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飲食障礙症 - Coggle Diagram
飲食障礙症
各障礙症
anorexia nervosa
心因性
診斷準則
A. 限制所需能量導致顯著過低體重
低於發展正常值 <18
就診
家人帶─體重顯著減輕
自己去→身心後遺症 (缺乏病識感)
B. 強烈害怕體重增加/變胖/持續抑制
不因體重下降而緩解→更關注
C. 體重/身材對自我評價有不當影響
過度關注某些部位、量測/檢查
自信心重要來源
註明
嚴重度
輕度
BMI >= 17
中度
BMI 16-17
重度
BMI 15-16
極重度
BMI < 15
類型
禁食/節制型
三個月內無反覆暴食/清除行為→節食、禁食、過度運動
嗜食/清除型
三個月內重複暴食/清除行為→催吐、瀉劑、利尿劑、灌腸劑
流行病學
發病
青春期中段 16-20歲
性別比
女 > 男,約10倍
共病
OCD
MDD
畏懼症
恐慌症
物質使用障礙症
人格疾患
生理症狀
心血管
血壓下降
心跳減慢
輕度貧血
血液電解質含量下降→ 疲倦、虛弱、心律不整、猝死
皮膚乾燥
指甲易碎裂
賀爾蒙改變
掉髮
預後
50-70%復原,6-7年,易復發
死亡率3-5% (一般人10倍/其他心理疾患2倍)
生理併發症&自殺
自殺率高,20%自殺企圖 / 5%成功率
終生盛行率
<1%
Bulimia nervosa
診斷準則
A. 暴食重複發作,一次發作具兩特徵
獨立時間內吃下大於多數人類似條件下之進食量
對進食行為失去控制
(無法停止/無法控制量或食物選擇,但在他人面前可暫停)
B. 重複出現不當補償行為避免體重增加
清除行為
purge behaviors
自我催吐
不當使用瀉劑、利尿劑
禁食
過度運動
羞愧→掩飾
C. 暴食、不當補償行為同時發生,平均達每周一次並持續三個月以上
D. 自我評價被身材與體重不當影響
自尊
E. 非僅發生於厭食症病程中
註明
嚴重度
不當補償行為頻率
輕度
1-3次/週
中度
4-7次/週
重度
8-13次/週
極重度
14次↑/週
流行病學
終生盛行率
1-2% (女)
發病
青少年晚期/成年初期,21-24歲女性
性別比
男 1 : 9 女
共病
憂鬱症
焦慮症
人格障礙症
物質使用障礙症
品行障礙症
生理症狀
體重正常範圍
可能出現月經週期紊亂
電解質流失→心律不整
催吐→胃、喉嚨、牙齒琺瑯質受損
預後
75%復原/10-20%持續
愈早介入預後愈好
共病物質使用/憂鬱症→預後差
binge-eating disorder
診斷準則
A. 暴食重複發作,一次發作具兩特徵
獨立時間內吃下大於多數人類似條件下之進食量
對進食行為失去控制
(無法停止/無法控制量或食物選擇)
B. 暴食發作伴隨三項/以上
飲食速度遠比正常快
吃到腹脹難受才停
即使不覺飢餓也吃大量食物
怕吃過多感到困窘→獨自進食
過度飲食後有憂鬱、自我厭惡、嚴重罪惡感
C. 對暴食存在情形有明顯不安**
D. 平均每周至少一天發生暴食,持續三個月
E. 未如暴食症有規律使用不當補償行為,且並非只發生於暴食/厭食症病程中
註明
嚴重度
暴食頻率
輕度
1-3次/週
中度
4-7次/週
重度
8-13次/週
極重度
14次↑/週
流行病學
終生盛行率
0.2-4.7%
發病
30-50歲
性別比
女 > 男,但差異較小
共病
**情緒負擔
生理症狀
肥胖相關高風險疾病
第二型糖尿病
心血管疾病
呼吸問題
睡眠障礙
關節/肌肉問題
預後
20-82%復原,病程約4年
危險因子
兒童期肥胖、過重,遭嚴苛批評 / 節食史
工作與社會功能不佳、憂鬱、低自尊、對身材不滿意、物質使用障礙
曾受身體/性虐待
pica
在至少一個月的時間內持續食用非食物且不具營養價值的物質
缺鐵性貧血和營養不良是異食癖的兩個最常見原因
應同時檢查貧血、潛在的腸道阻塞和所食用物質的毒性副作用
rumination disorder
食物反覆反流至少一個月
反流的食物可能會被重新咀嚼、重新吞嚥或吐出
最常見的治療方法是結合呼吸練習和習慣逆轉
avoidant/restrictive food intake disorder
進食障礙
對食物缺乏興趣
因食物外觀擔心食用後果
明顯營養缺乏
不涉及對體重、肥胖的擔心
病因與風險
遺傳
家族
暴食症一親等4倍比率
飲食障礙症親屬較容易出現症狀
可能不完全符合診斷
厭食症一親等10倍比率
雙生子
同卵 > 異卵
行為遺傳學
非共享/獨特環境因子
可解釋變異量58%
飲食障礙症特質的遺傳
分子遺傳學
SNPs ── 厭食症
神經生物
(有相關)
下視丘
飢餓飲食中樞
無法解釋自我意向/認知扭曲
內生性類鴉片
減少痛覺、提神、抑制食慾
飢餓→增加→正增強
過度運動→增加→正增強
暴食症beta-endorphin很低
血清素
提升飽足感
暴食症/嗜食症→缺乏
厭食症→破壞血清素系統
對血清素致效劑反應差
飲食障礙症高共病憂鬱症
多巴胺
食物→酬賞/愉悅感
背側紋狀體 ↑
限制飲食者對食物線索敏感
腹側紋狀體 ↑
厭食症女性看體重輕女性照片有正向感覺 (酬賞)
多巴胺轉運基因 DAT 表現強
調節回收多巴胺蛋白質的釋放
DRD2多巴胺基因較少
認知
厭食症
完美主義
傾向追求難達成的高標準
認同苗條完美型態
發展嚴格僵化之飲食計畫
同儕與家人的批評
取笑→身材不滿意程度高
低正向情緒分化
區分快樂與成功有困難 → 混淆節食/減重成就感
身體意象扭曲
害怕變胖
(源於減重與節食期)
減輕變胖焦慮→負增強
獲自我控制感→正增強
嚴格節食→失敗→暴食→害怕變胖→不當補償行為
暴食症/嗜食症
認知行為模式
低自尊/負向情緒→節食→自我感覺良好→嚴格限制飲食→失敗→暴食→害怕變胖→不當補償行為
節食→危險因子
飲食限制量表
節食、飲食過量問題
實驗
飲食限制者在自由時段吃得更多
負面情緒
暴食行為
生態瞬時評估法EMA
限制飲食→自我意象受威脅 / 低自尊→進食量變多
補償行為
清除行為→情緒舒緩→負增強
注意力
stroop test
點偵測作業
注意食物相關詞彙
描述他人身材意象的注意力/記憶力優於描述情緒
社會文化
媒體/主流價值觀
女
models' BMI < 18-20
男
肌肉發達明顯程度
節食風潮
女
1950年14% → 1999年 44%
男
1950年 7% → 1999年 29%
自我身材滿意度
女
model
滿意度下降
男
猛男照
滿意度下降
意象延伸
肥胖歧視
不好身材
失敗
自我控制力差
不聰明
孤僻
性別
物化理論
物化女性訊息 (滿足男性性欲) → 過度重視自身外觀 → 自我物化 → 自我身材羞恥
文化與經濟
烏干達較英國認為肥胖女子具吸引力
白人女性更常節食、不滿意身材,但罹病率差異小
暴食症在西化已開發國家較常見
人格特徵
飲食限制
體重減輕
疲倦程度增加
注意力不集中
情緒起伏大
失眠
危險指標問卷
預測第三年飲食失調情況
對身材不滿意
較差對內覺察
體驗負向情緒經驗
其他
家庭
自陳報告家庭高衝突傾向
雙親陳述不見得有
兒時受虐
性虐待
(暴食比率高)
身體虐待
治療
藥物
常與憂鬱症共病
抗憂鬱劑
百憂解
減輕暴食症
催吐
減輕憂鬱
減少對飲食扭曲態度
停用→復發
對厭食症和新症狀效果不彰
抗憂鬱劑對減少暴食及體重降低問題效果不佳
減少暴食發作
CBT+安慰劑 > 抗憂鬱劑 / CBT
心理治療
厭食症
CBT
增重行為→正增強
住院+CBT可減輕症狀與復發風險
CBT、心理動力、一般治療效果相當,提升BMI皆小
家族治療
人際議題
面對衝突,非以飲食問題取代
午餐時間 (主要衝突時間)
目標
重新定義飲食行為→人際問題
避免雙親以小孩厭食症作為避免衝突之手段
改變厭食症者之病人角色
家族為本治療FBT
協助雙親讓小孩恢復體重
以青少年發展脈絡建立家庭功能
一年後完全恢復比例高於個別治療
住院治療為首要
穩定生理功能
避免併發症
暴食症
CBT
標準療法
辨識、質疑、改變非理性信念
建立正常飲食目標與習慣
放鬆技巧處理食用高熱量食物之生理焦慮
減少使用不當補償行為之衝動
CBT+ERP
治療補償行為(儀式行為)
引導式自助CBT
提供自助手冊
完美主義
身體意象
負向思考
食物與健康
較短療程、以手冊素材引導個案
人際心理治療IPT
治療初期效果較好
暴食
清除
飲食限制
對身材不適切態度
嗜食症
(未被廣泛研究)
CBT、IPT
減少暴食行為
不見得能減重
引導式自助CBT
團體CBT
行為取向
能減重
不能克制暴食
介入性預防
心理教育取向
認識飲食障礙症
降低社會文化影響
辨識與嘗試拒絕纖瘦價值觀
危險因子取向
辨別高風險族群
關切身材、體重
限制飲食
給予介入→預防
**方案一:降低失調
方案二:健康體重
持續飲食相關行為之干擾
→改變消化、吸收
→影響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