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家庭與發展因素 - Coggle Diagram
家庭與發展因素
依附型態的臨床呈現
排除依附
高迴避/低焦慮
諮商中常用缺席、遲到、不理睬CO、少自我揭露
關係中的權力與控制-要佔上風
協助面對哀傷(哀傷=懦弱):兒時需求被剝奪、被忽略
CO避免進入其會被批評、評價、退縮之投射認同
修正性新反應:穩定、溫和同理的邀請、同調、歷程評論、詢問人際模式之他人回應
高自我內在運作模式:自己有能力解決、忽略情緒
扭曲他人為控制、敵意、侵入、不可依靠的負向模式
成癮行為、偏差行為
有效CO
配合CL節奏
初期放慢、遠距離
找到入口處時邀請更多的情感投入、展現脆弱
焦慮依附
低迴避/高焦慮
放大情感需求、過度反應
照顧者自我中心、不一致、無法預測,導致更強烈的需求
焦慮核心→害怕失去關係
常因關係議題進入諮商
輕鬱症、廣泛性焦慮、BPD(嚴重時)
諮商中第一次很熱切投入、多話、多情感
依賴CO、聚焦在CO-犧牲自我探索
CO提供安全堡壘+探索關係模式、歷程評論、討論治療關係中的負向感受
有效CO
對強烈依附不會感到威脅、過度反應
能接受強大初期連結
治療目標:逐漸增加人際距離與自主
安全依附
低迴避/低焦慮
痛苦時不迴避情感需求,不焦慮會被控制、拒絕、遺棄
能隨時終止不適合的關係
害怕依附
高迴避/高焦慮
排除←→焦慮
害怕與人連結+害怕與人分化
照顧者:疏離、虐待、令人害怕或威脅、解離、性、奇特方式回應
孩子:情感不穩定、關係不穩定、缺乏同理、自我認同混淆
內在模式:自己是令他人害怕的、他人的拯救者、令人喜歡的孩子、被拒絕/令人討厭的孩子
照顧者是無助受害者、生氣/剝削的加害者、有能力/有幫助的
核心:長期恐懼無法解決:生理激動、心理恐懼被拒或虐待
焦慮、PTSD、犯罪行為、藥物濫用/成癮行為、自傷
創傷未解決:同時外在症狀:犯罪行為+內在診斷:重鬱症、BPD、解離
諮商中迴避親密投入、難信任人、迴避關係、負向看待自己與他人
靠近CO時:預期會遭到拒絕、被剝奪
結案指標:接受過去負向經驗的存在、反思能力(非所有事都用同一基模)、壓力下能調節情緒(非行動化)以彈性方式容忍連結與自主
獲得安全感
治療關係
拓展僵化內在運作模式
建立新關係技巧與能力
渴望但未得到發展的自我慈愛
對生活更有現實的敘說
安全感
CO
CL
與他人互動的改變
回應CL多樣化的教養、依附型態原則
協助CL接受原生家庭的好壞
協助改變有問題的人際因應模式
表達興趣、進㇐步探索
學習建立新關係,跳脫舊有關係模式
CL主動提及兒時經驗時,切入主題
把愛收回-有條件的價值
父母:作為管教手段,用以懲罰孩子、表達憤怒→威脅切斷連結
孩子:被拒絕、無助、無望、孤單、自責、分離焦慮、充滿羞愧感、人際退縮、追求完美與成就,易焦慮、憂鬱、認同混淆
專制型:孩子不允許表達抗議,只能順從→憤怒轉為內在懲罰、低挫折容忍、難控制爆怒情緒、失自我
教養型態
縱容型
低控制、高情感
孩子
:自我中心、界限模糊、行為問題多、內在焦慮高、不想負責、對他人苛求、以生氣或脫序行為操控別人
處遇原則
:清楚執行限制、覺察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他人、不評價並助其認清他人沒有主動滿足自己需要的現實、教導互惠、學習自我控制與情緒調節、真誠一致
父母
:「別這樣,甜心,你可不可以停下來?」→控制權轉移給孩子
疏離型
低控制、低情感
孩子
:被忽略、被拋棄、不被保護,常會不合作、物質濫用、人格違常、偏差行為、社交能力差
處遇原則
:展現真誠與興趣、理解建立關係的困難、處理隱藏的羞愧感與憤怒、建立依附與利他、學習了解自己的爆點與後果、學習反思
父母
:「走開,讓我一個人靜一靜!」→常處於藥物/酒精成癮、長期性憂鬱、人格違常
專制型
高控制、低情感
孩子
:失去自發性與自我價值、長大後轉為嚴厲自我批判
處遇原則
:肯定與同理CL的經驗、提供選擇助其有自己的聲音、練習主導自發與自我肯定、提供安全避風港、發展親密溝通技巧
父母
:「不要問我為什麼,我說什麼就做什麼!」
威信型 :star:
高控制、高情感
父母
:「我愛你,這就是為什麼你要照著我說的去做。」→紀律、責任感、堅定設限、表達情感、回應需求
小孩
:合作、自主、尊重他人、成就動機高、利他、社交能力高
家庭互動模式
分離衝突
對於自己變好,不需要CO而感到罪惡感
支持CL分化、享受與追求自己的生活
親職化小孩
過度為他人負責,對依懶感到不安,滿足自我需求有罪惡感
透過歷程評論澄清親職化
角色顛倒、滿足父母需求、照顧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