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情緒發展與親密關係的建立 - Coggle Diagram
情緒發展與親密關係的建立
依附
-
順序
非社會期Asocial phase(0~6週)
對於各種刺激皆有良好反應
無辨識性依附期(6週~7個月)
喜歡人的陪伴,偏好社會性刺激
特定依附期(7~9個月)
會對特定的人物進行依附,視為安全堡壘(情緒支持)
多重依附期
嬰兒不只依附一個人
理論
心理分析論:因為你提供食物,所以我喜歡你
學習論:因為食物給我滿足的感覺,所以我喜歡你。根據回應性與提供刺激總量
認知發展論:依附根據認知發展而發展,要能辨識陌生人才能發展依附
動物行為論:個體生來就有被愛的特質,以促進生存。例如銘印、洋娃娃的外貌
-
依附類型
根據Ainsworth的陌生情境:
安全型65%:母親在場,放心主動探索環境;母親離開會感到悲傷;母親回來會感到快樂
抗拒型Resistant 10%:母親在場,很少探索環境,害怕陌生人;母親離開會展現苦惱;母親回來會展現矛盾,既無法離開母親身邊又拒絕肢體碰觸
逃避型Avoidant 20%:母親離開只有少許不開心;母親回來也不理他
錯亂型disorganized 5%:抗拒加逃避的混和型
-
日後發展
-
-
社會剝奪的效應
造成
1.社會性不成熟
2.依賴成人
3.語言技巧貧乏
4.問題行為
5.被動、退縮冷淡:因為習得無助感
6.反應性依附異常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無法對具有安全依附的照顧者發展安全依附
母愛缺失假說Maternal deprivation hypothesis
缺乏一個給予溫暖和關愛的母親
反駁:由多回應的照顧者也可以發展安全依附
社會刺激假說Social stimulation hypothesis
嬰兒需要一個可以給他回應的角色,不斷的互動才可以有正面的發展。因為嬰兒藉由自己的行為和照顧者間的連結可以學習到自己是可以控制社會環境的,以發展出正面自我運作模式
-
情緒發展
-
情緒社會化
可以根據不同社會文化的情緒表達規則適時地壓抑情緒
出現時間:7個月大
調整情緒的策略:轉身離開不愉快的刺激、晃動身體(1歲)。試著控制,或是轉移注意力,表現皺眉或緊閉雙唇(1~3歲)
在之後父母會試著介入以教導他們如何處理負面情緒,是一種引導式學習的概念(2~6歲)
情緒表達規則:3歲的孩子開始會隱藏情緒,但是大部分仍然不懂得辨識自己的情緒,隨意的表達。隨著年齡的增加會越來越熟練
父母的腳色:在與子女互動時強調正面反應更能養育出掩飾負面感覺的子女
辨識與解釋
-
談論情緒(1~3歲):家人越常與孩子談論情緒經驗將促進良好發展,例如更能解釋他人情緒、解決朋友的爭論。解釋他人情緒的能力提供了同理心與利他發展的基礎
發展:
注重外在事件以推論他人情緒(4~5歲)
注重內在慾望與外在事件推論、明白個體會同時擁有一種以上情緒(6~12歲)
氣質
定義:個體與生俱來面對外在環境刺激或內在刺激的獨特反應方式。非共享環境影響較大,是一項中度穩定的東西
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全發展、日後在各種情境上的適應能力
適配性Goodness-of-fit: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孩子的氣質之間的配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