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場效應電晶(FET) 二甲14莊昕睿 指導老師:黃芳瑩老師 - Coggle Diagram
場效應電晶(FET)
二甲14莊昕睿
指導老師:黃芳瑩老師
極性
汲極(drain)
源極(source)
閘極(gate)
組成
非晶矽
多晶矽
大部分的FET是由傳統塊體半導體製造技術製造,使用單晶半導體矽片作為反應區,或者通道
分類
ISFET
是離子敏感的場效應電晶體,它用來測量溶液中的離子濃度
JFET
用相反偏壓的p-n結去分開閘極和體
IGBT
是一種用於電力控制的元件。它和類雙極主導電通道的MOSFET的結構類似
HEMT
高電子移動率電晶體,也被稱為HFET。是運用帶隙工程在三重半導體例如AlGaAs中製造的
MESFET
用一個蕭特基勢壘替代了JFET的PN接面;它用於GaAs和其它的三五族半導體材料
FREDFET
是一種用於提供非常快的重啟(關閉)體二極體的特殊FET
MODFET
用了一個由篩選過的活躍區摻雜組成的量子阱結構
DNAFET
是一種用作生物感應器的特殊FET,它通過用單鏈DNA分子製成的閘極去檢測相配的DNA鏈
MOSFET
用一個絕緣體(通常是二氧化矽)於柵和體之間
DGMOFET
是一種有兩個閘極的MOSFET
NOMFET
是奈米粒子有機記憶場效應電晶體
DEPFET
是一種在完全空乏基底上製造,同時用為一個感應器、放大器和記憶極的FET
OFET
是有機場效應電晶體,它在它的通道中用有機半導體
工作
空乏模式
一個負的閘源電壓將造成一個空乏區去拓展寬度,自邊界侵占通道,使通道變窄
增強模式
一個正的柵源電壓是製造導電通道所必需的,正電壓吸引了導體中的自由移動的電子向閘極運動,形成了導電通道
歷史
場效應電晶體於1925年由Julius Edgar Lilienfeld和於1934年由Oskar Heil分別發明,但是實用的元件一直到1952年才被製造出來(結型場效應電晶體)。1960年Dawan Kahng發明了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從而大部分代替了JFET,對電子行業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