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岳陽樓記 - Coggle Diagram
岳陽樓記
作者
《宋史·范仲淹傳》云:「仲淹泛通六經,長於《易》。」范仲淹文學素養很高,寫有不少著名作品,包括《嚴先生說祠堂記》及《岳陽樓記》等,後者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為千古名句。除此之外,也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詞作,如《漁家傲》、《蘇幕遮》,蒼涼豪放、感情強烈,為歷代傳誦。歐陽修曾稱《漁家傲》為「窮塞外之詞」[12]。
-
-
作者:范仲淹 朝代: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謚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蘇州吳縣人(現江蘇蘇州)。 范仲淹文學素養很高,寫有著名的《岳陽樓記》,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千古名句。也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詞作,如〈漁家傲〉、〈蘇幕遮〉,蒼涼豪放、感情強烈,為歷代傳誦。歐陽修嘗稱漁家傲為「窮塞外之詞」(魏泰《東軒筆錄》卷十一)。著作為《範文正公集》。范純仁是他的次子,父子都當過宰相。
為了團結親屬和族人,范仲淹出資為家鄉蘇州的族人設立義莊、義田。義莊供給義米,救濟貧窮族人,並為科舉考生提供資助,期待他們出仕後回饋同族。若族人任官,則停止供給義米。受范仲淹影響,其好友李師中也買田數千畝,設立義莊周濟宗族中的窮人。范氏義莊的出現,象徵中國宗族組織的誕生,影響深遠。
原文
.原文第1段
.語譯第1段
宋仁宗慶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貶謫到巴陵郡當郡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人民和樂,許多廢弛的政事都興辦了起來。於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舊有的規模,在樓上刻了唐代名家和當代文人的詩賦。並囑託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原文第2段
.語譯第2段
依我看來,巴陵郡最壯觀的景色,就在洞庭湖。洞庭湖含著遠處的山,吸納長江的水,湖面是那樣浩大廣闊,完全看不到邊際。早晨時陽光燦爛,傍晚時暮靄沈沈,景象千變萬化,這就是岳陽樓宏偉壯觀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經很詳盡了。既是這樣氣象萬千,加上往北可以通往巫峽,往南可以到達瀟水和湘江,那些被貶謫降職的官史和多愁善感的詩人,大多在這裏聚會,他們看到這景象後所引發的感情,能夠沒差異嗎?
.原文第3段
.語譯第3段
每當陰雨綿綿,接連數月不開晴;冷風怒吼,混濁的浪潮也推上天際,太陽與星星都隱匿了光輝,山岳也潛藏了形體。此時商人旅者都不敢航行,桅檣傾倒,船槳也摧毀了。到了傍晚時分,暮色昏暗,又傳來老虎的長嘯和猿猴的哀鳴。這時登上此樓,就有離開京城,懷念家鄉,憂慮佞臣的讒言、毀謗。心中感極而悲,滿眼所見都是蕭條的景象啊!
.原文第4段
.語譯第4段
至於春風和煦、陽光燦爛的時候,湖面平靜無波,天光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綠,廣闊無邊。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齊飛,時而群集,美麗的魚兒,時而浮出,時而潛藏。岸邊的香草及小洲上的蘭花,是那樣的濃鬱茂盛。有時瀰漫湖面的煙霧完全散去,皎潔的月光照耀著千里,水面上浮動的月光像是跳蕩著的金波,靜謐的月影也如沈浸在水中的璧玉。漁夫們用歌聲互相唱和,真是快樂到極點!在這時登上岳陽樓,就有種心曠神怡的感覺,無論榮寵或恥辱全都忘卻,舉起酒杯迎風暢飲,心中喜悅,頗有洋洋得意之感。
.原文第5段
.語譯第5段
唉!我曾經探求過古代仁者的心境,有的和以上悲喜的心情不同,爲什麽呢?因為他們不因爲環境的好壞或自身的得失而悲喜。位居朝廷的高位就會擔憂百姓疾苦,身處偏遠的民間時,就憂心國君施政。這就是在朝也擔憂、在野也擔憂。既然如此,那麽古仁人何時才快樂呢?他們一定會說:「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就先憂愁,在天下人都快樂之後才能享受快樂」啊。唉!如果沒有這樣的仁人,我要歸附誰呢?
-
-
-
-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沈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
補充
-
《岳陽樓記》是一篇為重修岳陽樓寫的記。北宋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滕子京被貶至岳州。到任一年,滕子京就把岳州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慶曆五年(1045年),滕子京重修岳陽樓,待樓修成,致書同年進士范仲淹(即《與范經略求記書》一文)寫一篇《岳陽樓記》。滕子京和范仲淹同為被貶官員,時常向其抱怨自身的處境,范仲淹明白滕子京自貶謫到巴陵為知州後,常展露憤恨不平之氣,欲勸勉之,正好滕子京來信求撰記,所以范仲淹在文中寫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自抒懷抱也規勸老友[1]。
《岳陽樓記》寫於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范仲淹在河南鄧州擔任知州時寫的這篇散文,所以推測文章並非登上岳陽樓[2]之時寫就。不過,《岳陽樓記》能夠成為傳世名篇並非因為其對岳陽樓風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陽樓記》一文抒發先憂後樂、憂國憂民的情懷。
-
總結
-
第一,岳陽樓之大觀,前人已經說盡了,再重復那些老話還有什麼意思呢?遇到這種情況有兩種方法。一個方法是作翻案文章,別人說好,我偏說不好。另一個方法是避熟就生,另辟蹊徑,別人說爛了的話我不說,換一個新的角度,找一個新的題目,另說自己的一套。范仲淹就是採取了後一種方法。文章的題目是“岳陽樓記”,卻巧妙地避開樓不寫,而去寫洞庭湖,寫登樓的遷客騷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時產生的不同感情,以襯托最後一段所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的別出心裁,不能不讓人佩服。
第二,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記事簡明,寫景鋪張,抒情真切,議論精闢。議論的部分字數不多,但有統帥全文的作用,所以有人說這是一篇獨特的議論文。《岳陽樓記》的議論技巧,確實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第三,這篇文章的語言也很有特色。它雖然是一篇散文,卻穿插了許多四言的對偶句,如“日星隱曜,山嶽潛形。”“沙鷗翔集,錦鱗游泳。”“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靜影沉璧。”這些駢句為文章增添了色彩。作者錘煉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銜遠山,吞長江”這兩句的“銜”字、“吞”字,恰切地表現了洞庭湖浩瀚的氣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簡潔的八個字,像格言那樣富有啟示性。“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把豐富的意義熔鑄到短短的兩句話中,字字有千鈞之力。
滕子京在請范仲淹寫《岳陽樓記》的那封信裏說:“山水非有樓觀登覽者不為顯,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確實是這樣,岳陽樓已因這篇絕妙的記文,而成為人們嚮往的一個勝地;《岳陽樓記》也像洞庭的山水那樣,永遠給人以美好的記憶。