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外国教育制度 - Coggle Diagram
外国教育制度
近现代
德国
17—18世纪
中等
文科学校
主要形式
相当于英国的文法学校和公学
古典主义倾向
为升学做准备和培养社会中上层职业者
实科学校
内容
既有普通教育也有职业教育
加强科学与教育的联系
现代语教学
反对古典知识
学习实用的自然科学知识
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生活的需要
弗兰克在哈勒开办了一所国民学校
以实科内容和直观方法施教
评价
实科中学地位低,不能升入大学,开创了职业教育的先河
贵族子弟
骑士学院
现代外语和自然科学
资产阶级人才的特殊学校
初等教育
实行强迫义务教育
17世纪初
6~12岁儿童名单,上学
19世纪末
《初等义务教育法》
免费初等义务教育
入学率100%
18世纪初
《普通学校规章》
不入学,罚款
规定了政府设学,强迫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办学经费,教师等各方面的具体要求
《普鲁士法典》
评价
较早由世俗政权掌握教育事业的国家,在初等教育上走在前列
16世纪颁布法令
封建割据状态,普鲁士为主
受马丁·路德的影响
巩固自己的小王朝统治
颁布了国家办学和义务教育的法令
比英国等学校早很多
高等
新大学运动
哈勒大学
教自由和学自由的原则
欧洲第一所新式大学
新大学运动的中心
将哲学和近代科学引入课程
出现原因
国家对大学的影响增强
培根,笛卡尔,布莱尼茨等的哲学新思潮的影响
自然科学和实科教育的发展
哥廷根大学
图书馆和研究所
上课采用讨论,实验观察的教学方法
提倡大学开展科学研究
泛爱主义教育
新式学校
受卢梭和夸美纽斯影响
自然主义思想的实践
反封建的启蒙教育运动
创始人
1 more item...
18世纪70年代
20世纪下半叶
德国统一以来的教育改革
1990年
内容
中等
三种中学
综合学校
高等
加强在经费,招生,决策等方面的自主权
非学术型
综合高等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
学术型
师范
两个阶段
实践训练
专业训练
高等学校承担
职业
义务教育后
三年制义务职业教育
初等
基础学校
基础课程和教学改革
外语,创造能力,现代信息技术
评价
教育统一,各州一致
《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
联邦德国
受苏联卫星上天影响
美国《国防教育法》
内容
中等
1 more item...
初等教育
1 more item...
评价
联邦德国全面改革教育的开始
《高等学校总纲法》
第一部高等教育的法案
肯定高等学校多层次,多样化的办学原则
更多自主权
《关于统一学校教育事业的修正协定》
教育落后
联邦德国在汉堡签订
内容
2年促进阶段后
三种中学
3 more items...
所有儿童9年义务教育
全日制学校
评价
传统学校向教育改革的转折点
又称《汉堡协定》
19世纪
柏林大学的建立
办学思路
纯科学研究,排斥职业性和功利性学科
哲学为重
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
培养研究人才
聘请既有学术造诣又有高超教学技能的教授
评价
德国科学和艺术的中心
振兴了经济,推动了民族独立的实现
现代大学制度的高等学府,世纪高等教育的典范
背景
民族丧失独立,经济十分困难
宗旨
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创办研究型大学
教育概况
内容
师范教育
一批师范学校
弗兰克在哈勒设立的师资培养所
学前
福禄培尔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
之后纷纷创办
德国学前教育走在前面
高等
柏林大学
高等工业学校和其他专业性学院的创立
初等
6~14普及义务教育
提高了素质
中等
实科中学
文科
各类各级教育繁荣发展
20世纪上半叶
德意志帝国时期
三轨学制
文科中学
上层
增设
文实中学
实科中学
中间学校
中层
国民学校
下层
等级性和阶级性
魏玛共和国时期
发展状况
职业教育
双元制
职业学校
专业知识
企业
职业技能
校企合作的办学制度
中等
取消中学的预备学校
初等学校毕业的学生可选择多种中学就读
初等教育
废除双轨制
八年义务教育
四年制的统一初等学校制度
2 more items...
宗教教育
取消教会对教育进行干预的权利,禁止牧师对学校进行管理
教育管理
《德国宪法》
教育权归各州所有,国家负责监督
高等
大学自治
面向大众
教师培训
小学教师由高等师范学院培养
评价
成就
体系初步成立
出现新型高等学校
初等和中等教育有一定的衔接
局限
强调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倾向
为纳粹时期教育演变为法西斯统治的工具提供了条件
1871统一到二战
日本
19世纪
资产阶级联合执政的明治政府
明治维新
高等
《帝国大学令》
在京都,九州,北海道等地建立了几所帝国大学
为日本工业化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新大学的开端
东京大学
评价
成功实现了对封建教育的改造,转变为新型资本主义国家,但也表现出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中等
《中学校令》为中学的发展做出了规定
分为
寻常中学
1 more item...
高等中学
1 more item...
两大任务
升入高等学校做准备的基础教育
实业教育
《学制令》催生了近代中等学校
初等
重视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
《小学令》根据国力把初等教育受教育年限规定为8年
分两段
3 more items...
《学制令》废除寺子屋和乡学,广设小学
《教育令》将普及初等教育的年限缩短为4年
教育管理体制
中央集权
废除封建制,建立资产阶级新体制
《学制令》
1 more item...
文部省
1 more item...
师范
《师范学校令》
建立了完善的师范教育体制
寻常师范学校
高等师范学校
文省部命令各地县,府设立师范养成所
1 more item...
女子师范学校
与洋务运动的比较
相同点
指导思想
引进西方近代教育又不丢掉本国文化
改革措施
留学生,洋教员,西式近代学校
时代背景
不同点
改革措施
是否与社会改革同步
指导思想
一个维护,一个否定封建制度
领导人不同
教育管理
否定封建教育,兴办西式近代教育
全面改革
文明开化,和魂洋才
抵御外患,富国强兵
明治维新后
军国主义色彩
《教育敕语》
内容
忠君爱国的伦理道德思想
伦理道德的具体条目
伦理道德的普遍意义,并要求国民遵守
评价
把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和日本的民族意识的培养结合起来
20世纪下半叶
80年代
临时教育审议会
改革建议
高等教育和师资培训
改革中小学教育体制
强调灵活,多样,柔性化的观点改革学制
完善终身教育体制
加强道德教育和体育
教育内容
青年一代具有广阔的胸怀,强健的体魄和丰富的创造力,自由,自律的品格和公共精神,成为面向世界的日本人
教育原则
重视人性,国际化,信息化,向终身教育体制过渡
文部省成立“教育改革推进本部”
40年代
《学校教育法》
废除中央集权,实行地方分权
高中以实施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为目的
采取“六三三四”单轨学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统一为单一类型的大学,以学术为中心,传授和研究更高深的学问
《教育基本法》
教育发展的宗旨和原则
尊重教师
培养有理智的国民,不搞党派宣传
禁止宗教教育
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和平国家及社会的建设者
全体国民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鼓励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机会均等,男女同校
尊重学术自由
评价
否定了战时军国主义教育政策,指明了日后方向
系统化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证
划时代的教育文献
50—60年代
《产业教育振兴法》
振兴职业教育
普通高中开设职业课程,供选修
职业高中
评价
成就巨大,但也出现了“应试教育”占统治地位,人们抱怨学校是“考试地狱”
经济计划
经济发展和教育紧密结合
90年代
基础教育
改革主题
重视体验学习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
考试制度多样化
国家观念和社会道德
教育地方分权化改革
《关于面向21世纪的我国教育》
课程改革的措施
课程的弹性化,改革方法,推进个性化
道德教育
综合学习,开展教育活动
精简死记硬背的内容,消减课时
教育要在“宽松”的环境中对学生的生存能力进行培养
高等教育
“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
国立大学
从政府的下属机构
变成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机构
1 more item...
文部省修订
《大学设置标准》
内容
社会服务意识
改革研究生教育,提高科研水平
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
大学特色建设和个性发展,培养创造性人才
评价
给与大学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从此开始课程设置自由化和大学办学个性化的进程
70年代
《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综合扩充,整顿的基本措施》
中小学
教育者本身的作用,保证教育者具备较高水平和特长
为每一个人的终身成长与发展打下基础
政府提高课程内容水平,教育机会,制定教育政策
高等教育
处理高校自身发展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
提升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开放的水平
提供更多的入学机会,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解决问题的潜能
开展教育和研究活动的自由
第三次教育改革
20世纪上半叶
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1926年
日本裕仁天皇即位后
军国主义化
加强军国主义思想的传播
教育成为战争的工具
加强对师生民主进步运动的控制和镇压
军事训练学校化和社会化
培养高级人才
<大学令>
内容
学术理论及其应用,培养高水平人才
招生对象为预科或高级中学的毕业生
经考核后可录取
可由几个学部组成,也可设单科大学
3~4年
允许设立私立大学和地方公立大学
评价
促进了大学的发展
1918
法国
17—18世纪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主要教育改革方案和教育主张
18世纪末
一系列党派和一系列教育方案
内容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国家应当保护并实行普及教育
教育内容和教师要世俗化和科学化
建立国家教育制度
男女平等和成人教育
《雷佩尔提教育方案》
《塔列兰教育方案》
《康多塞方案》
主要是教会控制
法国大革命以前的教育
中等
耶稣基督圣乐会
笛卡尔理性哲学
力学,地理,现代外语,拉丁语
数学
法国史
耶稣会
后被驱逐
高等
最多
22所
超过其他国家
1 more item...
初等
天主教派
神父拉·萨尔
基督教学校兄弟会
5 more items...
富人聘用家庭教师
女子教育和宫廷教育走在前列
20世纪下半叶
教育改革
50到60年代
《国家与私立学校关系法》
以“简单契约”和“协作契约”的形式
给与私立学校财政资助
需要采用公立学校的生活规律和教学大纲,接受国家监督
《教育改革法》
评价
优点
市立初级中学诞生,并在后来保存下来
局限
两年观察期太短
难以操作,未完全实施
内容
中等教育
第二阶段
2 more items...
第一阶段
1 more item...
初等教育
6~11岁
义务教育年限延长6~16岁
《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
又称《富尔法案》
高等教育
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多科性结构的办学原则
享有教学,行政,财政自主权
1 more item...
70年代
《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
又称《哈比法》
内容
教育管理体制
学校内各种组织
1 more item...
教学方法
心理学成果指导教学
3 more items...
课程设置
三分制教学法
3 more items...
教学内容
现代化,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评价
方向正确,但要求高,难以实现
90年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宪章》
内容
仍然坚持中央集权制的课程管理体制
1 more item...
课程编制以学生为中心
1 more item...
学科体系的综合改革
2 more items...
评价
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19世纪
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完善的学制
高等教育法案
文科独立,神学下降,法科医科理科受到重视
大学校
专科学校,军事学校和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但由于中央集权制教育管理的束缚,存在很多问题
初等教育的发展
《基佐法案》
评价
法国初等学校数量增加,提供了法律保障
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后
发展初等教育成为重要任务
内容
读写算,基本生活知识,国民团结统一的精神
政府和教会联手发展初等教育,扩大初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实施道德和宗教教育,高等小学还需职业教育
《费里法案》
内容
义务原则
6~13岁
世俗化原则
废除教会监督学校和牧师担任教师的特权,取消宗教课,改成道德和公民教育
免费原则
免除公立幼儿园和初等学校的学杂费,免除师范学校的学费,膳食费,住宿费
工业革命后
普及初等教育
评价
法律保障。指明方向,新的阶段
中等教育的发展
受重视
19世纪初
国立中学
古典语言,古典人文学科
市立中学
19世纪后期普法战争后
女子教育
国立
市立
现代中学
自然科学知识
现代语
教育管理与帝国大学
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确立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系
颁布了《关于帝国大学条例的政令》等
评价
1 more item...
内容
4 more items...
20世纪上半叶
为适应社会变革和教育现代化与民主化的需要
统一学校运动与学制改革
评价
冲击了双轨制
方向指导成为特色,深远影响
扩大了劳动人民子女受中等教育的比例,推动了教育民主化
双轨制受到抨击
统一学校运动
衔接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
引发了法国政府的学制改革
4 more items...
新大学同志会
1 more item...
1919年
《阿斯蒂埃法》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评价
"技术教育宪章"之称
有组织的形式,国家管理
内容
规定全国每一市镇设立一所职业学校
教育内容
职业基础的各门学科
补充初等教育的普通教育
获得劳动技能的劳动学习
18岁以下在职青年有接受免费职业教育的义务
国家设立相关部门负责职业教育的管理工作
《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
二战结束后
内容
战后教育改革的六项基本原则
专门教育和普通教育并重
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地位
一切工作和学科的价值平等
免费
社会公正
人人接受完备教育的权利
6~18岁,免费义务教育
决定阶段
1 more item...
方向指导阶段
1 more item...
基础教育阶段
1 more item...
高等教育改革设想
学术型结业后可进入一年制大学预科,随后进入高等学校学习
评价
未被实施,但指明方向。
促进普及中等教育
实现初中等教育衔接
扩充初等教育
第二次革命
中学课程改革
内容
中学前四年
古典课程
必修拉丁语,选修希腊语
现代课程
法语和自然科学
中学最后一年
哲学或数学,为取得大学入学考试文凭做准备
中学后三年
四种语言课程里面选一种
评价
古典课程和现代课程并行和互补
以古典课程为主,没有学习过的学生处于不利地位
俄罗斯(苏联)
19世纪
60年代的教育改革
农奴制废除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评价
70年代后政府采取反动措施,文化水平底下
改革法令
《文科中学和中学预备学校章程》
新型教学方法
1 more item...
古典文科中学
实科中学
《初等国民教育章程》
开办学校的权利
1 more item...
《俄罗斯帝国大学章程》
大学自治权
《国民教育部女子学校章程》
第一次规定建立女子学校
亚历山大一世即位
较为自由的政策
国民教育暂行条例
完善学校体制的管理体制
法国的大学区制
大学不仅有教学和科研的能力
1 more item...
大学附属学校章程
20世纪上半叶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内容
国家教育委员会
领导机构
颁布法令
提出国家和教会分离
1 more item...
《统一劳动学校规程》
内容
阶段
九年,两级
四年
14~17
五年
8~13
原则
统一
高等两级相互衔接,没有等级性
劳动
劳动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途径
20年代
教学改革实验
劳动教学法
在自然环境中,劳动,其他活动中进行教学,废除教科书,推行工作手册,活页课本,杂志课本等
教学组织形式
取消班级授课制,代之
设计教学法
道尔顿制(分组实验室制)
学制调整
《综合教学大纲》
特点
完全取消学科界限
按自然,劳动,社会三个方面的综合形式来编排
1 more item...
评价
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但破坏了学科的逻辑,教学质量下降
未普遍实行,但产生了深远影响
30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
内容
普通阶段要有读写算的能力
科学的基本知识
依据教育计划和教学大纲严格进行教学
恢复班级授课制
评价
纠正20年代的弊病,提高了教学质量
但又过分强调知识,忽视劳动,走向另一极端
完成扫除文盲工作,各级教育得到发展
列宁领导十月革命
建国初期的教育改革
扫盲运动
实行民主化,非宗教化的教育原则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编写教材
建立统一劳动学校
改造教师
17—18世纪
彼得一世的改革
17世纪后半叶
改变俄国的落后状况,引进西欧的科学技术,在国内拉开了俄国近代化的序幕。
改革
设立实科性质的学校,军事技术的专门学校,培养人才
改善初等教育,开办俄语学校,计数学校
创建科学院的设想
评价
改革自上而下,缺乏直接动力,去世之后失去了动力
18世纪中期
莫斯科大学的创立
打破传统
只有法律,哲学,医学三个系
没有神学系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改革
18世纪后半叶
设立国民学校委员会
颁布《国民学校章程》
俄国最早的国民教育制度的法令
内容
3 more items...
评价
1 more item...
20世纪下半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教育改革
1958年
就业和升学的矛盾
《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全国国民教育制度的建议》
内容
普通教育
4 more items...
职业教育
2 more items...
高等教育
4 more items...
评价
加强学校和生活的联系,为就业
生产劳动教育占比过重,教学质量下降
特点
发展高等
加强和生活的联系
重视职业
拉长义务教育年限
1966
《关于进一步改进普通中学工作的措施》
内容
删减材料,减轻负担
各年级要有衔接性
学时进行规定
开设选修课
主要任务是获得基础知识,共产主义觉悟,生活和选择职业的能力
教育内容符号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需要
评价
忽略了和生活,劳动的联系
强调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加强精英教育
1984
《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
全面和谐发展
内容
加强职业教育
形成“四五二”学制
1 more item...
加强普通学校的教育质量
评价
在1991解体之前,教育发展是一流的
1977
《关于进一步完善普通学校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劳动训练的决议》
内容
加强劳动教学
增加时间,对职业选择的指导,参加公益劳动
普通中学是统一的劳动综合技术学校
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劳动技能
评价
不是恢复50年代的生产教学,使劳动教育和教学在综合技术教育的基础上进行
发展总结
偏向劳动教育
50年代
20世界20年代
70年代
偏向知识教育
60年代
30年代
俄罗斯联邦的教育
教育体系构成
普通教育
任务
基础知识,文化素养,适应社会生活
为职业技能打基础
四部分
学前教育
幼儿园
初等教育
小学4年
基础教育
初中5年
前三个是义务教育
完全中学
高中2年
职业教育
普通中等教育之后的所有教育
初等职业
中等职业和专业
普通高等教育
研究生是大学后职业教育
俄罗斯国民教育管理体制
联邦主体
制定教育标准
制定各联邦自己的法规
规定地方教育税和教育费
贯彻中央的教育政策
联邦中央
宏观管理
为办学提供物质技术保障
教育预算
负责制定条例和标准
地方自治机构
实施国家政策
管理地方教育机构
制定地方预算和教育标准
《俄罗斯联邦教育法》
独立后第一部
突出民主,开放,教育权责明确,教育信息化等特点
教育改革
表现和价值
实行国家统一考试
办学体制的改革
实施“侧重专业性教学”
加入欧洲教育一体化进程
美国
19世纪
高等
特点
大学建立上
吸取德国经验,研究型大学
霍普金斯大学
随后一些学校也向研究型大学发展
学校类型
发展新兴农工学院
满足实际需要
由于
1 more item...
入学对象
女子可以进入高等院校
20年代后
美国出现女子学院
办学形式
私立为主,公私都有
办学模式
数量增加,但规模较小
《莫雷尔法案》
评价
管理
打破了联邦政府不过问教育的传统
农工知识
确定了农业与工艺学科在高校的地位
高等教育
促进民主化和大众化
也称《赠地法案》
内容
各州在国会的议员数量,每位三万亩土地,赠地收入用来开办赠地学院
赠地学院主要是农业和机械工艺教育
还有军事训练和家政教育
康奈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的创办
教育管理体制的变迁
联邦教育机构
加菲尔德在国会上
教育署
交流各州的教育资料
学区制
产生于殖民时期,19世纪中期各州开始改革
削弱学区的职权
任聘教授,确定课本
合并学区
大学区
州教育领导体制
各州建立教育委员会
教育决策和规划机构
确定教师资格等
征收教育税
分配教育经费
评价
推动了美国公共教育制度的发展,质量得到提高
贺拉斯·曼首创
中等
公立中学
注重英语,数学,自然科学,现代语言
公立学校运动在中等教育的延伸
文实中学
初等教育的发展
公立学校运动
评价
促进低收入的子弟入校学校
学校的普及促进了师范教育
内容
公共税收维持
公共教育机关管理
向所有公众的免费的义务教育运动
1 more item...
特点
义务教育法,强迫入学
地方税收制度,兴办公立小学
免费
美国工人阶级为设立免费公立学校运动的斗争
贺拉斯·曼主导
经济飞速发展
南北战争为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
19世纪末跃居前列
教育和经济相互促进
17—18世纪
17世纪三大殖民地的教育
北部兴办义务教育
高等
培养清教牧师
马萨诸塞州的清教徒1636美洲的第一所高等学府
哈佛学院
初等
马萨诸塞州制定了强迫教育法令
共同出资办初等和中等学校
乡镇学校
中等
波士顿的拉丁文学校
后来的哈佛学院的预备学校
南部不热衷办教育
1693建立了一所初期为中等水平的“威廉—玛丽学院”
英国国教会
热衷开庄园做生意
他们孩子的初等和中等教育由家庭教师完成
后送往欧洲大学和中学深造
中部主要是堂区学校
教派林立,各自为政
面向平民子弟
注重宗教和读写算
18世纪建国前的教育
18世纪初
文实中学
富兰克林
40~60年代
巡回学校
镇周围设教学点,教师巡回上课
各教学点所在区域独立办学
学区制的萌芽
1 more item...
马萨诸塞州
大学也迅速发展
17世纪初,宗教改革运动
宗教和政治力量,下层人民,物质资源
欧洲大量移民涌入
13个殖民地
20世纪下半叶
50年代
国防教育法
苏联卫星上天
教育质量差,改革教育
内容
加强新三艺
3 more items...
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大量教育经费
天才教育
评价
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60年代
教育改革
中小学结构主义课程改革
布鲁纳《教育过程》
观点
重视早教
以结构主义思想编制课程结构
发现学习
教师引导
下放科学技术
评价
经历十年,然后失败
解决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
黑白人合校
《中小学教育法》
评价
1 more item...
内容
2 more items...
发展高等教育,提供高等教育质量
培养科技人才,增加拨款,更新设施,提高奖金,改革教学
促进发展
80年代
《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第三次课程改革
中小学教育质量
意义
纲领性
加强政府集权
加强公众对教育的信心,关注和资助
学术性科学的主体地位,课程结构的统一性
提高对学生的标准
内容
政府加强对教育改革的领导和实施
加强五门新基础课,必须开设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计算机
英语
数学
对学生成绩和行为有更严格的可测量标准
改革对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标准,地位,待遇
局限
过于统一
不灵活
标准高,辍学人数增加
忽视个性
70年代
返回基础
中小学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薄弱
内容
课程设置
取消选修,增加必修
教学方法
练习,背诵,日常作业,测试等
考试制度
掌握即可毕业
1 more item...
教师作用
主导作用
班级管理
严明纪律
小学
加强读写算
中学
集中在英语,自然科学,数学,历史的教学上
评价
激烈讨论
实质上恢复传统教育的思潮
生计教育
教育总署署长
中小学
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为核心
社会发展
个人生产
90年代
《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
内容
标准划为
层次
州教育标准
国家教育标准
内涵
课程内容标准
学生操作绩效标准
全国性的中小学课程标准
每个州要包括
意义
加强核心学校
形成国家,州一体化的课程标准体系
高品质
强化政府的主导
对教育标准的认识和实施到达较为成熟
《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
目标
每个成年人能读书,识字,参与全球竞争
学校杜绝毒品和暴力
良好的环境
儿童合理用脑,应付挑战,有责任,为职业做准备
毕业率提高到90%
学生在自然科学和数学方面名列前茅
儿童入学时,乐意学习
意义
指导作用
21世纪改革序幕
20世纪上半叶
中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
内容
目标
适宜地使用闲暇时间
家庭成员
基本方法
公民资格
职业
健康
道德品格
民主的原则
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活动来发展他的个性
建成“六三三”学制
开展综合中学
包含所有课程
八年研究
进步主义教育
成立“大学与中学关系委员会”
涉及的问题
教育管理
1 more item...
教育目的
1 more item...
评估
1 more item...
课程和方法
1 more item...
内容
从200中学中选“三十校研究”
1 more item...
特点
实验围绕教育目的,教育管理,课程和方法等问题展开,揭示了问题,为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以进步主义思想为指导
参与学校广,有代表性
实验学校有较大的自主权
评价
推动了改革向纵深发展
高等教育与初等学院运动
芝加哥大学率先改革
初级学院
一种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教育
评价
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是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民主化进程的产物,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内容
课程设置多样,办学形式灵活
或转入四年制大学的三年级继续学习
毕业后可直接就业
招生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
由地方社区以及私人团体和教会开办,不收费或收费较低
就近入学,可走读,无年龄限制,无入学考试
传授比高中稍广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
《史密斯—休斯法》
内容
在公立学校设立职业科,把传统中学改为综合中学
联邦政府与各州合作,提供工业,农业,商业,家政等方面科目的师资训练
联邦政府拨款补助各州大力发展大学程度以下的职业教育
意义
升学和就业双重目标,加强了普通教育与社会的联系
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不再是行业的自发行为,而是政府和州合作共建
全国职业教育促进会
目的
制定一个对全国的职业教育提供财政补助的法律
英国
20世纪下半叶
高等教育的改革
詹姆斯报告
70年代
师范教育的弊端
评价
从定向和非定向相结合
1 more item...
撤销地区师资培训组织
1 more item...
对教师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1 more item...
内容
师资培训三段法
3 more items...
罗宾斯原则
60年代
为所有有能力和成绩方面合格的,并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高等教育课程
新型高等教育机构
开放大学
1992年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法
90年代
内容
多科技术学院改为大学,且具有同等地位
告别双重制
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评估
审查
质量控制
将教学和科研拨款分开
1988年教育改革法
80年代
高等教育改革
没有完全告别双重制
学习社会中的高等教育
又称《迪尔英报告》
90年代
高等教育
评价
影响教育制度的改革进程
第一个回顾和构思的纲领性文件
内容
反思60年代以来的发展成果
21世纪以后的高等教育的战略规划
评估罗宾斯
雷弗休姆报告
80年代
十多份高等教育报告
内容
招生
1 more item...
课程
1 more item...
奖金
1 more item...
管理
1 more item...
全方位改革—《1988年教育改革法》
二战后最大的一次
内容
全国统一的课程
5~16岁义务阶段
核心课程
4 more items...
基础课程
8 more items...
附加课程
1 more item...
评价
涉及广,动摇了英国教育的某些传统
初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共同化的水准”和“多样化的结构”
多样化的结构
学校多样化
满足不同学生和家长的选择
评价
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控制
促进了市场化监督体制的建立
共同化的水准
实施国家课程,统一的国家考试
提高全国教育水平
19世纪
高等教育发展
大学推广运动
全日制大学
校内或校外讲座的形式
推广到非全日制学生中去
伦敦,牛津,剑桥大学起到了关键作用
强化了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
中下层子女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
新大学运动
共同特点
以自然科学为主,不实施宗教教育
注重工业和科学领域
面向中产阶级子女开发
伦敦大学成立,拉开新大学运动
英国城市学院成立
评价
改变了高等教育的传统
使科学步入大学的讲坛
面向中产阶级
牛津和剑桥大学恪守古典教育
不适应英国产业革命
国家干预教育的开端
1833年,教育补助金法
通过拨款间接干预教育
初等教育的发展
《初等教育法》
又叫《福斯特法案》
工业革命完成之后,普及义务教育
公立的初等教育制度
内容
对5~12岁儿童实行强迫性初等教育
世俗科目和宗教科目分离
地方设学校委员会
没有学校的地方,私人设一年的,随后地方委员会设公立学校
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和监督权
导生制
评价
可使学生数量大大增加
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师生短缺
贝尔和兰卡斯特
在印度和伦敦
导生制学校
1 more item...
学习好的学生充当导生
《工厂法》
9~13岁童工在工作时间内接受两个小时的义务教育
中等教育改革
主要为文法学校和公学
调查报告三种类型的中学
贵族和大资产阶级
经典学科以升入大学
中产阶级
现代语,数学,自然等实用学科
培养商业,医学,法律等专门人才
下层平民子弟
普通职业人才
由于关注初等教育,汤顿委员会的建议未被采纳
20世纪上半叶
初等教育与《费舍教育法》
内容
建立和维持继续教育学校
向14~16岁年轻人免费提供一定的学习课程和教育训练
320个学时
加强地方教育当局发展教育的权利和
国家教育委员会制约地方教育当局的权限
为2~5岁儿童开设幼儿学校
5~14为义务教育
小学一律免费
评价
没有解决面向所有儿童的中等教育
没有触及双轨制
首次明确宣布教育立法的实施
要考虑到建立面向全体有能力受益的人的全国公共教育制度
建立完整的教育制度
提升国民素质
调整了中央与地方教育当局的关系
一些地区教育发展缓慢
工人缺乏教育
中等教育的变化
对技术人才的需要
《斯宾斯报告》
内容
哈多的双轨改成三轨
技术中学
现代中学
文法中学
设想一种兼有文法,现代,技术学科的多科性中学
各类中学之间对等关系
评价
二战之前,三类型学校形成,受中等教育的观念被接受
《巴尔福教育法》颁布后,中等教育得到发展
选拔制
《哈多报告》
内容
11以后为中等教育
1 more item...
11岁以前都是初等教育
2 more items...
在11岁进行选拨,去最合适的学校
评价
优点
2 more items...
缺点
1 more item...
双轨制
单轨制
各级教育的改革与《1944年教育法》
巴特勒之后的又一次里程牌
也称《巴特勒教育法》
评价
基本形成了英国国民教育制度
初等,中等,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公共教育制度
进一步完善了中央和地方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上的合作关系
向所有学生提供免费的中等教育
内容
加强地方行政管理权限
设立公共教育系统
中等
继续教育
初等
5~15岁义务教育
超龄者提供业余教育
提出了宗教,师范,高等教育改革等要求
加强对教育的控制,设立教育部,统一领导全国教育
二战期间,人人受中等教育的观点深入人心
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与《巴尔福教育法》
评价
推动了英国公立中等教育的发展
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的结合
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的英国教育行政体制
首次强调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衔接
把中等教育纳入地方教育当局管理
为统一的教育制度奠定基础
主要内容
设立地方教育当局
保证初等教育的发展,设立中等学校的权利,提供资金
代替地方教育委员会
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提供资金和控制
为了公平分配教育补助金和加强对地方教育的管理
17—18世纪
贵族性,政治人才,学术巨匠
高等教育
牛津大学的设立
剑桥大学
富家弟子的升学预备学校
中等教育
学园
米尔顿设想
清教徒使用
实用倾向
1 more item...
也叫学院,专科学校,文实中学
公学
公众团体集资兴办
培养公职人员
中等私立学校
1 more item...
内容
古典语言和上层社会礼仪
绅士风度
军事和体育训练
对象
贵族弟子
目的
升入学术型大学
教育经费
大贵族集资
学费,私人捐助
管理权
私立学校,不受教育行政部门干涉
师资和条件
更好
年限
5
文法学校
读写算
主要
发源古希腊雅典
私立初等学校
初等教育
发展缓慢
教育自由的积习
国教会
慈善学校
教义
不收学费
毕业不能升入文法学校和公学
初步读写算
教师地位低
富人聘用家庭教师
近代过度史
宗教改革
天主教教育
耶稣会学校
组织管理和教学方式
目的
传教和教育
教育是实现宗教和政治目的的手段
管理
完备的组织管理模式
<耶稣会章程>
<教学大全>
方法
班级授课制
按成绩分班
讲授,阅读,写作,背诵,辩论,练习等方式
寄宿制和全日制
提倡温和纪律,师生亲密,很少使用
教学师资
高水平
宗教,世俗知识和新式教学方法的训练
罗马天主教镇压反抗和自身改革
耶稣会
西班牙神学家罗耀拉
重视中,高等教育
耶稣会学校
评价
为后世所继承,宝贵的教育经验
重建天主教的统治是逆历史潮流的
新教教育
路德派
教育实践
追随者付诸实践
梅兰克顿
<萨克森学校计划>
布根哈根
初等学校
16,17世纪
斯图谟
古典文科中学
德国
威登堡大学
神学教授
马丁-路德
<论送子女入学的责任>
<致德国市长和市委官员书>
教育主张
作用
不仅利于教会,而且利于国家
原则
国家掌握教育权
教育体系
高等
中等
初等
推广普及义务教育
内容
<圣经>为主要内容
读,写,算,历史,音乐,体育等
方法
直观教学,废除体罚
英国国教派
内容
人文主义色彩,古典课程为主
教师管理
国教会严格监督学校教师的言行和宗教信仰
目的
对社会有所作为的绅士
作用
教育为国家服务
高等教育
初,中等教育由私人负责
方法
加强英语教学,促进民族意识
国王亨利八世
出于政治和经济原因
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
夺取教皇的权力和教会的财产
加尔文派
教育实践
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日内瓦学院
传教士,神学家,教师
高等教育
普及教育之父
法律学校和文科中学
亲自领导了免费教育的实践
作用
重视教育对个人,社会,宗教生活的影响
加尔文受路德影响
到瑞士宣传加尔文派新教教义
主张教权高于皇权
<日内瓦初级学校计划书>
<教会管理章程>
<基督教原理>
原则
免费教育,普及教育
公立学校
日常生活所必须的知识技能
基督教教义
内容
宗教和人文科目结合起来
共同特点
宗教性和世俗性
神学思维和理性思维并存
信仰主义和人文主义并存
群众性和普及性
推动了国家掌握教育权,但阻碍了教育世俗化的趋势
16世纪初
文艺复兴
主要的教育家的教育观
莫尔
内容
德,智,体,美,劳和宗教教育
目的
通才教育
制度
公共教育制度
创新思想
人要终身受教育
空想社会主义者
蒙田
方法
怀疑精神,主张理解,主张自然发展,充满快乐
内容
崇尚实际效应
目的
培养完全的绅士
教学
因材施教
检验
行动和实践是教学手段也是检验方法
维多里诺
目的
通才教育身心全面发展的人
对象
快乐之家的学生多数为贵族富豪子弟
内容
古典学科
方法
快乐学习,启发式教学,尊重儿童
拉伯雷
新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应该轻松愉悦,书本之外
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教育自由观
主张身心并行,重视体育
认识所有事物
伊拉斯谟
方法
因材施教
目的
基督教与人文主义并重,培养虔诚,富有德行和智慧的人
内容
古典文化
弗吉里奥
目的
通才教育,身心全面发展
内容
符合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年龄特点
历史,伦理学,雄辩术
文艺复兴运动与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
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
前期
北欧
关注君主和朝臣人物所接受的教育
古典语言与学科
强调虔诚与道德的价值
教育与社会的联系
形式主义
意大利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追求自由、民主的公民
后期具有形式主义
古典学科与古典语言
重视教育与社会的联系
世俗性
后期
法国
近现代精神更强
更贴近生活
主张用本国语言教学
学科范围更加扩展
世俗性更强
世界观
歌颂和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
肯定现世生活的价值和尘世的享乐
提倡学术,尊崇理性
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
教育的特征
世俗性
贵族性
人本主义
宗教性
古典主义
文艺复兴运动
14~17世纪
阶段性和地域性
从意大利到北欧
人文主义
在意识形态领域向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
三种教育力量的比较
相冲突又相互融汇吸收
相同点
取消体罚,注重身心的全面发展,采用班级年级制
重视古典主义和人文主义
世俗性增强
宗教改革与世俗性知识的结合更加紧密
宗教性
不同点
人文主义教育具有贵族性,新教教育具有更强的群众性和普及性
服务目的不同
影响
人文主义引发,但宗教改革标志着教育迈向近代化
古代
东方文明古国
古埃及
学校
僧侣学校
寺庙学校,重科学技术,是学术中心
文士学校
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和计算
职官学校
书吏学校,专项工作的官员
宫廷学校
皇室成员和朝臣弟子,学习完之后委任官吏
内容
文士学校
书写和计算、律令。训诫是主要的书写内容
职官学校
普通文化课,专门职业
僧侣学校
天文学、数学、医学等
宫廷学校
无法考证
方法
灌输和体罚
古印度
佛教教育
对象:面向平民
使用当地语言代替梵文
寺院,培养僧侣
方法:讲解和个人专研相结合
内容:佛教经典
婆罗门为高级僧侣阶层
婆罗门教育
方法:年长儿童当助手,体罚
英国贝尔袭用
内容:吠陀
家庭教育为主,出现古儒学校
共同点
教育目的和人生目的相同,灵魂解脱
自然科学由私人传授
内容消极
古希伯来
逃离埃及,亡于巴比伦
家庭教育
方法:较为民主,也可以体罚
内容:重视宗教
巴比伦之囚后返回家园,至被罗马帝国吞并
学校教育
内容
圣经
教师为拉比,类似埃及的文士
方法:鼓励学生发问,依然责罚
发展特点
教师地位高
方法简单,体罚盛行
机构种类繁多
中国延绵不断
阶级性,等级性
最早的知识、文字、教育
古巴比伦
教学内容
高级学校
还学习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
初级学校
读写楔形文字
教学方法
师徒传授式,采用体罚
学校
书吏(寺庙)
泥板书舍
助手:大兄长
学生:校子
负责人:校夫
教师:专家
西方文明古国
古希腊
奴隶制国家
古典时期
智者派
教育活动
目的:训练公民和政治家
公元前 5—前 4 世纪活跃在古希腊以 雅典 为中心的各城邦的一批职业教师、演说家、作家。 “智者”原指古希腊的哲人,后泛指有智慧、有能力、技艺超群者,公元前 5 世纪中期后,具特殊含义,成为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一部分人的专称。
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怀疑主义
怀疑主义是哲学上对客观世界是否存在、客观真理能否被人们认识表示怀疑的学说和体系。 希腊文该词的原意指反思、犹疑、怀疑,亦指面对彼此冲突的陈述的一种怀疑或犹豫不决的状态
个人主义是一种道德立场、政治哲学、意识形态和社会观,其强调个体的价值 。个人主义者提倡达成个人的目标和愿望,重视独立和自力更生 ,主张个人的利益应优先于国家或社会团体 ,同时反对社会或政府等机构对个人利益的侵犯 。
相对主义,一种认为观点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因立场不同、条件差异而相互对立的哲学学说。
认为感觉是心理的唯一来源和基础,肯定感觉的绝对可靠性,甚至把各种心理现象均视为感觉的堆积、压缩和变形。 其思想来源有二:一是17世纪法国笛卡儿的机械唯物论;二是英国J.洛克的经验主义。 18世纪在法国发展成为感觉主义心理学。
贡献
重视道德和政治教育
扩大了教育对象,钱是受教育的条件
扩大教学内容
向年轻人传授文法、修辞、辩证法,这三门课程,是雄辩教育的核心,被称为“前三艺”
培养政治家的教育目的
标志教育工作开始职业化
丰富了教育思想
古风时期
斯巴达
背景
交通不便,军事贵族统治
特点
国家控制,阶级性
体制:国家事业
婴儿,母亲代养
18岁,青年军事训练团
7岁后,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投标枪)
30岁成为公民
重视女子教育
内容:只重视军事体育
目的:保家卫国的战士
方法:野蛮训练,鞭笞
雅典
特点
教育体制
婴儿由父亲决定是否抚养
7岁前,家庭教育,重视游戏
7岁后,男子开始学校教育
1 more item...
忽视女子教育
内容:和谐发展,重体育和文化知识
目的:和谐发展的公民
既有公共教育,也有私人教育
方法:民主色彩
背景
贸易中心,民主政体
希腊化时期
教育制度传播
中等教育衰落
体育被文法取代
文化中心从雅典到了亚历山大城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融合
初级学校发生变化
局限于读写算,破坏了和谐发展
高等教育得到发展
柏拉图的学院等
荷马时期
荷马史诗
非制度化时期,培养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四大德)的武士
古罗马
分裂
东罗马
拜占庭和阿拉伯
阿拉伯
特点
多方筹集教育资金保证物质条件
开明的文化教育政策
组织形式多样,神学和实用课程并存
尊师重教,教育机会比较均等
影响
开明的文化和教育,快速发展自己的文化
在数学,天文学,医学,哲学,文学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 more item...
萨拉森帝国及各大食国的教育
教育机构
5 more items...
伊斯兰教育
1 more item...
塞尔柱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时期的教育
塞尔柱
4 more items...
土耳其人建立奥斯曼
3 more items...
8世纪形成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拜占庭
世俗教育
发达原因
3 more items...
主要类型
3 more items...
教会教育
座堂学校
1 more item...
皇帝控制,但教会也有特权
修道院学校
1 more item...
特点
教会教育和世俗教育长期并存
存在着因世俗生活需要而得到发展的世俗教育体系
直接继承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教育遗传
影响
对东欧的影响很大
2 more items...
保存和传播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的作用
对西欧影响也很大
2 more items...
西罗马
西欧中世纪
教育制度
世俗教育
中世纪大学
4 more items...
城市学校
4 more items...
骑士教育
2 more items...
宫廷学校
3 more items...
基督教教育
教育思想
1 more item...
机构
1 more item...
评价
2 more items...
5世纪到14世纪,浓厚的宗教色彩
基督教的兴起及其教育活动
教育活动
高级教育学校
研究基督教理论和世俗文化
传教士和神学家
初级教义学校
成人为对象
进行教义教规的教育
后来变成学校
儿童教育
堂区学校,唱歌学校
兴起
为合法宗教
基督教变成精神统治的工具
产生
定为国教
共和时期
共和后期
中等
文法学校
希腊文学,自然科学
高等
修辞学校或雄辩术学校
演说家
初等教育
初级学校
读写算
希腊语学校和拉丁语学校
为私立
共和早期
家庭教育
家长制
道德公民教育
《十二铜表法》
既是农民也是军人
帝国时期
加强对学校的控制
目的变成忠于帝国的官吏和顺民
拉丁语压倒希腊语
形式主义的分析教学法
提高教师地位,变成国家委派
出现了私立法律学校和医护学校
国家建立统一的学制
王政时期
家庭教育
农民和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