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精神疾患, 資料來源:
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2017)。講義下載。http://selectivemutismtw.blogspot…
精神疾患
飲食障礙症
厭食症的認知行為治療:
- 重新歸因:使個案了解「認為自己太胖」是不合理思考的一部份。
- 相信自己的體重:飲食正常,身體會知道如何維持一個健康的體重。
- 避免經常量體重:只在契約中明訂的時間去量。
- 了解怕胖只是表相:怕胖可能只是對不愉快的感覺或想法逃避,應嘗試找出那些心中的困擾,而非只是關注體重或是身材。
- 訂定治療契約:包含目標體重、飲食量、體重增加量、增強的提供、控制嘔吐或其他清除食物的方法。
暴食症的認知行為治療:
- 與病人討論其認知特點:
1.1 患者經常在暴食後節食、自我引吐、使用瀉藥、利尿劑等,患者會覺得這樣可減少熱量的吸收,而事實是能量攝取不足的結果,會刺激更多的暴食行為。
1.2 過度重視外形、體重,可能加深其無力感及無價值感,並促使進一步節食。故應協助修正其過度重視體型的想法。
1.3 可讓病人記錄自我評量表及養成量體重的習慣,由評量中記下每次進食的情境,暴食衝動強度,進食種類及數量,當時合併的感覺及想法等,以尋找出暴食衝動的誘發因素和「暴食-嘔吐-低自尊-節食」之間的關係,以刺激控制法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
- 以行為修正法逐步改善節食或偏食的習慣,找出有關身體形象和體重的問題想法。以認知重塑的技巧,讓病人學會質疑自己的問題想法的能力,並改變扭曲的認知,進而改變其行為。
- 提供訓練,以避免再發,其內容包括問題解決能力,因應技巧的強化,尋求朋友幫忙等,並且要隨時矯正對身體形象的錯誤觀念。病人雖然要有面對未來再發病的心理準備,但也必須了解多數人有時也會吃太多,不要過度敏感就此推論成「過去的努力均白費了」,而再度陷入「低自尊-暴食-嘔吐」的惡性循環中。
成因:
- 個人因素:有機會患上飲食失調的年青人,很多都是完美主義者,長期以來都覺得自己「不夠好」,自尊和自信心不足。她可能不知道自己的體重最適宜在哪個範圍內,而只著眼於個人的「磅數」去看自己。她很能體會別人的需要,卻難以認清和向別人訴說自己的需要和感受。
- 家庭因素:家庭本身並非飲食失調的成因,但家人之間的溝通方式,可以是一個誘因。當一家人設法應付飲食失調的問題時,溝通或會轉趨緊張和產生磨擦。
- 文化因素: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期待、媒體宣傳纖瘦的美感、家人與同儕對維持苗條身材的支持等。
情緒障礙症
- 憂鬱症,包括包括鬱悶心情、失去興趣、食慾減退、失眠、怠倦感、悲觀、過度罪惡感、猶豫不決、自殺意念及行為等。對許多求學階段的青少年來說,影響更大的是憂鬱症造成的注意力不集中與記憶力衰退。
- 躁鬱症,包括:高昂的情緒、過度的樂觀和自信、減少對睡眠的需求而不會感到疲倦、活動容易不顧後果、說話速度快、思考快速、容易分心、莽撞行為變多等等。在輕躁的時候,症狀較輕,青少年反而會因此思考迅速、靈感變多而工作表現短暫變好;但是變為嚴重的躁期時,干擾行為變多,思考太快反而無法有效率處理事情或與他人溝通,甚至有些人會出現躁症相關的幻聽妄想,進而產生干擾行為
青少年憂鬱症諮商歷程
- 開始階段,建立諮商關係,讓個案理解諮商歷程並與之建立關係。
- 過渡階段,青少年憂鬱症在復原過程當中會反反覆覆,有時狀況不佳,因此諮商歷程會呈現來來回回議題不清楚的狀況,但個案重要的訊息與議題也會在這個階段出現。這階段的目的在於讓個案表達自己,幫助其紓緩憂鬱。當個案可以表達自己時,壓抑的情緒會降低,因此通常會出現狀況改善的徵狀,可以觀察到個案談論隱私的意願提高,而這通常需要經歷3~5次諮商後,才會慢慢出現。
- 工作階段,個案會對困擾自己的議題展現出想要處理的意願。青少年通常的議題在於家庭關係、課業壓力與同儕壓力,有時也會出現性別認同或性的議題。諮商師會跟個案開始關注個人議題,討論疾病的部分會逐漸下降。 但這不代表不用關心疾病狀況,而是將焦點轉到讓個案對自己的疾病狀況理解,但將個案與疾病分開,不被疾病綁架,而能真實了解到自己的狀況,也因此比較有工作與對話的空間。這個階段通常占所有諮商次數的半數以上。
- 結束階段,讓個案回顧自己的狀況,能夠以不同的角度看自己,提供新的觀點,另一部分也讓個案理解到自己未來要面對的狀況,為自己的狀況有預先準備與練習,這樣的預先準備與練習有助於個案對於後來可能的復發或類似狀況有更多的準備。
青少年憂鬱症處遇
- 穩定就醫服藥:憂鬱症是遺傳加上後天壓力相互形成的疾病,通常在青少年發病主要的原因還是來自於身體因素,這建議由醫師診斷並服藥。
- 了解個案的生態系統:像是社會學校文化對身體外貌成就的看法、社會文化階級、人際關係的壓力(校園霸凌、性平事件)、多數高關懷、高要求家庭較易讓個案感覺到壓力。
- 協助個案表達自己情緒:通常諮商的持續進展會有助個案情緒的穩定,但由於個案內在的力量尚未穩固,因此只要一遭受外界的干擾,就很容易退回原先狀態,造成諮商效果不佳。這是正常的狀況,只要個案在進展與退後之間仍願意來談,並找出退後的原因,就有可能讓諮商持續有所進展。
- 系統合作:由於青少年主要的生活範圍以學校為主,如能讓學校系統協助,會減少來自學校端的壓力,協助個案穩定,學校的支持有助個案的返校與進展。但由於諮商機構主要服務的對象為家長與個案,跟學校的聯絡需取得家長與個案的同意,有些家長不願讓諮商機構跟學校連絡,此時請協助家長將自己的困難告訴學校,可藉由親師會談或者正式的個案會議,提出希望學校提供協助。
- 預後:憂鬱症的諮商通常可以提供個案情緒紓緩並面對憂鬱症狀況,但需注意個案在復原階段的行動力,由於憂鬱症發病初期,個案的整體體力狀況不佳,因此採取行動的能力較低,隨著病況的穩定能力的恢復,個案有時容易因為一時情緒激動,而在此時採取自殺行動,通常完成自殺行為的比率較高。個案完成目前階段學習後如繼續學業,可提醒家長有關環境轉換後,個案需要較長時間 的調適,另也可建議家長持續與下一階段學校保持聯繫與合作,有助個案獲取相關協助。
選擇性緘默症:
- 當孩子意識到舒適圈以外的人在場,就突然明顯凍住(身體緊繃,表情僵住),外人一接近就突然停止說話或改用氣音。
- 很喜歡的口語活動,換成不一樣的熟人也無法進行。
- 對某些人完全無法發出聲音(即使笑或哭也不行)。
- 有些個案想說話,但喉嚨卡住。
教師介入策略:
- 建立溫暖、支持、溝通的關係:運用手勢、點頭、微笑和手指等付出關心,讓孩子知道和老師溝通是愉快而有益的。可安排每星期數次,每次數分鐘和孩子相處,熟悉孩子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有什麼興趣;也可以問他喜歡坐在哪位同學旁邊,或者想參加哪些活動。
- 不要忽略緘默的孩子:選擇性緘默的孩子有時在班上幾乎變成隱形,應該讓他感受到,你覺得他很重要。設法找到孩子的強項,給予讚賞,例如:孩子可能擅長音樂、畫圖、待人親切、運動等。對於選擇性緘默的孩子「可以」做到的事,老師不應降低要求,例如:做功課、參與不需口語的活動,還有參加社交活動。
- 一次一小步的計畫:當孩子顯然目前還做不到時,老師不應該強迫他說話。很多選擇性緘默的孩子反覆被要求做出口語回應,但卻做不到,因此每天不斷經歷失敗。選擇性緘默的孩子需要循序漸進、一次一小步的邁向說話。老師可與孩子的家人合作,和他們一起思考如何給予幫助。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ADHD):
在各種不同的場合出現和其年齡不相符合的專注力不足、過動、衝動的症狀,明顯造成學業、人際、家庭生活的障礙,而且因為其典型症狀,會出現上課不專心、功課寫不完、忘東忘西、話多好辯、坐不住、動來動去,造成老師和父母在教養上的困難,其父母的身心和情緒也可能受到影響。
教師介入策略:
- 給予明確的指令:教師在指派工作或作業時,語氣和指令必須明確,切勿使用暗示或是隱喻的言語。
- 學習步驟化:對於較為困難的教材或問題,教師可以將之分成幾個簡單的步驟,引導學生逐步完成。
- 座位安排:在課堂學習時,老師往往無法兼顧到學生的注意力問題。當老師發現學生注意力不易集中時,可以將座位安排在較靠近老師的地方,便於老師提醒學生。
- 技巧性提示:當學生無法專注時,利用一些技巧來提醒學生,如輕拍肩膀、給予小紙卡或是便條紙(需寫明指導話語);老師也可以用口語方式來引導,如:「現在大家都看著黑板(眼神注視不專注的學生)。好,大家一起看黑板⋯⋯」
- 明確的契約和獎勵:可以和學生約法三章,完成他應該完成的事項,教師需明白告訴學生,他有哪些事情應該完成,以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 發掘學生的優點:老師可以靜下心來觀察學生的優點和可取之處。不要一味將焦點放在「問題」上,其實,他們也是有活潑可愛的一面。
自閉特質:
- 不善於人與人的互動和溝通:嬰兒時期不看人和閃避眼神、相對貧乏的肢體語言和表情、不懂得察言觀色、無法理解社交禮儀規範。
- 容易過度執著於重複和一致性:喜歡重複的動作或話語、生活中有許多堅持的步驟、不喜歡生活中的變動、著迷於自己的特殊興趣。
-
-
強迫症狀可分為強迫思考和強迫行為兩種。常見的強迫思考包含:
- 攻擊:害怕自己做出攻擊自己或別人的行為。
- 怕受汙染:害怕各種細菌或髒東西。
- 性:出現不合理的性畫面或思考。
- 囤積/節省:捨不得丟掉東西。
- 宗教:害怕冒犯神明或侵犯道德。
- 對稱或精確:害怕不正確或不完美。
- 其他:害怕說出某些事情,或丟掉東西,或有迷信的害怕等。
- 身體:過度擔心身體的疾病。
認知治療經常與行為治療常併用:
透過與個案不斷對話,深入了解恐懼與焦慮的根源,讓個案理性思考,從而將個案自扭曲的信念或自動化思考中釋放。認知治療就是「再學習」的歷程,治療師充當導師,改變個案的想法,再透過行為治療對個案進行新的制約,以利個案克服強迫思想及強迫行為。
例如有個案受困於清洗的強迫症,既然個案怕髒,那就讓他從比較能接受的髒污開始嘗試暴露。可以先請他列出一個表格,將讓他焦慮的程度由低排到高,然後依序讓他接觸這些物件,卻不能有所反應。例如依序是洗淨的水杯、桌面、地板、戶外的水盆、捷運的扶手等等,讓個案逐步接觸會引發他焦慮的物件,最終達到降低焦慮感的目的。
思覺失調症
思考與知覺方面的病態扭曲所造成的異常,包含:幻聽、妄想、幻覺,像是會莫名其妙地害怕,覺得似乎有什麼不好的事情要發生;走在路上,會有被人跟蹤的感覺;會聽到有人在耳邊威脅和嘲笑自己。混亂的意識狀態、怪異的言談與行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