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酷兒理論(Queer theory) - Coggle Diagram
酷兒理論(Queer theory)
Queer
-
-
-
-
-
-
-
同化主義:也被稱之為「內化」,指非主流團體被主流團體同化;非主流團體成員習得主流團體的特質,而逐漸被接受成為主流團體的一部分(如同志伴侶的關係和性專一)。一開始的同志運動運用了同化主義的策略。同化主義挑戰了同志社群內的集體自我肯定舒適感,同志運動不只是要走到異性戀世界對等的部分,而是要更加拓展社群的模型。
愛滋病是同性戀疾病的流行論述,促使恐同症又再度復甦,促成了檢討同化主義的策略,而順著局勢轉變成去中心化的基進主義(可查詢女性基進主義,強調父權制度才是導致婦女受壓迫之根源)。安全性教育也因此從你是甚麼人(同性戀)轉移到你做了甚麼事(安全性行為)上
起義者(Act Up): 該組織致力於通過直接行動、醫學研究、治療和宣傳以及努力改變立法和公共政策來改善艾滋病患者的生活。它可以是說傅科的性、知識與權力的策略性重構中,最具創造力和行動力的政治具體實踐。
在愛滋病行動主義和拒絕同化主義策略的脈絡下,"酷兒"被重新佈署為現今在流行文化與理論中的樣貌,致力於顛覆右翼和恐同者的宣傳運動。"Queer"一詞從恐同論述的罵人字眼,變成了同志社群自我論述、身分認同的論述。
-
-
-
-
-
爭議
-
-
酷兒的批判性本體論,不能被視為一種理論,而是將它視為一種態度、一種精神特質,一種哲學生命。在其中,對於"我們是甚麼"的批判,就等同於對加諸在我們身上的侷限性歷史分析,也等同於一種超越這些侷限的可能性的實驗。
傅科(Michel Foucault)
男同志,死於愛滋,讚譽和詆毀不斷。哲學家、歷史研究者、行動家,後結構主義者。
-
-
-
同性戀的類屬,是在1870年的特殊脈絡下產生的,它視為一個被建構的類屬,而非被發現的性認同。16世紀的上帝律法,男男性行為被視為違反上帝戒律,19世紀則是被鼓勵用同性戀來看待自己。譬如在希臘羅馬時期性慾被視為倫理道德議題,19世紀被視為人類本質經驗
-
-
-
名人金句
-
巴特勒(Judith Butler): 性別不只是染色體/生物式的性,也不是概念上或文化上的延伸,而是一種持續進行中的論述實踐。身體並非自然的性化(sexed),其成因是運用性慾/性活動(sexuality)的生產,來擴充與維持特殊權力關係的文化歷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