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行政學三大理論時期 - Coggle Diagram
行政學三大理論時期
整合理論時期
一般系統理論(冷門)
開放系統理論:
組織要和外環境接軌
生態系統理論
二戰後,殖民國脫離母國,自行運作卻水土不服
制度是生長而非移植:
例如廣設大學結果少子化,發生高教危機
由開放系統理論演進而來
(組織要和外環境接軌)
學者
高斯:首位以生態觀點研究行政學者
雷格斯:集大成者
三種稜柱模型
稜柱:過渡型社會、不穩定
繞射:工業型社會、穩定
明確的專業分工
融合:農業型社會、穩定
功能不明確
次級系統理論
代表人物:卡斯特&羅森威
技術的次級系統:達成目標的方式
心理社會的次級系統:組織文化
結構的次級系統:水平/垂直分化
目標價值的次級系統:符合社會需求道貢獻社會
管理的次級系統:貫穿整個組織、整合協調
權變理論
創造者:勞洛斯&洛區
區別傳統/修正理論時期進而發展出來
權變:環境變動->組織也要跟著調整管理/運作方式
起源:伯恩斯與史塔克
有機組織與機械組織的差別
要點
否定二極論:
1.組織無完全開放/封閉,而是由封閉到開放
2.管理方式不能二極論,要因人而異
沒有絕對的領導方式,應彈性運用領導方式
效率(過程)與效能(產出)並重
所有管理方式殊途同歸
層級不同,激勵手法不同:
越高層越往內滋;基層外滋
若...即...:
人員視環境變化,採用不同管理方式
社會系統理論
代表人物:帕森斯
管理層:半開半閉
整合/適應
技術層:完全封閉
目標達成
策略層:完全開放
對外適應環境,對內模式維持
系統特性
殊途同歸性:組織達成目的的方法不只一種
組織交錯重疊性:次級系統彼此互相影響
界限性:是從封閉到開放的
確定組織活動範圍:研究組織中小團體,
可劃入某一界限,方便區分
交切面:系統與系統間互相接處
在交切面有往來
過濾功能
新陳代謝:反熵作用
開放系統
組織為反饋系統
維持各系統平衡與適應外環境機制
背景
知識高度專業化
開始強調
組織會與外環境互動
修正理論時期
決策理論
動態平衡理論
提出者:巴納德
《主管人員功能》
貢獻-滿足平衡理論
(圖:notion圖1;筆記p.9)
非物質需求更要重視
權威接受論
(圖:notion圖2;筆記p.9)
權威不在發令者,而在受令者
責任由法律、道德、義務組成
這些規律的效力源於:人的內在義務感
主管應成為成員間溝通橋樑管道
主管人員功能:
最重要的是建構創造性道德,以身作則
正式研究「非正式組織」;
正式組織的存在先於非正式組織
而非正式組織存在,才能支持正式組織運作
互動體系論:
人們基於1.共同目標
2.貢獻意願3.溝通能力
組合而成
人群關係學派
定義:研究人群間互動的行為科學
霍桑實驗
三大假定
人性假定(個體面)
全人樣態(人非機器):
人是完整的組織體,人的差異會影響組織
,管理者處理員工問題時,系統思考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Y理論假定:
人性本善、人會自我負責
要給員工參與機會
個別差異性:
智慧性個能力等不同,價值觀會有差異
人類尊嚴與有動因的行為:
不可以有差別待遇
要了解員工需求
組織假定
(總體面)
組織為社會系統:
部門與部門間,員工與員工間
會互相影響
組織是一種融合過程:
組織最重要的是整合個人能力,完成組織目標
並達到機關與個人利益的平衡
管理民主化
(如何管理)
長期民主化管理可以提升員工生產力
要給員工參與機會
實驗內容與研究發現
員工面談:情緒發洩可以使工作成效上升
接線板:「發現」非正式組織,
可以約束成員行為,且普遍存在。
巴納德:
研究非正式組織
繼電器:人格尊重
(工作場所氣氛,領導方式緩和)
可以增加產量,稱「霍桑效應」
羅茲利斯伯格:
士氣乃是個人與服務機關之間動態平衡關係。
重要論點
員工行為,與工作成果(效率)有關聯
機關利益與個人利益平衡:
機關要求員工守規矩、
員工要求機關滿足員工需求
機關與員應和諧互動:應研究人員心理
代表人物與著作
懷海德《工業界的工人》
羅茲利斯伯格《管理與工人》
梅堯《工業文明中人的問題》
行為科學
運用科學方法研究人類行為
自然科學角度(客觀)研究社會現象(價值中立)
研究者須具備多學科屬性
利用客觀驗證方式進行研究
時代背景
實然面研究:應然面與實然面落差,故要研究實然面
修正傳統理論時期缺失:較注重成員心理面
科際整合
時代變遷:教育水準提高,X理論到Y理論
研究方法轉變:自然科學原理應用於社會科學
從人與人互動中建立通則
後人群關係學派
(組織民主論)
批評人群關係學派
母牛社會學:只是為了牛乳才對母牛好
(只是為了生產力,才考慮員工利益)
提倡「人文主義的組織論」
主張
整合個人與組織需求
重視組織民主化,強調參與式管理
較少涉及工具理性,將重點放在內在道德
協調個人動機與組織目標間互動
理論
班尼斯:官僚制會走向滅亡
走向民主組織樣態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阿吉里斯:批判x理論、集權官僚制
人有學習、自我負責能力
麥克葛瑞格:強調Y理論
貢獻
重視組織參與
被稱為組織民主論
成為NPA啟蒙者,讓美國興起民主行政理念
傳統理論時期(工業革命背景)
行政管理學派
代表人物:現代管理理論之父(Fayol)
著重研究中上層
行政研究途徑
組織原則(OSCAR原則)
協調
權威
專業化
職責
目標
企業工作要素
14項管理原則
(背五個就好)
專業分工
權力集中
指揮統一
權責相當
層級鎖鏈
行政管理學派:古立克&尤偉克
POSDCORB
協調
指揮
人事
組織
計畫
報告
財務
古立克
組織分工4P
過程
服務對象
目的
地點
管理者五大功能
POCCC
領導
協調
組織
控制
計畫
動態管理學派
代表人物:傅麗德
本時期第一位
研究組織人的因素
的女性學者
額外價值論:
人對團體產生歸屬感
衝突與調和
妥協
整合(最好的方法)
支配
權威看法
情勢法則:只有現實需要權威時,才肯接受權威
最後決定:最後決定的人有權威
協調原則
早期
直接交涉
互惠
連續
科學管理學派
代表人物:(Taylor)
著重研究基層、追求效率
甘特
甘特圖
獎金工作制
「動作研究之父」吉爾伯斯:升遷三職位(過去、現在、未來)
科學管理、時間研究之父(Taylor)
《科學管理原則》中提出
四項管理原則
誠心與工人合作
管理者與工人有同等分工責任
科學化徵選員工
科學法則取代傳統法則
官僚型模學派
官僚制六大特徵
永業取向
去人稱化
地位年資
層級節制
依法行政
專業分工
官僚制評論
優:奠定學術分析基礎
靜態分析:沒有講要怎麼做到
忽略外在環境因素
忽略環境生態適用性
(僅適用高度工業化社會)
缺:概念模糊性
權威演進過程
傳統->魅力型->合法理性型
後官僚組織
海克契
官僚生涯規劃:鼓勵多元發展
對變革的預期心理:重視變革、適應外環境
績效評估:360度績效評估
組織分工:跨功能、跨層級
重視彈性:依實際情況彈性裁量
組織目標:結合工作內容和生涯發展
形成權威的來源:對話
背景:韋伯《經濟與社會》
傳統理論時期的原則與缺失
原則
效率化:提高效率是科學管理原則的最核心目標
協調化:組織分工須合作協調
計劃化:應有完善計畫
標準化:執行任務時須遵守SOP才能達到效率化
系統化:組織運作系統化才能達成目標
缺失
忽略外環境(將組織視為封閉系統)
忽略人性自主、善良面:偏X理論,忽略Y理論
重視靜態(法令規章),忽略動態(人與人之間互動)
原理概念受挑戰:例如去人稱化,誰在職場上能完全做到?
忽略人的因素:不重視人的尊嚴,只重視機械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