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第四课-语义和语用 - Coggle Diagram
第四课-语义和语用
语义
语义是语言形式表达的内容
什么是语义
语汇形式 VS 语法形式
语汇形式
• 所有的实词和固定短语的形式
• 语汇意义(词语意义)
语法形式
• 所有的实词和固定短语的形式
• 语汇意义(词语意义)
语段意义 VS 语境意义
语段意义
一般的、稳定的意义
语境意义
在特定的上下文、特定的交际场合中、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才能出现的意义
理性意义 VS 非理性意义
理性意义
• 表达说话人对主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的认识
• 语义的基本要素
• 思想意义
非理性意义
• 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以及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内容,一般总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
• 语义的连带要素
• 情感意义
语义”有什么样的性质和特点
概括性
词义VS句义
模糊性
中间精确、边缘模糊 VS 有的精确,有的模糊 VS 有时精确,有时模糊
民族性
马来西亚的“kopi o kaw”
在语言系统中如何处理语义问题
要不要研究“语义”?
语义中心说/语义-句法说
句法自治说/句法-语义说
语言意义的研究不能完全取代对语言形式的研究,语言形式的研究也不能完全不管语言的意义
怎么研究语义?
由各种语言片段表示的语汇意义和语段意义
语汇意义:词义;语段意义:句义
词义构成的各个要素
“义类”:词语中两种不同类型的意义
词的“非理性意义”/词义的“附加色彩”
感情色彩:“褒义色彩”VS“贬义色彩”、中性词
语体色彩:口语色彩VS书面语色彩
形象色彩: 颜色
词的“理性意义”
表达人们对主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的反映
通俗意义:一种是人们对事物所具有的非本质特征的反映(非专业解释)
科学意义:人们对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反映(专业解释)
“义项”:一个词语形式的不同意义(一个字很多意思)
义项的数量根据词所反映的对象多少来确定
包括词的理性意义,也包括附着在理性意义上的附加色彩
共同的、一般的、稳定的意义,不包括个别的、具体的、临时的意义
词义是以义项为单位
尽管反映的对象不同,但应该有一般人可以感觉得到的联系
“语素义”:语素义的组合和词义
词义=几个语素义的直接组合(观赏)眼睛看,内心欣赏
词义=相同或相近的几个语素义的并列组合(洗涤 洗是清理,涤也是清理)
词义中语素义的组合虽然不直接,但稍加联想意思还是清楚的(轮椅)
词义只包含了一部分语素的意义,而有的语素的意义已经脱落,但词义仍然清楚(姑娘-年轻女孩)
“义素”:词义的区别特征
义素:由分析义项得到的词义的区别特征,词义的“语义原子”
不与语音形式相联系的抽象的语义单位
确定对比的范围->比较词义的异同->整理和描写义素
根据词义的异同给词语归类
“单义词”和“多义词”
:词语的“一专”和“多能”
“单义”发展为“多义”的
原因
根据客观对象之间的某种
联系
,用指称甲类对象的词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产生出与原来的词语意义有联系的新意义
用
数量有限
的语音形式去表达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的意义,就必然出现一个语音形式表达多个意义的现象
本义
(词最初的意义)
VS
引申义
(除本义以外直接或间接从本义衍生出来的其他所有意义)
VS
基本义
(现在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不一定是本意】)
借代引申
两者之间有
稳定联系
,就用原本指称甲类的词语去指称乙类
比喻引申
两者之间有
相似性
,就用原本指称甲类的词语去指称乙类,使词语产生
新的意义
读音和写法都相同的词有多个意义,这些意义有可能是
多义词的义项
,也有可能是
同音的词
多义词的义项
有联系
同音的词
没有联系
“同义词”和“反义词”
:词语的“合作”与“分工”
同义词
同义词中几个词语的词义所概括反映的对象必须相同或者基本相同
不同语言或方言中表示同一意义的词不能算是同义词
不完全是词与词的关系,而是词的义项之间的关系
绝对同义词(等义词)VS 相对同义词(近义词)(复习和温习)
绝对同义词(等义词)
借用外语词
例:维他命——维生素
方言词
例:脚踏车——自行车
相对同义词(近义词)
基本相同但有细微差别
例:复习——温习
反义词
属于同类事物和具有共同意义领域是构成词语反义关系的基础
就词语理性意义之间的关系而言,附加色彩的对立可能成为近义词之间的区别因素,但不能构成反义词
不完全是词与词的关系,而是词的义项之间的关系
矛盾关系的绝对反义词(真假)VS 反对关系的相对反义词(不多不少)
绝对反义词
两个词的外延没有交叉,其外延之和等于种概念
例:男人——女人
“非A即B,非B即A”
相对反义词
两个词的外延没有交叉,外延之和小于种概念
例:胖——瘦
“是A则非B,是B则非A”
“语义场”
:词义相互联系形成的“词语家族”
读音和书写形式不同的一批词在意义上有某种密切联系,构成一个意义的集合
各个词语(实际上是义项)在意义上的联系可以理解为具有共同的上位意义或叫类属意义
上位词VS下位词
(上位词-大概念:家人)(下位词-类属义素:爸妈弟妹)
上位词+下位词=一个语义场
句子的意义和句子的语义分析
句子的意义
句子中词语的意义和句子的“语汇意义”
句子中词语本身具有的意义 VS 句子中词语搭配产生的意义
句子中成分的关系和句子的“关系意义”
语法关系意义 VS 语义关系意义
句子的不同用途和句子的“语气意义”
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
主要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
句子的“语义结构”和结构成分的“语义指向”、“语义特征”
“论元结构”
:不同的语义结构形式和句义
命题:指由一个“谓词”(动词/形容词)和若干个“论元”(名词性成分)
简单论元结构:一个谓词和相应的若干个论元名词,简单主谓句
复合论元结构:包含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的论元结构,复句/连谓句
降级论元结构:论元本身又是一个论元结构,动词性主语/动词性宾语
从属论元结构:修饰成分又是一个论元结构
“语义指向”
:成分之间的不同联系和句义
发生在谓词成分和名词成分的联系上
发生在修饰成分和中心成分的联系上
结构中包括谓语、补语、状语、定语,也包括动词、名词、状态词、副词、代词等,都有不同的语义指向的可能
结构中相互发生语义联系的成分既可能是结构中出现了的成分,也可能是没有出现的成分
看成分的
“语义角色特征”
一个名词在论元结构中属于哪一种语义角色,取决于谓词的语义,或者说是由谓词和名词的关系决定的
看成分的
“语义性质特征”
一个论元名词在论元结构中属于哪一种语义角色, 与论元自身的语义性质有关
句子的“歧义”和歧义句的分化方式
语义现象
歧义
一个句子中存在
两个或以上
同一类型的意义
模糊
一个词语的意义与别的词语的意义难以
绝对
划分清楚
笼统
对同类对象的不同成员进行
抽象概括
而产生
歧义的类型和形成原因
口头歧义
语言片段读音相同而意义不同造成的歧义
书面歧义
语汇歧义:同音词、多义词
组合歧义:语法结构歧义、语义结构歧义
消除方法
采用停顿、轻重音等语音手段
采用上下文和对话情景等语境手段
采用替换、添加和变换等语法手段
语用
语言的运用与语用学
资料参照:语言学常识十五讲 沈阳 248-253页
语用学定义
主要研究“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的实际运用”和“制约语言使用的条件”
语用学与语言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区别
-跟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逻辑学等有关系
-语用学与语言学的各个分支学科都是相互交叉和一一对应
语用学目标
为了解决在句法和语义分析层面难以解决的问题
语境与语句意义和话语结构
资料参照:语言学常识十五讲 沈阳 253-263页
语境与词语所指的解释
一般名词的指称意义
指称例子
有指(窗户玻璃)VS无指(玻璃窗)
任指(我喜欢那一本书)VS全指(我喜欢全部的书)
定指()VS不定指()
除了可以根据语境和上下文来判断,大多数也有形式上的标记或位置上的特征
指称意义
当这个词语进入话语作为具体谈论的对象,即与语境中特定对象发生关联时,才会有具体的所指
指示词语和指示意义
指示词语
有指示作用的词语:人称代词(我、你、他)、指示代词(这、那)、时间名 词(现在、今天、去年、刚才)、地点名词(这里、那里),有些定冠词(如英语the)等。
指示意义
指示词语的指示意义:“指示”是以一个言语活动的各个要素(说话者、说话 时间、说话地点)为参照才能确定的某些词语的所指意义
话语的篇章分析和会话分析
篇章和篇章结构
篇章:某个语言片段由几个相对独立的句子(包括单句和复句)构成, 句中没有特定的关联词,而且中间有多个较大停顿(书面上分别用几个句末标点符号)
篇章结构分析:
从内部发现句子之间的衔接关系:一个主题连续平行发展(A-A-A)、主题述题首尾相继发展(A-A1-A2-A3)、前句的主题和述题共同发展出新的主题(A-A B-B)
从外部找出句子之间的衔接形式:词语关联形式、词语照应形式、词语隐现形式(他站起来,又坐下,站起来,又坐下,又站起来)(只需要写一个“他”,其他可以省略)
会话和会话结构
会话定义
两个或多个人共同完成的一段话(除了记录材料外,更多是面对面的口头话语)
会话结构
话轮转换:会话的衔接形式
聚焦型 VS 引发型 VS 转向型
会话的调节手段
预示、修正、岔开
话轮:即一个人在会话中一次说完的一句话或一段话。
话轮对-始发话轮、应答话轮 VS 话轮段
“句组”与“话语”
句组:句子加句子,这种句子内部副词的语义指向和代词的语义所指就要通过句组才能得到解释
话语:只是一种语言运用的单位,分为 “篇章”和“会话”两种表现形式
语境对于表达和理解语句意义的作用
狭义
定义
语言语境/狭义的语境:指话语内部的语境,包括书面语(单独语流)中的前言后语或者口语(对话语流)中的你一言我一语
作用
解释词语的义项义和句子的命题义
广义
定义
非语言语境/广义的语境:指话语外部各种影响话语表达和理解的因素,包括说话的时间、地点、人物、场景等 外部环境,甚至也包括社会文化背景等环境
作用
解释词语和句子的具体所指意义
解释特殊词义和句义
解释不但超出了语句的义项义和命题义而且需要揣摩才能理解的背后意义
会话准则和会话含义
会话的准则和违反准则的会话含义
资料参照:语言学常识十五讲 沈阳 263-267页
会话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合作原则:真实准则、适量准则、相关准则、方式准则
礼貌原则:得体和慷慨、赞誉和谦逊、一致和同情、
礼貌语句的级别、礼貌语句的环境、礼貌语句的适度、礼貌语句的民族特点
违反会话原则的现象和“会话含义”
二者必取其一:说话人在某些场合或条件下只能迁就一种会话原则而放弃另一种会话原则
有其一必有其二:说话人故意违反会话原则来表达某种特殊的意义,或在语句背后还暗含其他意义(会话含义)
“蕴含义”和“预设义”的语用分析
资料参照:语言学常识十五讲 沈阳 267-270页
蕴含义的语用分析
定义:指说出的话中包含着其中某个词语的上位义或整体义
特点
隐含义:如果A为真,B 一般也为真;如果B为假,A仍可能不失为真
衍推义:句子固有和稳定不变的含义。如果A为真,B一定为真;如果B为假,A也一定为假;但如果B为真,A不一定为真。
可消除性
可追加性
在句子被否定后就不存在或改变
预设义的语用分析
定义:指句子包含的某个背景信息
特点
在句子被否定之后一般仍然保留不变
具有可消除性、不可追加性
言语行为和语用法的语法化
资料参照:语言学常识十五讲 沈阳 271-275页
语句类型与言语行为
言有所为
定义
虽然语言中大多数的句子都有逻辑上的真假值,但有些语句并不需要区别“对错”
例子
言语行为:请求、承诺、宣布、劝告等行为都是由一定的语句来完成
“言语行为理论”
定义
作为研究语句行为能力的语用学理论
例子
言语行为二分说
言语行为三分说
言外行为
在说话的过程中同时也会完成另一种行为,如警告,提醒,请求等,往往代表说话人的意图和目的
言后行为
指说话人说出一句话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
言内行为
指说话人说出有意义的话语或句子的行为,即说话行为本身
不同的句子类型与不同的言语行为
直接言语行为
间接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与语用法的语法化
-语法结构不能脱离语言的功能和用法而独立存在,
-语法规则要受到语用原则的制约
-语用原则对语法结构或者语法现象也有极强的解释力
-从语法结构的历时平面看,有许多语法结构现象是语句用法最终定型的结果,也就是说一些特定用法在约定俗成之后“凝固”成了语法结构规则
-从语法结构的共时平面看,实际上同时存在的大量语法结构现象也可用语用原则作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