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第三章-課程設計的理論取向 - Coggle Diagram
第三章-課程設計的理論取向
第一節、學科取向的課程設計
課程與學科:
- 課程發展者的工作,在於使課程反映學科。課程發展者不關心改變學生何種行為,他們所關心的是,重要的知識是否精確地傳達給學生
- 金恩和布勞尼(King&Brownell, 1966, 187-8)說-課程計畫第一件工作是學科性質的界定
-
- 課程的來源不在課程發展過程之中,而在學科領域的研究上
- 學科取向的課程理念,強調課程的本質已先於社會、學習者和學習歷程建立起來
- 只有學科知識適合於納入課程。心理需求、社會問題及其他學科以外的型式,均不適於決定課程內容
過程與內容兩種觀點
認知過程發展: 強調方法,不重結果
- 例如: 專題製作課程,教導學生學習如何學習、如何運用,並找出社會問題
- 最有影響力的認知過程概念,是布魯姆(Bloom, 1956)的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法,其中指出記憶、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鑑六層次的思考型式
學術理性主義(內容)
- 觀點主張,學校的主要功能,在促使學生於最值得學習的題材上,獲得智慧的成長
- 學術理性主義者對於學科的選擇,有其規準。他們認為項藝術及科學此類基本學科,顯示人類的理性能力,且可藉以進一步訓練理性能力,當然應成為課程的一部分
- 在各領域內,最好的內容、最重要的觀念,通常出現在人類偉大的作品中
-
課程設計與課程問題
-
學科取向的課程設計有許多問題:
-
- 各學科獨立自主,常流於本位主義,學生只學習到片段知識
-
- 課程改革僅重學科內容和教科書的調整,忽視心理、社會、環境、生態、政治、行政等因素的改變
-
第四節、科技取向的課程設計理念
葛聶的教育科技觀
教育科技視旨一套系統的技術和實用的知識,用來設計、考驗及操作學校教育系統。葛聶認為,科技應用於教育上,不一定要包含硬體,更重要的是所謂軟體的改變,如科目大綱、學習指引、功課單、工作簿、教師手冊、學生紀錄卡。
-
編序課程的設計診斷性的安置測驗
- 分析教育目的,形成行為目標: 終點行為的所有階段,均順序地呈現
-
-
-
目標
- 科技取向的理念,持科技取向的課程設計,是一種技術性工作,而將它轉化為可觀察行為,這也是學習成功必須顯示的終點行為。
- 泰勒、赫利克、塔巴、布魯納、葛聶等人的開發,迄今已成為課程設計的主流。
- 第一種方式對於系統使用各種媒體和器材於課程中加以計畫;科技在課程上第二種應用方式,視課程設計模式的建立,依照模式中的法則則實施課程設計,更有效地形成理想的成品。
- 科技取向理念也是績效運動。學校課程如採科技取向理念予以設計和評,將能提供教育效果的證據。
-
第三節、社會取向的課程設計理念
二、社會重建觀
屬於急進的教育觀。社會重建觀的假定有三:
- 現存社會是不健全的,其嚴重程度已到了威脅社會生存的地步。
- 只要能建立新的社會觀,且將它付諸行,社會仍可重建。
- 教育是社會重建的工具,透過課程的仲介,可教育所有大眾。
- 例如,高地民眾學校、阿拉巴馬的鄉村高中、富萊爾對第三世界的重建。
三、課程設計與問題
-
相異點:
- 組織: 課程的選擇和組織,強調活動或問題,社會適應重視社會活動的實行能力,社會重建重視社會問題的解決,兩者均強調行動。
- 對象: 學生是社會的一份子,其個人不應太受強調,一切應社會作為第一優先。
-
- 老師: 教師角色而言,持社會適應觀者,視教師為管理者,指引、視導、評鑑學生的各種學習活動。持社會重建者,可能將教師視為學生的夥伴,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參與社會行動的熱忱。
- 評鑑: 社會適應觀採取客觀評量工具,藉以測量學生對課程目標的達成程度,保障課程目標的實現。
- 問題: 社會適應觀其目標在維護社會現狀;可能維護了現行社會的不公平、不理想,學校從而成為維護社會既得利益的工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