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後現代主義、後結構主義與教育, 結構主義, 現代性, 資料來源:
沈清松(1993)。從現代到後現代。哲學雜誌,4,4-25。 - Coggle…
後現代主義、後結構主義與教育
倫理學
-
權力有壓制和生產面:權力不只掌握在某些特定人士身上,亦即權力不僅只是負面的壓制,也牽涉到建構/產生(包含自我產生)。如全景敞視主義雖然將受支配者、受囚者等人置於無所不在且自動運作的權力普照之中,但它也生產出秩序、規律、道德、穩定和健康
傅柯「關注自身」:正因為權力無所不在,有關自我在修身、鍛鍊、戰鬥、批判、自省等各種風格化自我的塑造過程就是一段終身教育的過程。人始終都要接受教育,持續地關注自身,在倫理學和美學層面,追求自身關係的完滿
基本立場:多元差異
-
李歐塔:後現代是對「後設敘事(metanarratives)的懷疑」,許多系統性、闡述詳盡、邏輯一致的思想和理論都可能是迷思或傳說。因此,後現代主義重視小規模、在地、具有個別差異、具有時空脈絡之意義、以及矛盾和偶發的「小型敘事」 (small narratives)
知識論
-
知識與權力的關係
傅柯「紀律」(規訓):紀律是一種等級排列的藝術、一種轉換排列的技術,各種安置個人的因素並非依據統治單位或居住地,而是根據等級排列的方式,將人安排在屬於他的位置上。教育制度是最常將個人表現和價值予以等級排列的地方,如:名次、座次、年齡分組、難度由淺至深的課程內容安排等。這些區分等級的因素總是在變化著,身處其中的人們也總是隨著各項因素而變換自身的位置
-
傅柯「權力的微觀物理學」:「紀律」和「全景敞視主義」說明,那些看似理性、沒有害處、合法、正當、且有秩序的紀律與那些直接施加在身體上的處罰有顯著的不同,如果沒有細緻且微觀地分析,將很難感受到紀律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刻劃在身體與靈魂之中
-
後結構主義:結構是開放、多元、不穩定的創造性結構
德希達「延異」(différance):結構是沒有邊緣或界限的,人們可從這個無限且變動不居的疆界中找到各種過往歷史的痕跡(只要世界持續變化,則凡事都有跡可循);但它們卻沒有絕對的根源可循,如同一大片蔓延廣布的地瓜葉那樣,最初的根源早已湮沒於其中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