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成癮行為, 網路成癮 - Coggle Diagram
成癮行為
成癮階段
5、戒
斷
階段:
在產生物質依賴的狀況下,突然停止服用藥物而產生
,可在12至48小時內產生急性徵候群,可能是抑鬱、焦慮、對周遭事物不感興趣等
症狀
情緒
容易煩躁、發怒、注意力難集中、情緒低落
身體
嗜睡、食慾不振、目光呆滯
感官表達
幻視、幻聽、無方向感
社會適應
多疑、誇大、好鬥、缺乏動機
對藥物產生
固著的心理依賴
,藥物改變大腦回饋系統,若不繼續使用該物質,會產生戒斷症狀
除原有生理、心理依賴外,
加上因為害怕戒斷症狀造成不舒服的負向反饋
,強化患者持續
使用該藥物的衝動
,甚是危及生命安全
1、開
始
階段:
在
好奇心之驅使
、
逃避現實
或為
解除痛苦與挫折
2、
繼
續階段:
週期性或間接性使用
,未達成癮階段
3、
沈
迷階段:
重複使用藥物
已成為習慣
,有
心理依賴
產生
4、
成
癮階段:
產生
心理依賴及生理依賴
(耐藥性),有繼續使用的衝動,並加重藥量的行為產生
成癮原因
(個人所在的環境,會教育社會)
個人因素
生理:
體質缺陷、人格發展缺陷偏差、好奇、尋求刺激等
心理:
內在不堅強、情緒不穩定、悲觀、無法忍受挫折、自我脆弱等
環境因素
家庭
方面
家庭管教不彰、婚姻不完整、衝突性家庭
家庭以外
方面
社會地位、社會風氣、 醫療性等
教育因素(學校)
缺乏正確
人生觀、價值觀
,表現及成就未受肯定、缺乏自我表現機會,尋求同儕認同、反抗權威等(加入幫派
社會因素
社會地位、文化風氣、生活空間、娛樂等
治療方法
臨床上三步驟
1、
停止使用
藥物
2、
減少成
癮藥物戒斷症狀和其他嚴重的併發症
3、持續
治療維持
藥物治療
治療第一步
停止使用藥物
有難度,經常需要藥物輔助
鎮定性藥物
治療上以支持性治療為原則,但病患
出現焦慮或激動行為
,給予鎮靜藥物或抗精神病藥物
鴉片類成癮藥物治療
主要處理「鴉片類戒斷症候群」,例如停止使用海洛因,會引起噁心、嘔吐、焦躁不安等強烈不適症狀
使用
美沙冬
或是
丁基原啡因
等有效藥物治療
抗憂鬱藥物或抗焦慮藥物
停止使用毒品可能出現焦慮等戒斷症狀,適時給予藥物,可以協助病患
緩解停止使用成癮藥物後所伴隨發生之不適
非藥物治療
普遍把成癮藥物濫用視為一種腦部及幻,儘管各種物質濫用相異,但治療概念上仍有相當普同性,並
以認知行為治療
為主軸
物質濫用的
認知模式
強調
信念在物質濫用的開始、維持與治療上的重要性
藥物相關信念
個案使用藥物後,
形成對物質使用的信念
,信念是預期性的
例如,「只用這麼一次又不會怎麼樣」,來
逃避矛盾的情緒
、
釋放或緩解當時的痛苦
,並允許自己再使用藥物
自動化思考
短暫、快速浮現在腦中的想法或畫面
,會認為自動化思考是真實與合理的
像是簡短版本的信念,會誘發病患產生渴求的反應與使用的衝動
例如
藉由案例
澄清病患的藥物相關信念
,協助病人
瞭解自身的自動化信念
,使病患去知覺成癮的認知過程與決策過程,
調整其基模
,以
重新獲得控制的能力
核心信念
個案對自己、重要他人或整個世界的
基礎信念
(基模
核心信念會透過個案
所經歷的各種新的經驗而形成
,而這些信念也
會影響個案對於自身經驗的詮釋
動機增強治療與
動機式晤談法
目標
化解
成癮個案心中的
矛盾現象
、
增進
個案
的治療動機
因為成癮藥物濫用者
缺乏病識感
,認為成癮藥物
不見得違法,也無法察覺其危害
行為改變的歷程
沉思前期—沉思期—準備期—行動期—維持期—復發期
針對個案的狀態
,增強個案
改變至下一個階段的動機
,並且能夠維持穩定,而不再復發
主要原則
表達
同情心
,回映式傾聽;
避免爭辯
;
支持自我
有能感
由於個案在治療發生阻抗時,傾向不願再改變,故須注意個案阻抗狀態
避免使用面質或可能引起爭執方式
,來進行治療、改變個案
復發預防模式
根基於社會學習理論
所發展出之藥癮治療模式屬於
認知行為治療
之範疇
臨床上常
跟動機式晤談法合併運用
協助已經戒除藥物的個案,
繼續保持戒除狀態
,協助個案
減少或停止使用藥物
治療重點:
學得適應技巧(確認可能造成復發的高危險情境、學習人際互動、自我管理或改變生活型態等)
來維持個案處於藥物戒除狀態
由實際克服高危險情境的經驗,
增加個案對戒癮的信心與自我有能感
,以避免復發使用藥物
家庭
治療
家庭支持度
的高低,或
家庭功能運作
是否良好,對於個案是否能成功脫離成癮行為佔有重要角色
系統理論:將家庭視為一個封閉系統,個案所出現的
用藥行為
,
是所有家庭成員彼此交互作用所
得到的結果
需
整個家庭一同進行評估與處理
,因為家庭中每個人的改變
都會影響彼此
,也會有另一股力量驅
使家庭回復原本狀
態
1改善
家庭成員間
互動
,並且
2激發家庭成員往共同目標邁進
;家庭可以協助個案
3阻擋誘惑
,
4提供
受監控且安全的
環境
,避免受到誘發引子影響
短期介入與短期諮商
(就當下的問題作立即性的處理)
短期介入
因花費時間少(1-4次會談,5-15分鐘),易
增進個案接受治療的動機
,
觸發行為改變的發生
治療六元素FRAMES
Feedback回饋
把物質濫用的
危險與損害,回饋
給個案
Responsibility責任
把
改變的責任
放在個案身上
Advice建議
由治療者提供
改變的建議
Menu of alternative選擇
提供各種自助或治療的選擇
Empathic同理
同理態度是治療的基調
Self-efficacy自我有能感
賦予個案
改變的能力與權力
,相信與認同個案
基本目標
減少因物質使用所帶來的傷害
,根據個案在改變歷程中所處的階段,
聚焦
在單一的、特定的短期或中期問題上
短期治療
是系統化,以
問題解決
為取向(1-12次會談)
聚焦在個案問題或解決方案
,針對個案症狀做處理,不探討背後原因
治療風格是高度主動性、具同理心、指導性
與個案建立關係
,促使其對自我有能感,加強改變的信心
治療目標目標是關於
特定行為的改變
,具有明確定義
長期之動力取向心理治療
取決於較有毅力之個案
講求
內在狀態的改變
,處理個案
原有的其他心理狀態
例如支持性及敘述性的方式增加藥癮個案
對自我的體察
,以維持個案的戒癮狀態
團體治療
1、自助團體:由
藥癮同儕或戒癮成功的個案
擔任團體的領導人層面
2、心理治療團體:由
精神醫療相關
人員負責團體的領導人層面
類型
物質
成癮
例如藥物濫用、酒癮、煙癮、毒癮、性癮
物質依賴者停止使用物質時,會
產生「戒斷」症狀
,產生抑鬱、焦慮、煩躁、易怒、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或是造成使用更多該物質
行為
成癮
例如賭博、暴食、跟蹤狂、購物狂、整形迷戀等
定義
一種
重複性的強迫行為
,即使知道該行為會造成不良後果,仍然會持續重複
網路成癮
特徵
(強迫戒斷耐受生活)
戒斷
反應
上網後難以脫離網路,若不能使用網路會出現
身體、心理層面的不適
例如情緒低弱、生氣、空虛感或注意力不集中等
耐受
性
網路使用的經驗增加,
原先上網所得到的樂趣與滿足感已無法滿足,所需上網時間越來越長,
才能得到原先相當程度的滿足
強迫
性上網
無法自拔
的上網
渴望與衝動
在相關生活層面出現狀況
人際層面、健康層面、時間管理層面
都受到負面影響,造成人際孤立、身體受損、失學或失業等問題
網路成癮的解釋取向
心理
動力及人格發展
早期經驗創傷
人格理論中的
壓力特異質模式
,因為每個人都有許多不同的特質,這些特質可能會造成某些事物的成癮,當這些特質在某些壓力因素的醞釀發展下,可能造成一些成癮行為
社會文化
跟性別、年齡、社經地位、種族、宗教信仰和國家等
社會文化背景不同
是相關
行為學習
操作制約學習(史基納)
小時候痛苦的經歷,逃避焦慮而增加行為;當感到焦慮,就使用網路會提供愛、情感及實質上的滿足感和舒服感
生物
因素
特殊基因、神經傳輸方式或化學物質的不平衡
成因
基本心理特性
匿名性
自我揭露
使用者可以
隱藏
自己的身分與個人資料,增加表達自我的安全性,因此有較高的自我揭露
月暈效應
面對面的
直接互動性較為不足
(社會臨場感較低),可能會
過度美化或高估對方
,因此
降低個人的責任感
或
自陳內容的真實性
去社會化、去個人化
行為較不受拘束
,產生較不禮貌或不負責的溝通情境
虛擬性
提供當事人角色扮演的可能性,提供
低社交焦慮的人際互動環境
方便性
任何地方、時間都可以上網,滿足各方面的需求
跳脫性
造成
思想跳躍
或
不易專注
的現象,或易於網路上沉迷或迷失
記憶法
網路是虛擬的,方便匿名及跳脫
基本社會特性
透過網路互相溝通、進行交友或進行各項具備實質影響力的活動
超越國界的網路連結及具備的虛擬性特質
個人心理因素
是現實生活的推力
缺乏自尊、社會支持或情感寄託、家庭功能不彰、課業或工作挫折、生活無聊,或其他心理問題
意旨
因為有
無法克制地再度使用
的慾望,而藉由重複地使用網路所導致的一種慢性或週期性的著迷狀態
同時並會產生想要增加使用時間的張力與耐受、克制、戒斷等現象,對於上網能帶來滿足感會一直造成
心理與生理上的依賴
心理學者Young表示該行為上的失控並沒有涉入麻醉劑的使用,將其稱為
病態性網路使用
類型
非社會類型
為了
逃避生活的不足
,包括自我認同、自少年發展與輔導,及自我價值都需要被滿足
可能和他人的關係中受過很深的創傷
社會類型
多為利用網路
與他人連結
,因為能提供一個
不需真實的呈現完全的自己
、又可以與社會連結的方式
治療模式
六階段處遇模式
(覺知處行控追)
知-
認知
潛在問題
認知到過度上網行為的
潛在心理問題
,是為了逃離正常生活的結果,使用
「網路成癮危險因子量表」
加以評估,以利辨識潛在心理問題
處-
處理
潛在問題
協助當事人
面對現實
,
處理潛在的心理問題
,而非沉迷網路以逃避問題
行-發展並
執行改變
計畫
發展出
「改善過度使用網路行為的行動計劃」
並執行;例如,提供其他
替代性正向活動
,並結合
重要他人的協助
控-培養自我
監控
能力
培養出
對時間的敏感度
與
對自我的監控能力
,並紀錄自己的情緒狀況
追-後續
觀察與追蹤
為穩定諮商成效,避免問題復發,故要
持續觀察問題的改善狀況
,追蹤諮商的長期效果,提供
必要的支持與修正
覺-
覺察
病識感
協助個案覺察到自己有過度使用網路,使當事人
對自己的上網行為有「病識感」
;能對網路經驗到
負向的情緒與認知
一次單元諮商模式
意旨
把每一次都當成最後一次的諮商,強調
改變的課題
與
當事人的自我力量
是短期諮商,類似焦點解決的諮商
程序與重點
1、以良好態度
建立治療關係
2、
肯定當事人
的求助行為與面對問題的勇氣
3、強調
改變的可能性
,或
強化
其問題解決之
信心
4、找出
諮商焦點
與可解決的問題
選出一個主要問題來討論
5、找出當事人的
生命意義與力量
6、提出具體
改變的任務
與演練可能的
解決方案
7、肯定諮商與當事人的
努力結果
8、
追蹤
或進行(不進行)下一單元諮商
具體作法
確認
當事人是否為網路成癮
透過量表確認
探索
當事人為何成癮
訂定
網路成癮的治療
目標
合理
上網、
控制
上網、
平衡
網路世界與真實世界、
統整
網路世界與真實世界
結合一次單元諮商模式之程式與六階段處遇模式
網路沉迷強化循環模式
網路使用者遭遇挫折或覺得心煩時(
現實生活的推力
),選擇上網(
接觸網路的機會
),會得到放鬆與愉悅的經驗(
網路經驗的吸力
),形成一種增強作用,但因為上網會影響人際、課業或工作,可能產生罪惡感,而罪惡感會導致心煩或壓力,使得又上網來減輕壓力,而
形成惡性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