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政治學, 二元權力的混合制, 內閣制的優點, 二院制國家:, 法國第五共和為代表, 美國 - Coggle Diagram
政治學
-
在混合制下,候選人是否被允許可同時在單一選區中參選,並名列政黨比例代表名單,對於人才不足的小黨競選布局以及候選人的參選方式,也會產生影響。
在德、紐、日等國,候選人可以同時參與區域選舉,並名列政黨比例代表名單,一但該候選人在單一選區中獲勝,則從政黨名單中剔除,政黨名單的排名順位則依序往前遞補。
-
-
-
-
-
-
※行政責任確保途徑-四大途徑:外部正式確保途徑
-
-
3.行政監察員:又稱為國會監察官(Ombudsman),最早見諸於1809年的北歐瑞典,美國到1970年代開始設立,其主要功能在於,接受民眾陳苦訴怨,並調查不當或不公情事。我國則有監察院之設立,其職權有彈劾、糾舉(對人),以及糾正(對事)。
-
※行政責任確保途徑-四大途徑:外部非正式確保途徑
2.傳播媒體:如有弊端,透過傳播媒體舉發違法失職情事,往往效果極大。故媒體又被稱為社會的「第四權」。媒體對抗政府不法之最有名事件,為美國1972年的「水門事件」,此一事件導致美國總統尼克森於1974年任期未滿,請辭下臺。
-
1.公民參與:就主權在民之民主理論而言,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理應對政府運作具有控制權。公民參與行政權力的表現方式很多,諸如:透過利益團體對政府施壓,或自行到行政機關陳情、抗議、示威遊行,或接受民意調查表達對政府之意見。
行政責任確保途徑-四大途徑:內部正式確保途徑
-
2.調查委員會:當某政府組織的運作出現重大缺失或意外時,行政首長得聘請產官學界聲望人士,組成調查委員會(investigative commission),徹底了解病因,並提出改進建議,供政府參採,以記取前車之鑑,提升行政績效。
3.人事、主計、政風之雙重隸屬監督機制:我國中央至地方行政機關的人事、主計、政風三個機構,一方面隸屬於上級人事、主計、政風主管機關(最高主管機關分別為行政院人事行政局、行政院主計處、法務部);另方面又隸屬於所在的行政機關,形成所謂的「雙重隸屬監督」體制。
-
※行政責任確保途徑-四大途徑:內部非正式確保途徑
2.專業倫理:此屬「內控型之行政責任」,為學者費德瑞區(C.J. Friedrich)所大力主張。將「倫理典則化」則以美國1989年由ASPA提出的12條「倫理法典」為代表,我國規範公務人員的倫理行為則有「公務員服務法」之規定
3.弊端揭發:(1)弊端揭發是指公務員把機關的違法失職情事釋放消息讓外界知悉,並以媒體為常見的外露對象,其次為議會、檢調(政風)或上級機關,而做此一行為的人則稱作「弊端揭發人、揭弊者或扒糞者(whistle blower)」。
-
1.代表性科層體制:(1)係指行政機關的人力組成結構應具備社會人口的組合特性,亦即行政體系要如同議會般具有代表性的主張。(2)此一主張乃基於政策主要是由行政機關主導的事實,所以負責政策規劃與執行的行政官員的人力組合應兼具社會上各種人口特性,方得以反映出社會多元的思維與偏好。
政治科學的開端有兩個源頭
-
-
政治學演進分為三個階段
(三)後行為主義時期:1960年代末期,部分政治學者察覺到許多行為主義者為了追求技術的精確,而忽視到政治問題必須與目標價值有所關聯。在此背景下,主導美國政治學的領導人物之一的伊士頓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講<後行為主義的革命>要求政治學者必須擴大研究視野,重視與人類社會息息相關的公共議題,並提供解決之道。
-
(一)傳統主義時期:又可再分為三個階段:
第二階段-法制研究為主:主要是描述當時的政治制度與過程,以法律文件與憲法規約為主要的資料基礎,亦重視政治史的歷史研究。且歐美先進諸國的大學中,將政治學視為獨立的學系,而賦予特定的研究領域,即是以各國的政治制度及過程為研究對象。在此階段,政治學先是德國的國家學為主導,重視國家的主權理論,並強調憲法與行政法的研究。
第三階段-轉向經驗研究:政治學開始正視到觀察、調查和測量方法可應用於研究政治現象。同時,由於社會科學其他學門的發展,使政治學者發覺到可借用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問的知識來重新思考政治問題,使政治學從傳統主義向行為主義轉變。在這一過渡段中,有三種因素影響到政治學朝向科學革命之途邁進,即是:
-
-
-
第一階段-政治哲學掛帥: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前的政治學,很難與哲學區分,許多政治學家也多兼具哲學家的角色。例如希臘三哲人。關切「應然」的問題,而不重視政治的「實然」問題,也因此,早期的政治學難與道德哲學區分,學者也是注重政治思想或政治史的研究,可以說以哲學研究途徑或歷史研究途徑為主。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