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攻擊、利他主義與道德發展 - Coggle Diagram
攻擊、利他主義與道德發展
攻擊
定義
發展趨勢
早期:工具性攻擊(為了玩具)
後期(學齡):男性:敵意性攻擊(報復加害者retaliatory),13~15歲是高峰,之後以其他形式發洩怒氣(偷竊、翹課)。女性:內隱攻擊,在青少年期最普遍
性別差異:睪固酮使得男性較具攻擊性,但後天社會因素影響較大
社會因素:父親較常與男生玩粗暴遊戲、男生在為攻擊行為比較不會受到譴責
其他想法:女性的內隱攻擊也很多
-
-
個別差異
分類
主動性攻擊者Proactive aggressors:為工具性攻擊,認為攻擊行為可以獲得實質利益(增加自尊、獲得控制)
反應性攻擊Reactive aggressors:為敵意性攻擊,時常懷疑他人,具有敵意歸因偏誤
社會訊息處理理論
-
主動性攻擊者:不會將不明確的行為歸因於敵意,小心的制定工具性目標,並以攻擊行為當作解決策略,因為他們認為攻擊是最有效達成目標的方式
反應性攻擊者:敵意歸因偏誤Hostile attributional bias,一開始就預期別人對他有敵意,所以從解釋社會線索就開始歪去,引發攻擊報復行為,攻擊行為造成他人的拒絕與敵意,又增強了他原本的敵意預期,因此惡性循環
-
-
控制方法
-
消除攻擊酬賞
1.不相容反應技術Incompatible response technique:
除了最嚴重的攻擊行為,其他的行為皆忽略(削弱想被注意的增強),增強利社會反應的酬賞
2.暫停法Time-out:將人帶離增強他攻擊行為的環境
示範與教導
3.社會認知介入法:控制怒氣、更能同理與考量他人觀點、楷模示範
利他主義Altruism
-
發展趨勢
-
同理心
1.同情的同理心激發
2.自我導向的苦惱
前者才有利於利社會行為的展現
發展:青春期後同理心與利社會行為的關聯較強
原因:感受責任感假說(同理心的激發讓個體想到那些有關利社會行為的原則,因此讓他們覺得自己必須有責任要去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