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
觀點
目的:個體為了適應環境
要素:以經驗為基礎的歷程、行為或行為潛勢的改變、相對上較為持久的變化
行為論發展:因為Woundt的內省法太過主觀,因此Watson受到Pavlov的啟發,強調心理學應研究外顯的刺激以及可觀察到的行為
後來出現刺激-反應理論(Skinner),納入認知的觀點
分類
Non-associative learning
較簡單的學習形式,個體針對單一刺激所做出的反應強度的變化
Habituation
Sensitization
Associative learning
較複雜的學習形式,涉及事件之間的關係,將不同事件連繫再一起的學習
Classical conditioning
Operant conditioning
應用
Tolerance
原先的中性刺激與非制約刺激之間的聯結使得個體對原本的中性刺激產生制約反應的歷程
UCS非制約刺激:食物/UCR非制約反應:流口水/NS中性刺激:燈光
將NS燈光與UCS食物進行多次聯結後
NS燈光變成CS制約刺激/UCR流口水變成CR制約反應
基本現象
Acquisition:將制約刺激與制約反應聯結的學習過程
Extinction:當非制約刺激不再跟隨制約刺激出現時,制約反應就會被削弱,但並不會完全消失
Spontaneous recovery:在削弱之後又開始呈現制約刺激,個體會逐漸又出現制約反應,但是會比一開始的學習反應弱
Stimulus generalization:當個體習得制約反應後,若出現一個和CS相似的刺激,則個體也會出現CR,此現象具有適應價值,因為人不可能一直遇到相同的刺激,透過類化可以更好的適應這個環境
Stimulus discrimination:當個體習得制約反應,出現與CS相同的刺激時一開始也會出現CR,在經過辨別訓練(僅在原CS後出現UCS)之後對新刺激的反應會漸漸減弱達到抑制的效果(inhibitory conditioning)
Second-order conditioning:當個體學習完制約反應,原先的中性刺激NS在變成CS後也具有UCS的特性,可以使得新的中性刺激NS被制約後成為CS,縱使第二個NS從未與原UCS進行聯結
情緒反應
制約恐懼
因素
Contiguity:當CS和UCS出現的時間越接近,越能夠產生制約
Contingency:當CS能夠有效地預測UCS,古典制約才能形成,根據Rescorla實驗的結果,此為古典制約形成的最重要因素
Informative:當CS有效的凸顯於環境刺激當中
Law of frequency:CS和UCS共同出現的次數高,較易形成制約
種類
Delayed:UCS在CS還未完全停止前就出現
Trace:UCS在CS完全停止後才出現
Simultaneous:UCS和CS同時出現
Backward:UCS在CS出現之前就出現了
效果:Delayed>Trace>Simultaneous>Backward
生物觀點:形成古典制約並不一定需要時間上的相近性與多次的配對,以Taste aversion味覺嫌惡的結果來看,生物的學習是具有選擇性的,根據演化與基因的角度來看,用味道搜尋食物的老鼠較容易與味道這種刺激產生病痛的聯結,用視覺搜尋食物的鳥類較容易與燈光之類的視覺刺激產生聯結。因此在找尋古典制約的形成時不應該只討論CS和UCS,而應該將先天的內建關係考慮進去,稱為Preparedness準備程度。
個體主動與世界互動,而環境給予的反饋將決定增加或減少此行為的學習歷程。學會新的行為以達成目的
一開始發現動物有一些看起來很聰明的頓悟舉動,但其實是嘗試錯誤學習
Law of effect:如果行為後果是好的,則會增加行為發生的機率
又稱為刺激反應心理學,著名實驗為Skinner box
Reinforcement:施予刺激以提高行為機率,Positive(給予好刺激)/Negative(移除壞刺激)
Punishment:施予刺激以降低行為機率,Positive(施予壞刺激)/Negative(移除好刺激)
(處罰有時會帶來更嚴重的不良行為,而且對於改善人類行為效果挺差的)
基本現象
Spontaneous recovery:在操作行為削弱之後又開始呈現制約刺激,個體會逐漸又出現操作行為
Stimulus generalization:當個體習得制約反應後,若出現一個和原制約刺激相似的刺激,則個體也會出現操作行為
Stimulus discrimination:當個體習得制約反應,出現與原制約刺激相同的刺激時一開始也會出現CR,在經過辨別訓練(僅在原制約刺激後做出操作行為)之後對新刺激的反應會漸漸減弱
Conditioned reinforces:原級增強物可以滿足基本驅力,次級增強物(金錢、讚美)可以滿足心理需求,藉由和初級增強物古典制約後,對個體產生操作制約的效果
種類
Partial/Intermittent reniforcement部分增強效應:操作行為被建立後,不每次都施予增強,偶爾給予增強能有效降低削弱效果
*Ratio:根據反應次數的固定或不固定來給予增強
Fixed ratio FR:在固定的反應次數後給予增強,特色為獲得增強後反應會暫停(業績獎金)
Variable ratio VR:在平均相同的反應次數後給予增強,但每一次都不固定,特色為沒有暫停反應,因為無法估計多久後才會獲得增強(賭博、樂透)
*Interval:根據反應與增強出現時距固定或不固定來給予增強
Fixed interval FI:固定在相同時距後的第一個操作行為給予增強,因為反應次數與增強沒有關係,因此呈現貝殼函數曲線,且增強後暫停行為的時間較FR久(月薪)Scallop effect
Variable interval VI:在平均時距但每次不同的時間後給予增強,沒有增強後的反應暫停(突然抽考、測速、流星、升遷)
效果:VR>FR>FI>VI
應用
Shaping
逃避學習
個體學會某個行為以去除嫌惡刺激,可以解釋為何恐懼症的原始制約刺激已經消除卻還是無法消除恐懼,因為逃避行為會被嫌惡刺激的消除增強(負增強)
因素
時間接近性
控制性:增強物是由自己的反應所控制的,反之則不會形成操作制約
Learned helplessness:當個體在做出反應之後增強並沒有出現,負向事件仍然持續,在下一個相同或類似的環境下,個體會放棄行動
操作制約也具有基因與演化因素,符合先天適應環境所需的行為較容易被增強
學習與認知
行為當中的認知因素:
1.潛在知識:根據老鼠跑迷宮的實驗可以知道老鼠已經具備左轉或右轉技能,只需要創造認知地圖
2.想像以及預期能力:觀察學習是一種模仿他人的學習行為,此為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的一部份。根據bobo玩偶研究,兒童在觀察楷模對玩偶進行暴力行為之後也會跟著表現出類似行為。要進行觀察學習兒童必須擁有注意、保留、再生、動機的能力
3.鏡像神經元:理解他人行為以及意圖
4.先前信念Prior beliefs
持續暴露在較無害刺激底下而對該刺激反應強度減弱的現象
暴露在較有傷害性的刺激下,反應強度升高或是產生高警覺的現象
神經可塑性
神經因為經驗而改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