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生命世界與科學方法 - Coggle Diagram
生命世界與科學方法
觀念三:環境中的生物
森林
莫氏樹蛙、台灣夜鷹:具保護色,體色和環境類似,可躲避天敵或有利於捕食
枯葉蝶:身形和體色類似落葉,有利隱藏或捕食,又稱為擬態
捕蟲植物:雨林環境多雨,養分容易流失,土壤潮濕貧脊,捕蟲植物演化出捕蟲構造,捕捉並消化分解小動物,補充所需含氮物質
熱帶雨林是陸地商生物種類、數量最多的生系
海洋
珊瑚礁區:是海洋生物種類、數量最多的地區,有「海洋中的熱帶雨林」之稱。某些魚類會偽裝成珊瑚的模樣,以利避敵或捕食
海龜:生活在海洋中的爬蟲類,用肺呼吸,以四肢划水
極地
北極熊:北極生物,具肥厚的皮下脂肪和濃密的毛髮,可以禦寒以適應寒冷的環境
企鵝:南極生物,具肥厚的皮下脂肪和密實的羽毛,可以禦寒以適應寒冷的天氣,翅膀特化成鰭狀,以利游泳
沙漠
耐旱動物:駱駝、蠍子
耐旱植物:仙人掌葉成針狀,可減少水分散失;莖肥厚,可儲存水分和養分;根系分布淺而廣,可適應乾燥缺水的環境
深海
深海及海溝處沒有陽光解壓力大,深海生物可以利用海洋上層死亡後下沉的生物遺體殘骸為食
高山
高山山區空氣稀薄且紫外線較強烈
希瑪拉雅山的雪豹:體毛濃密,長而粗大的尾巴有利於寒冷崎嶇的山區生活
河口
河口是淡鹹水交會的沼澤區,水鼻仔耐高鹽度且缺氧的環境,種子留在母株上吸收養分,發育為筆狀的胎生苗後,才可以脫離母體落入土壤中生長為新個體
洞穴或黑暗
某些種類的蝙蝠在夜晚出沒覓食,可由口步發出超音波,並利用耳朵接受回聲來判斷障礙物或獵物的位置,有利於在黑暗活動
生物生存所需要的條件
陽光
生物所需的能量,接直接或間接來自太陽能,例如:植物直接行光合作用、深海魚類以上層生物飄落的殘骸為食,間接利用太陽能
空氣
大氣層可以幫助地球維持溫度,以保護地球避免隕石撞擊。空氣也可提供生物體進行各種代謝作用,例如:生物呼吸需要氧氣、植物可利用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
水
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適中,所以水可呈現液態,以維持地表溫度,適合生物生存。生物體的組成有70%是水,水為良好溶劑,可供生物體進行代謝作用
養分
提供生物建構體質及活動所需的能量,維持生理功能的正常運作
生命世界
生物圈
定義:所有生物及生存的空間
範圍:海平面上下各約1萬公尺→比例:蘋果皮
環境中的生物
生存在森林、海洋、極地、沙漠、深海、高山、河口、洞穴或黑暗等環境中的生物,各有不同的構造及適應方式
生命現象與生存的條件
生命現象:代謝、生長與發育、感應與運動、生殖
生存所需條件;陽光、空氣、水、養分
生物具有生命現象,非生物不具有生命現象
觀念一:生命現象與生存條件
生物:具有生命現象的物體,例如:植物、動物、微生物等。
非生物:不具生命現象的物體
較具代表性的生命現象
代謝
(1)分解作用:將大分子轉變成小分子,例如:消化作用、呼吸作用
(2)合作作用:將小分子結合成大分子,例如:光合作用
生長與發育
生物體的細胞體積長大或細胞數目增加
感應與運動
生物體感受外界環境的變化(刺激),並產生適當的反應
生殖
使生物個體數目增加,延續種族的生命
觀念二:生物圈
生物圈的定義
地球上所有生物體及其賴以生存的空間,同時也是地球最大的生態系
生物圈範圍
(1)海平面上下各約1萬公尺(10公里),共約2萬公尺。包括陸域環境、水域環境及靠近地表的低層大氣
(2)生物圈的範圍不是固定不變的,可隨生物分布範圍而改變
生物圈的比例:如果將地球比喻成一顆蘋果,生物圈所占的部分相當於果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