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網路成癮, 資料來源:
林煜軒、劉昭郁、陳劭芊、李吉特、陳宜明、張立人(譯)(2013)。網路成癮:評估及治療指引手冊。心理。
…
網路成癮
網路成癮三級預防
-
二、介入性輔導:
(一)預警階段:運用檢核工具、並從出缺席狀況、學習表現、生活適應、人際關係、身心理變化等資訊和潛在問題,找出疑似網路成癮之學生。
(二)評估階段:運用評估工具確定是否為網路成癮高風險學生。
(三)介入階段:設定輔導目標,規劃個別輔導或團體輔導計畫;提供教師和家長網路成癮的諮詢,合作協助輔導介入措施。
(四)評估個案是否需要轉介處遇性輔導或連結外在資源共同協助。
-
遠離成癮的三階段:
著迷→醒悟→平衡
-
脫離網路成癮的拉力:
1.上網已不能再滿足需求(成就感、賺錢、交友、新鮮刺激感與挑戰感等)。
2.有外力介入(包括帳號被盜、被關、網路人際衝突、遊戲規則改變)。
3.生涯壓力(升學考將至)。
4.遭遇發生重大事件或改變。
-
-
診斷準則:
1.過度使用:失去時間觀念、忽略基本需求。
2.戒斷:無法用電腦時感到憤怒、緊張、憂鬱。
3.耐受性:需要更好的電腦配備、更多軟體或更長的使用時間。
4.負面效應:爭執、說謊、低成就、社交孤立和疲勞等。
網路成癮概念化:
1.成長史與創傷:是否把上網做為一種逃避問題或排遣負面情緒的方式?是否曾多次試圖控制、減少或停止上網,但徒勞無功?
2.人格內在運作模式:是否覺得腦海裡想的全是上網的事情?是否感到需要花更多時間上網才能得到滿足?每次上網所花的時間,是否都比計畫的要長?
3.身心健康與心理疾患:當減少或停止上網時,是否會感到不安、情緒不穩、憂鬱或易怒?
4.系統條件-伴侶與家庭功能:是否曾向家人、朋友或他人說謊以隱瞞自己上網的程度?是否因為上網損害了重要的人際關係,或者損失了教育或工作機會?
-
網路環境的特性:
1.匿名性:缺乏直接面對面互動,能提供一種低社交焦慮的人際互動環境,易於美化或高估對方;增加其表達自我的安全性,願意自我揭露,也更會表現出不需負責的安全感、攻擊性、性慾、恣意行為。
2.虛擬性:提供虛擬的角色扮演、團體和遊戲的機會;提供上網者擴大人際網絡的可能;網路虛擬社群的參與所提供的社會支持機制,則有利於上網者多元自我的建立與整合;過於投入與認同網路上所扮演的角色,而造成真實與虛擬間的混淆或網路成癮。
3.方便性:上網環境之方便性、工具使用之方便性、滿足需求之方便性。
4.跳脫性:超文本的跳脫性使得網路資訊的連結非常容易;網路之跳脫性亦可能造成網友易生思考跳躍或不易專注的現象。
網路成癮的網路心理因素:
1.立即回饋:隨時隨地上網幾乎都可以得到網友的立即回應。
2.連續增強與間歇增強(酬賞作用):上網的經驗可能得到立即的情緒需求滿足而使上網行為得到增強,更包括有機會能夠名(角色與等級)利(金錢收入)雙收。
3.虛擬角色扮演的刺激感:不同的角色扮演帶來多元而複雜的難忘經驗
4.網路情色與暴力的吸引力:特別是網路遊戲中的角色情節與影像聲光所引發的新鮮感與感官刺激尤為強烈。
5.滿足現實生活不易獲得的心理期待:滿足成就感、掌控感、歸屬感與虛擬名聲。
「網路成癮」是一種病嗎?
目前僅有網路遊戲成癮被世界衛生組織在《國際疾病分類》(ICD-11)正式列為精神疾病:「遊戲障礙症」(Gaming disorder),定義為一種遊戲行為模式("網路或電視遊戲")。要診斷出遊戲障礙,其行為必須有足夠嚴重性,導致個人、家庭、社會、教育、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領域重大損害,通常至少會持續12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