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Feeding and Eating Disorder (厭食症&暴食症為主), 案主的擔憂, 暴食症的患者 - Coggle…
Feeding and Eating Disorder
(厭食症&暴食症為主)
好發年輕女性
盛行率:厭食症0.1%,暴食症1%
厭食症的體重低於正常標準植
一生可能厭食轉暴時、厭食暴時輪替
暴食症患者被觀察到易衝動、情緒易被激發
易合併衝動行為:偷竊、物質濫用、自殺自傷
完美主義、在意他人眼光
發病前通常經過一些明顯心理社會壓力事件,
如:轉換環境、學業、家庭親密關係的改變
難以與他人共餐-->人際困難-->社交焦慮
厭食症者會對於自己的身體意象認知有障礙
暴食行為會讓患者產生失控感,並感到
羞恥
治療
行為治療
(暴食症)
打斷飢餓-暴食的惡性循環
勿跳過某幾餐
,而是穩定三餐攝取,避免飢餓
觀察暴食衝動前後
暴食前的衝動情緒
暴食後的不安情緒
以肌肉放鬆訓練克服引發暴食的緊張與暴食後的不安
建立飲食自我紀錄表
認知行為治療
目的在於去除對於吃的焦慮
使患者注意到暴食-嘔吐-節食間的惡性循環
暴食症
教育患者透過認知觀點了解飲食障礙
了解何謂胖?
如何評量自我價值?
觀察想法-行為間的連結
探討想法是否有根據-->合理想法的結論
飲食自我監控表
教育患者正確的飲食習慣
建立新的飲食習慣與改變舊的飲食行為
相較改變嘔吐的行為
更著重改變飲食習慣
行為治療
(厭食症)
建立契約
飲食量
體重增加量
目標體重
資料回饋、增強
結合認知治療
相信身體會自己調節
避免量體重
再歸因-點出錯誤知覺
怕胖只是表象(背後有其他原因)
成因
生理
腦島-->杏仁核
對於食物的負面感覺影響杏仁核產出負面情緒
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失調
下視丘失調
心理
性格完美主義、在乎他人肯定
透過飲食獲得控制感(父母過多或缺乏照料)
社會
承襲家庭的飲食習慣
社會文化、媒體、家庭對身材的看法
心智化於飲食疾患處遇
針對案主對於自我、他人心智化的缺乏
透過治療關係詮釋並對應到現實生活中的自我感、人際關係
評估案主無法了解自己的情緒想法
因此無法協調自己的情緒,以達到較佳的人際接觸
案主的擔憂
怕會變胖
害怕變胖背後的焦慮可能是對自己身體意象改變的焦慮
心理師應該去探討背後的原因並以此為治療焦點嗎?
探討是否對個案有益?
怕失去控制
若擔心失去控制是案主的主要議題
心理師該在甚麼時候、如何介入?
(行為治療只會提供計劃不會失去控制的解釋)
暴食症的患者
心理師如何協助案主不被tri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