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精神科緒論及發展 - Coggle Diagram
精神科緒論及發展
-
護理發展
-
-
-
-
伍.精神動力護理(西元1950~1970年)
-
新佛洛依德學派,如蘇利文(Sullivan)提出人際關係理論,佩普洛(Hildegard Peplau)在1952年出版的護理的人際關係一書,為精神科護理史上第一部有系統的理論架構文獻,理論觀點認為護病關係是一種同盟關係,關係的發展有階段性任務要完成,提出精神科護理人員所應扮演的角色及與病患之間建立治療性人際關係的影響
-
-
-
陸.整體性護理(西元1970年至今)
-
精神病人可以在短期住院治療、門診治療、居家治療、日(夜)間留院、中途之家等做多重選擇,不必長期住院,使醫院對病人的管理由監禁式改為開放式的管理,這樣的觀念一直到卡普蘭(Caplan)於 1963 年提出預防性精神醫學之後、1964 年提倡的社區心理衛生發展,才逐漸為社會所接受,以社區為中心的心理衛生諮詢機構則紛紛成立。
強調以整體化角度評估病患之需求與問題採個別化及持續性導向的護理服務,由以往的身體照顧、探討心理問題、建立人際關係,擴展到走向社區心理衛生領域,並配合社區心理衛生之三級預防工作,積極從事心理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與復健。
-
醫學發展
西方精神醫學簡史
-
-
-
-
(五)近代精神醫學(十九世紀初期~二十世紀中期)
-
人物
-
-
布魯勒(Eugen Bleuler)
-
長期觀察病患而得到該病最原始核心症狀,包括聯想障礙(association disturbance)、自閉(autism)、情感障礙(affect disturbance)及矛盾情感(ambivalence),稱之「思覺失調症的4A症狀」
-
-
-
-
-
-
-
(六)現代精神醫學(二十世紀中期~迄今)
1952 年由於抗精神病藥物發現,使得精神病患的錯亂行為得以控制,並促成精神病院由以往的監護、消極療養政策,轉變為開放、積極的治療政策,加上運用三段五級概念,使得精神疾病在預防、治療與復健三方面皆有突破性發展。
英國瓊斯(Maxwell Jones)醫師大力推動治療性社區(therapeutic community)的概念,強調社會環境對病人治療之重要性,展開社區心理衛生運動,帶動精神醫學的去機構化(deinstitutionalization)運動。
希望治療可以延伸到社區中,使他可以自立
-
-
隨著抗精神病藥物持續研發,對於腦神經生理及其與精神活動的交互作用有更深入的瞭解,精神醫學之研究也拓展至精神藥理學、分子遺傳學、神經生理學及精神神經內分泌學等研究領域,促使生物精神醫學之發展,為精神醫學的第四次革新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