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香港經濟發展 - Coggle Diagram
香港經濟發展
1970年代末以後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以後)
(2)工業/製造業朝知識為本及高增值方向發展
(I)特色/特徵
(A)勞動密集式的輕工業式微
(a)香港廠商陸續把生產線遷移到中國內地-->以減低生產成本-->在香港則保留辦公室-->負責管理、營銷、設計、採購等工作-->前店後廠-->香港製造業所僱用的工人人數下跌
(B)發展創新科技工業,,朝知識為本和高增值的方向發展
(b)例如權智(國際)有限公司於1989年推出名為「快譯通」的電子辭典
例如1994年,聯俊達有限公司(後改名為八達通卡有限公司)成立,研發名為「八達通」的付款智能卡,建立了香港的電子貨幣系統。
(II)推動原因/因素
(B)本地因素﹕勞工短缺,人工上升(生產成本上升)
(b)製造業工人的平均工資不及服務業工人高-->工廠難以招聘勞工,擁有較高學歷的青年也不願從事製造業。
(C)本地因素﹕土地價格上升(生產成本上升)
(c)(生產成本上升)
(A)本地因素﹕香港資源匱乏,原材料價格上升(生產成本上升)
(a)缺乏天然資源-->需要從外地輸入原料以發展工業-->亞洲其他國家包括韓國、台灣、新加坡陸續進行工業化-->供應緊張-->價格上漲
(E)中國內地因素﹕1978年中國推行改革的推行
(e)吸引資金流入,內地政府向香港企業家提供稅務優惠-->加上中國內地工資低,土地價格便宜-->吸引了很多香港的企業家把工廠遷移到中國內地。
(G)國際因素﹕鄰近地區的競爭
(g)香港鄰近地區工業急起直追,如南韓、台灣及新加坡等-->同樣經營出口導向型的工業,以歐、美為目標市場,出口工業品亦與香港相似,如紡織品、塑膠製品等-->香港製造業因而面對激烈競爭,導致工業出口大受影響。
(F)國際因素﹕國際貿易保護主義
(f)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美國、加拿大及歐洲多國實行進口配額制度,以保護國內工業
(D)本地因素﹕缺乏政府支持
(d)政府仍然貫徹其不干預政策-->沒有直接對本地廠商提供支援-->本地廠商只好尋找其他生產成本較低的地區,繼續經營勞動密集式工業
(3)第三產業服務業的崛起
(I)特色/特徵
(A)貿易及物流業(進出口貿易、批發)
(F)專業及工商支援服務
(E)旅遊業(酒店業、航空業、交通運輸業)
(D)地產業
(C)金融業
(B)零售業
(II)推動原因/因素
(B)本地因素﹕工業化奠定的基礎
(C)本地因素﹕專業人才湧現
(A)本地因素﹕優良的地理位置
(D)本地因素﹕完善的基礎設施
(E)本地因素﹕健全的法制及有效的監管
(F)本地因素﹕政府的經濟政策
(G)中國內地因素﹕對融資的需求服務增加
(H)國際因素﹕﹕歐、美國家開拓內地市場
(1)轉口貿易復興
(II)推動原因/因素
(A)本地因素﹕工業/製造業北移
生產成本上升及勞工短缺-->工廠遷到中國內地-->經香港輸入到內地的原材料、半產品、設備-->以及在中國內地加工組裝後再經香港轉銷海外的產品大幅增加
(B)中國內地因素﹕冷戰局勢的緩和,中國與西方關係改善,中國積極推行改革開放政策
(a)冷戰局勢的緩和-->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遜訪華、中、美兩國於1979年建立外交關係-->增加了中國與西方國家的貿易往來
(b)中國內地於1978年推行改革開放政策-->吸引外國公司到內地投資-->促使中外貿易日趨興旺-->大量貨品經香港轉運到西方國家及中國內地
(I)特色/特徵
(A)香港轉口貿易甚至超越了本地產品的出口
(B)葵涌貨櫃碼頭共有8個貨櫃碼頭-->由香港國際貨櫃碼頭、現代貨箱碼頭等公司營運
(C)貨櫃吞吐量在1987年更成為全球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