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Rogers, 導論 (基本假設, 治療過程產生效果的主因 (促成改變的重要媒介), Rogers:靜默的革命者, 相信當事人有能力自我治療,…
Rogers
個人中心取向
四個發展階段
第二階段(1950)
當事人中心治療
開始發展人格取向
將「非指導性諮商」重新命名為【當事人中心治療】
治療焦點的轉向
從原本對當事人感覺的澄清➜轉移到進入【當事人的現象世界】
探索當事人個人內在參考架構,是了解當事人最適合的方式
當事人的自我實現傾向,才是引導當事人改變的自發性力量。
1.諮商師只是鏡子般反映當事人的內容而已
2.同理心是促使當事人成長的動力
3.治療的責任在於當事人
第一階段(1940)
Rrogers
發展非指導性諮商
諮商員應創造出開放與非指導性的氣氛
挑戰傳統「諮商員最了解」的假設
摒除於取向之外
挑戰一些治療技巧:如規勸、建議、指導、說服、教導、診斷、解釋等
認為所有診斷性的概念和技術都是不適當的、有偏見的、且常被誤用
焦點
反映
澄清
反映、澄清當事人的語言溝通和想要表達的意義。
第三階段
(1950年代晚期
並延續到1970年代)
個人中心制治療的命名
治療效果的充分必要因素
1961《成為一個人》
Becoming a person
讓當事人成為原本真正的自己
kierkegaard
幫助當事人走向【自我實現】
成為自己的體驗
開放地體驗
相信自己的感受
發展內在的評價
樂意持續地體驗與成長
1950~1960期間之研究
1950~1960期間,為了檢驗當事人中心取向的背景假設,
針對治療過程和治療效果做了許多研究。
當事人/治療者關係的品質
,
是讓當事人改變最重要的關鍵。
治療師的角色是一個成長的催化者
尊重當事人與生俱來的成長力量
研究確認治療性的改變,
來自
人性與人際互動的因子
,
而非特定技術治療了特定疾病
推展應用
學生中心教學法student-centered
會心團體encounter groups
人對人的關係
成為一個自我實現的人
幫當事人走向自我實現
第四階段
(1980年代和1990年代期間)
權力探討
廣泛被運用到教育、工業、團體、衝突解決、追求世界和平
Rogers的理論,被稱為【
個人中心取向
】person-centered approach
1980年代後期Rogers致力將個人中心取向應用到政治上,
尤其是促進世界和平
結論
個人中心取向早期
治療者角色是協助當事人澄清感覺
這種非指導性的治療方式,
主要在增進當事人的自我了解、更多的自我探索,以及提升自我概念
治療焦點轉移
從澄清當事人的心情感受➜發展【當事人自己的參考架構】
研究聚焦
治療成功的核心條件,包含充分與必要條件
治療奏效的基本條件是【治療者的態度】
對於當事人同理心的了解
無評斷立場的表達能力
【當事人】是心理治療主要成功的來源
治療者對當事人參考架構的關注,可促進其對於自身內外在資源的運用。
導論
基本假設
人擁有自我了解以及自我解決問題的潛能
在特定關係下,
不需要治療者指導性的介入,
即能靠著自己達成自我成長。
人在本質上是可以信任的
治療過程產生效果的主因
(促成改變的重要媒介)
強調治療者的態度
人格特質
當事人/治療者關係的品質
Rogers:靜默的革命者
相信當事人有能力自我治療
改變的關鍵是當事人自己
個人中心取向
四個發展階段
第二階段(1950)當事人中心治療
第四階段(1980年代和1990年代期間)
第三階段(1950年代晚期並延續到1970年代)
治療效果的充分必要因素
第一階段(1940)Rrogers發展非指導性諮商
Freud空白螢幕
精神分析:指導性/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