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第二語言 - Coggle Diagram
第二語言
理論背景
1950年代盛行的認知學習模組是行為主義 (Behaviorism, Skinner 1957), 行為主義著
重在透過刺激-反應-增強(S-R-R: stimuli, responses, reinforcement)所養成之習慣
在1950年代, 雖然當時尚未被運用在第二語言習得, 但是Vygotsky的社會文化論也當時主要的學習理論之一, 社會文化論主張與他人互動是學習過程中很重要的因素
1950年代流行的語言學理論是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 e.g. Bloomfield 1933),結構主義
著重在描述語言的不同層面, 例如: 音韻學、構詞學、句法學與語義學等
• 結合這兩種理論所形成的教學法就是聽說教學法(Audiolingual method), 聽說教學法著重「背誦」與「習慣養成」
1950年代之前, 人們對於第二語言習得感興趣主要是因為外語教學的關係
習得概況
-
概況
世界上大約一半(或超過一半)的人屬於多語使用, 因此多語使用並不是一個很罕見的情況。
-
而且, 目前第二語言習得之研究還是以學習英語為第二語言之研究居多。
-
另外, 雖然多語使用的情況很普遍, 但是因為社會因素的關係, 多語使用之分布其實不太平均
例如: 冰島, 只有少數人會使用國家語言(national language)之外的其他語言
例如: 西非, 幾乎100%的人都會使用國家語言之外的其他語言。
例如: 以英語為母語之人士, 因為英語通行無阻, 所以他們學習另一種語言的可能性就較低
-
但是隨著中國在經濟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應該會有越來越多人學習中文為第二語言
三大問題
- Why are some learners more successful than others?
- What exactly does the L2 learner know?
-
- How does the learner acquire this knowledge?
三大理論框架
-
- 大腦與語言: 語言在大腦中的位置與語言在大腦中如何呈現。Lenneberg (1967)所提
出的關鍵期(critical period)就具有很強的神經學基礎。
- 個別差異:著重在為什麼有些學習者比較成功,因此主張將學習過程中的情感因素列入考量,例如: 動機、焦慮、態度, 並將生理上的差異也列入考量,例如: 性別、年齡等
- 微觀社會重心: 著重在語言與即時情境中之語言產出、詮釋與互動
- 宏觀社會重心: 著重在語言習得、語言使用與文化、政治與教育之關係
-
主要跟Noam Chomsky的理論與他的支持者相關,他們的目標是解釋說話者內在的、潛在的語言知識(linguistic competence),而非之前的結構主義所著重的語言 表層的描述
認為語言主要是用來溝通的, 因此著重在語言使用和話語中的訊息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