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癲癇 (診斷性檢查, 醫療處置, 臨床表徵及分類, 簡介, 病理病因) - Coggle Diagram
癲癇
診斷性檢查
-
-
-
-
- 實驗室檢杳,如全血球計數(評估是否鉛中毒)、白血球(感染的徵象)、血糖、電解質、血中尿素氮等(評估是否有代謝障礙)。
-
醫療處置
飲食治療
提供酮原性食物刺激酮酸的生成,因酮(ketones )具有鎮靜效果,並提高發作的閾值。飲食上需限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多由脂肪提供 80 %的熱量。酮原性飲食對控制大發作及肌肉陣攣性發作特別有效;另外,嚴格限制液體的攝取也有助於酮的生成。
外科治療
(1)切除術:如腦葉切除術 ,可將引發癲癇的腦葉切除。 (2)大腦連合切開術:可將两個大腦半球之間的連合切開,以減少兩大腦半球的相互影響,如胼胝體切開術、軟腦膜下腦迴切開術。 (3)迷走神經電刺激:適用於12歲以上、局部發作,且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之病童。可刺激迷走神經以減少腦部異常的放電,但真正的作用機轉仍不清楚。
藥物治療
(1)抗癲癇藥物可降低不正常腦部神經的電位傳導,在適當的藥物治療下,約有 50 %的病童可控制得很好;常用的抗癲癇藥物有:tegretol、luminal、dilantin、depakine。(2)治療之初僅給單一種藥,以了解其效果,再逐漸增加劑量至控制發作,當一種藥物達最高劑量無效時再更換另一種藥物;藥物治療期間要定期監測血中藥物的濃度,檢查血球數、腎臟、肝臟功能以及腦波的變化,以避免中毒發生;當發作被控制時,需調降劑量,不可突然停藥,以免癲癇復發或產生重積型癲癇。
臨床表徵及分類
局部性發作
單純行局部發作
(1)發作通常時間很短,多半少於1 分鐘,其臨床表徵乃決定於腦部不正常放電的範圍,若放電部位發生在枕部,視覺會受影響;若在顳葉,可能會有一側或二側耳朵的幻聽和眩量感;若在頂葉,則會有針刺感和麻木感。
(2)最常見的是運動方面受影響,故又稱為局部性運動發作 ( focal motor seizure );發作時可能會局限於單一組肌肉,如手指或移往鄰近的肌肉群。影響範圍若由最初發作的部位進展到身體一側所有的肌肉抽搐(如由拇指到腕,到手臂,而到臉等),此特性稱為傑克森氏發作 ( Jacksonian's march )
複雜型局部性發作
(1)此類型的發作大都在顯葉產生不正常的放電,其症狀表現為較高級、複雜的大腦機能障礙,如記憶、思考等智能活動及情緒表達等。
(2)有些病童可能會有先兆,包括聽、視、味、嗅覺的改變;強烈的害怕及焦慮感等。發作時,病童可能會有意識喪失的情況,並可能會出現不自主行為,如走、跑、踢、大笑、咂舌、咀嚼、流口水等。當病童意識清醒時,會感到疲倦想睡。因為所呈現的症狀都是一些怪異行為,所以又稱為精神運動性發作 (psychomotor seizure)。不論單純型或複雜型局部發作,均會引起量眩、嘔吐、心跳過速、臉色蒼白、潮紅、流汗、毛髮豎立、瞳孔擴張、失禁等自主神經方面的症狀。
全身性發作
失神性發作
(1)特徵為意識短暫的喪失,肌肉張力只有稍微改變或沒有改變,其行為改變很少;通常發生在4~12歲,一般終止於青春期,發生在女生的比例大於男生。(2)發作是突然開始的一天可能發生 20 次以上,沒有警示或前兆而突然意識短暫的喪失,一般約持續5~10秒,發作時病童會變得茫然、失去知覺、數秒鐘動作停止、維持原來的姿勢不會跌倒,常會出現一些細微的動作,例如眼臉、臉部的抽動,一般不會有尿失禁的現象;發作後病童會繼續原來在做的事情,好像沒有發生過什麼事樣。常被誤認為在做白日夢而被忽略,對藥物治療效果佳,且不影響日後的學習發展。
-
全身性強直一陣攣性發作
典型的全身性強直一陣攣性發作有五個階段:(1)屈曲期(nlexion ):在短暫的時間內(約5秒)即喪失意識,此時四肢屈曲、肌肉僵硬、眼球上吊、嘴巴張開。
(2)伸展期 (extension):約持續10~30秒,先是頸部、背部的肌肉伸直、下頷緊閉、舌頭可能會被咬住、胸部及腹部肌肉持續用力,最後可能導致呼吸暫停。(3)顫抖期:約5~10秒,四肢輕微的顫抖,再往軀幹的近端傳。(4)陣攣期:約持續 30~50秒,肌肉因反覆快速地收縮和放鬆而呈現規律的抽搐,當抽搐的頻率減少時,即表示此階段將結束。此期病童常會有呼吸暫停的情形而造成發紺,口腔及鼻腔丙會聚積分泌物,故首先要注意維持呼吸道的通暢。當陣攣期結束,病童可能困膀胱括約肌鬆弛,而有尿失禁的情形。(5)發作後期:病童的意識仍呈現昏迷狀態,但肌肉呈現放鬆狀態,呼吸恢復正常,但臉色仍蒼白;病童的意識會逐漸清醒,但可能因疲倦而進入昏睡狀態。
-
簡介
發作(seizure)是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元組織不正常的釋放電流,而導致腦功能突然的、不自主及短暫的改變,可能會有意識喪失、無法控制身體的活動以及威覺、行為和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改變。發作與癲癇並非同義宇,癲癇是慢性的發作性疾病 (chronic seizure disorders),乃因慢性、復發性發作所引起的神經功能障礙,但不一定會終身持續,有許多病童在成長的過程中會自動好轉。
病理病因
因為腦部神經元過度放電和過度敏感所致。20 歲以下的發生率約為2%;大部分的癲癇是發生在新生兒期、嬰兒晚期或青春期早期。造成癲癇的病因很多,可分為原發性(idiopathic)和後天的(acquired)因素,大部分的癲癎是屬於原發性的,真正的原因不明,有研究發現是遺傳因子以某種方式改變發作的閾值而影響神經元的放電。其不正常的放電部位愈廣、放電頻率愈大,對身體產生的影響及範圍則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