的問題列出,找出絕對信念並駁斥。
讀書治療法:
同CBT取向,閱讀有關REBT的相關書籍。
改變個人的語言:
鼓勵當事人用「較喜歡」替代「必須、應該」,透過改變自我陳述,就可以改變情緒與行動。
心理教育方法:
REBT介紹各種教育資源給當事人。
駁斥非理性信念之舉例:
問:為什麼別人一定要公平的對待我?
答:如果我沒有得到我想要的工作,我會很失望,但是我還是站的起來。
問:我憑什麼認為,如果我無法成功地做到這件事就是無用的?
答:如果生活不如我所願,那也沒有什麼可怕的,指是不太方便罷了。
情緒技術
理情想像 (rational emotive imagery,REI):
是種高強度的心理練習,用健康的思考方式,來建立新的情緒模式,取代引起混亂的模式。適用於人際情境中。
:pencil2:使當事人去想像發生最糟糕的事並體驗不安,去描述自己混亂的感受,最後引導當事人去建立健康的情緒,並詢問案主是透過什麼樣的思考來轉化情緒。
幽默 (humor):以輕鬆愉快的方式協助案主看待非理性信念不合邏輯之處,運用幽默故事或ellis自創的理性幽默歌曲來誇大案主的非理性信念的荒謬。
角色扮演 (role playing):適合青少年族群,透過特定演練行為,探索想法與感受,以實驗方式體驗未來互動時的各種解決之道。
:star:羞恥攻擊練習 (shame-attacking exercises):透過家庭作業,使當事人發現別人並不如自己所想的那樣,如此的在乎自己的行為。使案主不再受他人看法的影響,進而了解到羞恥感是來自於自己的信念,是自己可以控制的。練習目的在於提升自我接納及成熟的責任能力。
無條件接納:透過治療師接納自己的示範,使案主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是一個會失敗的普通人。
行為技術
使用行為學派的方式,如系統減敏、示範、果斷訓練、操作制約、自我管理、放鬆訓練。
治療歷程
治療歷程
治療者的功能與角色
step 1(解說階段):介紹ABC理論給當事人。說明情緒問題是非理性信念所造成的。
指正當事人的非理性信念
,「應該、必須、一定」。
step 2(證明階段):協助當事人
看清自己抱持著不合邏輯(災難化、絕對必須一定、無法忍受、責備自己或他人)、不合現實的思考模式
,才使情緒困擾自己。
step 3(放棄階段):協助當事人
修正自己的思考減少非理性思考
。
鼓勵檢視自己
與瞭解自己的信念是如何灌輸至自己的心中。
step 4(重建階段):
鼓勵並教導
發展出一套理性的生活哲學。
治療目標
教導當事人如何將失功能的情緒與行為,轉為健康的情緒與行為。
協助個體達成無條件地自我接納 (unconditional self-acceptance)、接納別人、接納生命。
培養實際的生活哲學,減少案主的情緒困擾與自我挫敗感的行為。
減低因生活中的錯誤而責備自己或責備別人的傾向,教導案主如何有效處理未來的困難。(僅認知行為與行為治療)
當事人的治療經驗
強調此時此刻,同Rogers、存在主義。
以現在能力去改變過去的思維與情緒模式,不花時間探討過去。
不重視自由聯想、夢的解析、處理移情。
鼓勵個案能自行處理自己的問題。
指派行為家庭作業(behavioral homework),須經當事人同意,目標是使當事人執行正向行動改變情緒與態度。(Freud不給、adler時給時不給)
治療關係
認知指導性的歷程,
不給予溫暖關係,認為溫暖會帶來依賴感
。Ellis認為個案可以依賴自己。
相互尊重、無條件接納
(同Rogers)。
接納治療師自己與當事人都是不完美的生命
。鼓勵使用技術。
不鼓勵移情
,認為移情是個案期待被治療師喜歡和讚賞的需求,或是
對治療師的讚賞產生依賴
。
若發生移情,治療師會使用面質(駁斥)處理。
治療者是教師、案主是學生
,
具有高度指導性
,教導ABC理論。
對
非理性信念提出質疑,會示範理性行為
。
應用
適用於家庭、伴侶、個人、團體。
短期治療。
受臨床與社區機構的歡迎。
評價
貢獻
透過非理性信念的駁斥,能有效的協助案主獲得較有彈性的面對人生的挫折與困擾。
著重於認知與情緒之間的關係澄清與改變,使案主對於人類行為與情緒困擾的成果有深層的認識與瞭解。
較能以開放性的態度,吸收其他學派的技術與策略,不拘泥於方法本身。
理論簡明,中心理論精簡不繁瑣。
限制
不適用此法的族群:
(1)認知功能較低者,如兒童,不理解邏輯。
(2)需要龐大情感支持的案主不適用,如失戀者持續抱怨,不適宜潑冷水與駁斥。
不重視個案的過去經驗,(整個認知取向)
不強調諮商關係,若案主感受到不被尊重或瞭解,容易自行結束關係。(僅REBT)
過多面質與駁斥,容易引起案主的不適感,不利行為改善。(僅REBT)
治療師主導整個諮商歷程,容易將個人價值觀強加諸於個案身上。(僅REBT)
文化差異與考量:
(1)東方文化的權威者與長者不適用面質,個體自尊的考量。
(2)或恐因治療者的權威感,引起案主過度依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