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類風溼性關節炎–虹蓁, 1, 3, 4, 5 - Coggle Diagram
類風溼性關節炎–虹蓁
十、參考文獻:
類風濕性關節炎 過敏免疫風濕內科 顏正賢副教授,出自高醫醫訊
第十七卷第二期
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復健
這些職業可增加類風濕關節炎風險
做好壓力管理 類風濕性關節炎
防誘發
認識類風濕性關節炎
改善關節炎疼痛的3種瑜珈動作
類風濕性關節炎與規律的運動
關節痛做瑜珈會有幫助嗎?
類風濕性關節炎
適度運動保關節靈活
三、 who:
2.以女性居多,女性約為男性的三倍
3.發病年齡主要在三十~五十歲之間
1.有遺傳因素影響,但不一定會發病,還要有誘發因子存在(直係親屬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與直係親屬沒有的比率約為4:1)
4.生活習慣
吸菸者發病的機會是非吸菸者的4倍
5.壓力太大、沒有正常生活作息
6.環境因子
較常暴露於石棉或二氧化矽
肺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石棉會引起炎症並增加肺部纖維化和癌症的風險
7.肥胖者
六、how:
2.運動治療
一天至少二次,包括主動及輔助性關節運動
如游泳、騎腳踏車、園藝、編織
3.熱療
濕熱治療又比乾熱治療有效
局部肢體進入水中的溫度約為40~43℃
全身水療則溫度應在38℃以下
冷熱交替式水療最具有消除腫脹的效果,浸泡於約40~43℃之熱水3~4分鐘,改用約15~20℃之冷水30~60秒,交替進行共20~30分鐘
大關節受影響時,可用熱敷袋治療
小關節受侵犯,石蠟浴熱療
1.休息
在日常活動或工作當中,每小時至少應休息十分鐘
每日睡眠至少八小時, 且最好有午休
4.冷療
運動前以冷敷袋治療疼痛關節
0~10℃冷水
5.均衡的飲食
三餐定時定量
深海魚類富含 omega-3 脂肪酸,可緩解發炎
減少糖份及動物性脂肪的攝取
富含維生素 D 及鈣的食物可減少骨質的流失
八、注意事項:
若有出現以下情況時應儘速就醫
疼痛超過24小時
關節活動範圍變小
關節疼痛腫脹情形加重,而不只是單純的肌肉疼痛
不尋常或持續的疲勞
一些投球或擊球的運動可能增加其傷害,故發炎較嚴重時不應從事此類運動,緩解時也應謹慎。
陸上運動如跑步、登山、舞蹈等,會大大增加下肢關節的負擔,應避免這類的運動,慢性期可維持輕鬆的散步
循序漸進,以不增加疼痛為度,切記依個人體能調整
不要做反彈動作,也避免忍痛勉強伸展
一、what:
一種慢性發炎性疾病,其詳細致病機轉至今仍不明
集中在滑膜關節的自體免疫反應引起
主要影響關節的長期持續性疾病。它通常導致關節發熱、腫脹和疼痛。疼痛和僵硬往往於休息後更惡化
二、why(成因):
正常狀況
免疫系統會製造抗體,並攻擊病毒、細菌等外來異物,避免感染
依據美國風濕病學院所訂的診斷(1至4項至少需有六週以上的時間,若病人符合七項中的四項即可診斷為此病
1.晨間關節僵硬大於一小時
2.同時至少有三個或以上的關節區發炎(肘關節以下,包括肘、腕、掌指、近指及膝關節以下,包括膝、踝、蹠趾)
3手部關節炎
4.對稱性關節炎
5.類風濕結節
6.血清中類風濕因子呈陽性
7.X光有典型的變化
異常狀況
免疫系統會將抗體誤送至關節處,導致抗體攻擊關節周邊的組織,使得包覆關節的滑液(synovium)發炎、疼痛,並釋出會傷害周遭組織的化學物質
七、瑜珈觀點:
2.拉展:
2.戰士二式
延展緊繃的脊椎
3.束角式
伸展大腿內側,以及緩解坐骨神經疼痛
1.樹式
增加膝蓋關節的韌度外,還可以強健下肢力量
增加平衡感與協調力
3.鍛鍊:
每兩天進行一次肌力訓練
啞鈴或彈力帶等器材來強化肌肉
1.放鬆:
溫和伸直與彎曲的動作
3手腕關節運動
4.前臂旋前、旋後
2.對指運動
5.肩關節運動
1.指掌關節活動運動
6.上肢伸展拉筋運動
7.踝關節運動
強調正念或覺察減壓—打坐或冥想
五、when:
1.活動期
睡眠、休息許久之後要感到腫脹而僵硬,稍一使力即怠不適,顯示出關節正受發炎反應所侵犯
漸漸的產生腫、熱、痛
倦怠、食慾不振、虛弱、貧血,且常見「晨僵現象」
2.緩解期
不知不覺中慢慢出現
事先沒有任何徵兆
因某些刺激如發燒、感染、情緒變化等而再次進入活動期
四、where:
1.以侵犯關節為主
手指近端、手指和手掌間,手腕;足部的腳趾和腳掌之間
常有「對稱」的情形,即在身體左右兩側同一部位都出現症狀
2.侵犯關節外的器官
心臟(心包膜炎、心肌炎、心內膜炎、傳導障礙)
肺臟(肋膜炎、間質性纖維化)
腎臟、肝、脾
肌肉、眼睛、神經、淋巴腺、血管
九、其他延伸:
區別於退化性關節炎
飲食、鍛鍊、衛生、體重等因素都影響著關節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